韩国梨泰院踩踏是否是人为的(既是首尔如今的)
韩国首尔
过去几天,在韩国首尔的梨泰院洞(洞相当于街道)发生的#直击韩国首尔踩踏事件救援现场#严重踩踏事故,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很多人对梨泰院这个名字,可能更多的从韩剧中看到过,但对现实中的韩国首都的这片繁华之地并不了解。
如果以我们更熟悉的北京作为比较参照的话,现在的首尔梨泰院更类似于今天北京的三里屯街道,而古代的梨泰院则更加类似于老北京的“八大胡同”,甚至比曾经的八大胡同更加风月,也更加鱼龙混杂。甚至在现代韩国人自己的认知中,也将梨泰院称作:
韩国的洋人街,驻韩美军的失乐园。
今天我们就着重聊一聊曾经的汉城梨泰院,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
实际上,作为韩国首尔如今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以及最为著名的顶级豪宅区,梨泰院以多元文化、异域风情作为最鲜明的特征,而此次踩踏事故正是因为拥挤的人群在庆祝西方的传统节日——万圣节的到来而造成。
我们之所以将今天的梨泰院比作北京的三里屯,原因就在于他们都紧邻首都的使馆区,商业气息浓重、各个国家的人群汇集于此,带来不同的文化气息并由此塑造了浓郁的异域特色。
一、梨泰院的历史而如果从历史上探寻,古代汉城的梨泰院也正是依赖外国人(更确切地说是外国军队)的聚集而成长、发展并繁荣起来的。正如传统谚语所说的那样,此后的韩国梨泰院地区堪称“前栅栏宿猫,后篱笆走狗”,蒙古人、日本人、满洲人、美国人等先后在此驻扎军队,从根本上塑造了这一地区多种族杂居合流的地域特色。
第一波驻军:蒙古军队。
早在元初的1231年,基本平定中原的蒙古军队开始征讨半岛地区,并试图以此为跳板,渡海征伐拒绝被蒙元招抚,并不愿再向元朝称臣纳贡的日本,而此时的日本正由镰仓幕府时代的北条政权掌控。到1273年,经过长达数十年、先后九次的蒙古高丽战争,这片半岛最终投降并成为元朝版图的一部分,蒙元朝廷在此设立征东行省。而当时的蒙古军队选择的驻扎营地和粮草大营就位于今天的首尔梨泰院洞;
征东行省的设置
第二波驻军:日本镰仓幕府军队。
到了明朝末年的万历时期,在岛国凭自身实力结束日本战国乱世,实现统一的大名丰臣秀吉开始狂妄自大,自认为在“村长混战”中取胜的他开始谋划其大陆扩张构想,他计划先占领高丽半岛,再以高丽为基地入侵中国,甚至煞有介事地制定了将岛国迁都北京的规划,而其构想的最终章则是想以中国为基地占领印度,实现大陆扩张。
丰臣秀吉
在1592年,丰臣秀吉利用当时高丽李氏王朝内部党争造成朝政混乱的时机,派遣属下两员大将——小西行长与加藤清正各率一路军队两侧夹击高丽王朝,并在短短几个月内快速占领汉城、开城及平壤,直逼中国边境,这就是中国历史被称为“壬辰倭乱”的日本入侵高丽的战争。而在这场战争中,加藤清正的军队就驻扎在了曾经蒙古军队开辟出的地方,也就是今天的梨泰院地区。
第三波驻军:大明军队。
面对丰臣秀吉的步步紧逼和不断挑衅,作为藩属国的高丽王朝不得不向宗主国——明朝求援。随后明神宗朱翊钧派当时的辽东总兵李如松率兵四万余人跨过鸭绿江,进入高丽抗击日军。李如松深谙兵法,明白日军跨海作战最担心后备粮草的供应,所以他在一开始就将进攻的重点,放在了日本军队在龙山(今天梨泰院附近)的粮草大营,最终李如松成功派队伍突袭并烧毁了日军的几十万担粮食,同时又联合高丽水师李舜臣一举击退丰臣秀吉的入侵军队。
明朝万历皇帝定陵一角
说到李舜臣,就不得不提一句前几年韩国依据这次海战拍摄的热门电影《鸣梁海战》,说实话电影拍的是真好看,气势雄浑,不知道的还以为打了一次世界级的大海战。然而实际情况却很令人尴尬。实际上当时高丽所派的李舜臣只有12艘板屋船(实际就是没有帆和桅杆,只能靠手动划桨的老式木船),军队人数120人(没错,就是一百二十人),被击毙的日军头领来岛通总带了600人。而且结局是,虽然李舜臣胜了,但此战结束后他也没办法继续守住鸣梁海峡,只能一退再退,所争夺的海峡还是让日本人占据。
说白了,所谓的鸣梁海战,看似气势很大,实际就是大明朝廷附属的两家村长在打架互殴期间,两村的民兵小队长也在水上互殴一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而率领四万军队入朝的李如松,在帮助平定倭乱后,大明军队接收了日军遗留在梨泰院的军事营地,并在此进行了短暂修整,随后返回中国。
第四波驻军:清朝汉人军队
到了清朝末年的1882年时,在当时的汉城爆发了史称“壬午事变”的民间抗议。设在汉城的日本公使馆被焚烧,有些日本人被屠戮。为此,作为当时的宗主国清朝主动出面干涉,同时日本试图以此为借口,以保护日本利益为由,也试图强行派兵进入半岛地区,但当时的清朝完全识破了日本人的计谋,遂派驻扎在山东登州的淮军庆字营入朝,在吴长庆及袁世凯的联合带领下,最终抢在日本人之前平息了此次事件。而当时吴长庆及袁世凯所率领的军队,也正是驻扎在现在的梨泰院。
值得一提的是,袁世凯正是在此次入朝作战及其后的协助治理过程中开始逐渐展现其才能,并获得朝廷重视。在平息半岛事件后,袁世凯率军队班师回国,因其出色的表现甚至获得光绪皇帝的亲自接见。也正是以此为开端,才有了袁世凯回国后,被朝廷派驻天津小站进行练兵,继而使袁世凯凭借小站练兵的继续,壮大成为后来的北洋军,其势力逐渐壮大,最终成为清末民初最具影响的人物。
第五波驻军:日本明治军队。
此后,随着腐朽的满清朝廷逐渐衰败,其对于半岛的宗主国地位也日渐动摇。而日本也陆续扩大在半岛的军事势力。直到1904年,日本直接出兵占领了汉城,并逼迫签订《日韩议定书》,将半岛逐渐变成日本的势力范围。也就是在此时,日本开始在梨泰院周边大规模兴建和扩大军事设施,不仅在周边修建了规模庞大的军营,而且大规模建设屯军司令部、驻朝总督府官邸、师团司令部等一系列军事配套设施。
而这些,也在日后成为日本在九一八事变后入侵中国东北地区,进而全面侵略中国的后勤基地,直到二战结束,日本在半岛的军事存在才被彻底拔除。
第六波驻军:美国驻韩美军。
二战结束后后,虽然日本的军事势力被从半岛彻底清除,但美国的军事影响却紧随其后进入,其选择的驻扎地点则正是日本人遗留下来的梨泰院周边的营房设施,正应了前面所说的那句话:前栅栏宿猫,后篱笆走狗。
尤其是在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以后,美国加大在半岛地区的军事投入,并先后在韩国建设了多大80余处军事基地,而美军驻韩的总部就选择在了曾经日本的旧址——梨泰院旁边的龙山基地,直到美国懂王时期,美国与韩国就驻军的费用开支问题产生摩擦,美国驻韩军事基地开始陆续收缩,将曾经的80个军事基地合并成为12个,而位于梨泰院附近的龙山基地也被列入关闭名单。
然而,在长达几百年的历史长河里,梨泰院频繁的外国驻军历史,已经彻底塑造了其基本形态,甚至其名字的起源,也已经深深刻入鱼龙混杂的基因,难以磨灭。
二、“梨泰院”的名称起源一般认为,“梨泰院”这一名称的由来,从语源学角度极大可能源自于在本地出生,而在血缘上混杂不同国家的混血儿,这些被韩国人称之为“异他人”(이타인)的群体,大量聚集在梨泰院周边的各个地方。
例如,曾有记录显示1592 年到 1598 年日本入侵的壬辰倭乱期间,就曾有抵达此地的日本浪人和入侵军队,在此大规模强暴了周边僧院内的僧姑,惨遭凌虐而受孕的尼姑有的就在此产下婴儿,饱受他人的鄙夷,所以这里深受当地人排斥,并斥之为 “异胎院”,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因为名称过于不雅而通过谐音,慢慢被改称为如今的名称——梨泰院。
实际上,类似的因为名字不够文雅而改名的现象,在中国尤其是在北京更加常见,甚至可以说俯拾皆是。像北京著名的中关村,原是满清时期埋葬宦官的“中官坟”,因忌讳而改名中官村,后来又觉不雅改称中关村,再比如现在的高义伯胡同也是通过原名狗尾巴胡同的谐音改造而来。
中关村大街
当然,细心的读者可能会怀疑,这是中文的读音,在韩语中是否能说得通?实际上在15世纪“训民正音”出现之前,半岛只有语言而没有自己的文字,普遍使用汉字书写,所以在韩语中存在极大量与汉语读音相同却字形不同的文字。
如果说,在明朝末年的壬辰倭乱时期,梨泰院地区的混乱还只是暂时性及被迫的。等到了二战结束后,尤其是朴正熙时期,就直接将风月产业合法化,其风头之盛甚至一度超过当时邻国日本在这一领域的行业先发优势。
而这些女人用身体赚取美军外汇的女人,不仅被称为“洋公主”,也被视作“爱国者”,他们赚取的美元等外汇甚至成为韩国人眼中的“第五补给品”。
实际上如今韩国在娱乐产业高度发达的背后,存在的巨大阴影:如张紫妍、李胜利之类的巨大黑幕,实际上就是当时这些政策的延续,只是操纵权逐渐移到了韩国的财阀们手中。
而在当时,美军驻地的周边正是这些产业最为兴盛的地区,梨泰院的位置则正处于驻韩美军总部的旁边,也由此成为韩国最为典型的代表。因此,几乎可以说在风月色彩上,曾经的梨泰院堪比老北京的八大胡同,但在鱼龙混杂的程度上,梨泰院却远比八大胡同更为混乱,更为不堪,也更为受当地人排斥和鄙夷。曾经的八大胡同已经成为历史。而如今的梨泰院,则一言难尽。
当然,关于梨泰院名称的由来,也存在另外的说法,比如认为在高丽李氏王朝,因宗室姓李,此地被称为“李泰院”,到了高丽孝宗时期,附近种植很多梨树,便逐渐被称作“梨泰院”,但这样的说法,总让人感觉是故意编造以掩盖曾经不堪的过往,可信度较低。
而在今天的韩国首尔,随着美军龙山基地的关闭、新冠疫情的持续,以及此次造成重大伤亡的踩踏事故,未来的梨泰院究竟会如何,是否会日趋凋敝?或许只有时间能给出正确的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