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中的致良知是什么意思(阳明心学什么是)
从今天开始,集中介绍王阳明的心学。这在前面几篇文章中已有所涉猎,现在开始系统介绍。先介绍王阳明最核心的哲学理论:致良知。
王阳明做学问,从小就与众不同。别人都认为读书是为了做官(说的好听点叫报效祖国),他认为读书是为了做圣贤。他的全部哲学其实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怎样才能成为圣贤?他最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这便是“致良知”。
什么是“良知”?“良知”一词最早来源于孟子,在《孟子•尽心上》中有言: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也,良知也”。
直译一下,“良”是指”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意思(注意不是”善良”的意思),“知”,可以理解为”智慧”。“良知”,直译过来就是“天生本然,不学而得的智慧”。在王阳明这里,他所谓的“良知”,主要是指天赋的道德观念。
“致”,动词,”达到”的意思。合到一起,所谓“致良知”,意思是行为要达到良知的要求。前面说了,王阳明要解决的问题是人怎样才能成为圣贤。现在他给出的答案是:如果你的行为都能达到你自己内心良知的要求,或者说,都能遵从自己内心良知的指示做,那你就是圣贤了。
举个例子。这个故事来自《明朝那些事儿》。说的是王阳明有一次到了杭州,在这里的一所寺庙中,他见到了一位据说是道德高深的禅师。王阳明是慕名而来,想从禅师这里得到教诲。但谈了一段时间之后,王阳明觉得这位禅师谈的佛理也不过如此。双方渐渐无言以对。在沉默之中,王阳明突然有了一个念头。他打破了沉寂,开口发问:
“你有家吗?”
禅师睁开了眼睛,答:
“有。”
“家中尚有何人?”
“母亲尚在。”
“你想她吗?”
这个问题并没有得到即刻的回应。良久之后,禅师一声叹息:
“怎能不想啊!”
然后他缓缓地低下了头,在他看来,自己的这个回答并不符合刚才讨论的佛理。
王阳明站了起来,看着眼前这个惭愧的人,严肃地说道:“想念自己的母亲,没有什么好羞愧的,这是人的本性啊!”
听到这句话的禅师并没有回应,却默默地流下了眼泪。他庄重地向王阳明行礼,告辞而去。第二天,他收拾行装,舍弃禅师的身份,还俗回家去探望自己的母亲。(以上来自《明朝那些事儿》)
禅师爱自己的母亲,想念自己的母亲,这是他天然就具有的、不学而得的天性,也就是他的良知。他遵从自己内心良知的指示而行,放弃了此地的一切,回家去孝敬母亲,达到了良知的要求,这就叫“致良知”。如果我们事事都能像这个禅师一样,遵从自己内心良知的指示而行,我们就成为圣贤了。这便是王阳明“致良知”的含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