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相亲5次(五次相亲)

女子相亲5次(五次相亲)(1)

女子相亲5次(五次相亲)(2)

女子相亲5次(五次相亲)(3)

女子相亲5次(五次相亲)(4)

科技与文化创新结合 成就世界最大木偶

25日晚,平昌冬奥会闭幕式上,张艺谋总导演的“北京八分钟”惊艳全球。两名发光的“熊猫队长”,成为这场大秀的主角。在冰屏上起舞,与智能机器人互动,在互联网隧道中担任熊猫特使,向全世界发出来自中国的邀请。看完表演,你一定不敢相信,这两只熊猫,其实是四川(南充)大木偶剧院制作的木偶。高2.45米的两只发光熊猫大木偶,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体积最大木偶,也是最具科技感的木偶。

女子相亲5次(五次相亲)(5)

发光熊猫木偶 来自四川南充

“这是300多年来,川北大木偶最响亮的一次发声。”25日晚,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院长唐国良观看完表演后,告诉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南充造“大熊猫”登上冬奥会舞台,让整个川北大木偶团队兴奋自豪。

据了解,川北大木偶是世界唯一的大木偶艺术,是南充市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誉为“世界罕见的木偶艺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拥有300多年历史。南充,是川北大木偶的故乡。

此次在韩国平昌冬奥会上亮相的两只熊猫,高2.45米,重20斤左右,是迄今为止全世界体积最大木偶。由四川省(南充)大木偶剧院耗时半年,数百次修改,创作而成。

女子相亲5次(五次相亲)(6)

5次“相亲” 南充造熊猫大木偶亮相冬奥会

南充大木偶登上冬奥会舞台,缘起大木偶《国色天香》表演,历经前后五次“相亲”。

“去年6月,南充举办的嘉陵江之春中国流行音乐节上,国色天香人偶进行演出吸引了台下的评委张树荣。”唐国良介绍,张树荣当场拍下了大木偶的视频。那个时候,他还不知道,张树荣也是冬奥运会组委会项目负责人。 “在筹备冬奥会北京八分钟表演过程中,张艺谋导演想采用木偶、熊猫等独具中国特色的元素,但一直没有找到满意的团队。”于是,张树荣将《国色天香》的视频发给了导演组。

女子相亲5次(五次相亲)(7)

红娘牵线,大木偶开始“相亲”。

“第一次是去年9月6日,张艺谋导演说希望能以大熊猫为主角进行一场大型表演。要求制作一个编制结构的木偶道具,高4米左右直径2米左右,要轻便有型、通体发光、操控自如,具备强烈的科技感。”回到南充后,剧院创作室许学术主任牵头开始制作,纸藤、竹条、铁丝、钢丝等材料都试了个遍,都不满意。于是9月中旬,又前往北京,对木偶重量等方面进行探讨。

返回南充后,创作组制作出第一只成型熊猫木偶,拍了视频,带给张艺谋导演,又对熊猫比例、形象、表情等进行探讨。反复修改尝试中,制作团队找到了碳纤维材料,做成型后,装车从南充运往北京。“张艺谋导演看了后,立即说这就是他要的感觉。”

最后一次“相亲”,是10月,导演组团队来南充,对熊猫木偶进行最终“面试”,进行破坏性摔打和零下低温测试,看材料、电池、灯泡等性能。

5次“相亲”,“南充造”熊猫大木偶,终于与“北京八分钟”喜结良缘。

女子相亲5次(五次相亲)(8)

外偶内人 演员与木偶“人偶合一”

10月中旬,熊猫大木偶入驻“北京八分钟”剧组。创作之初就选择的外偶内人形式,又如何操作?演员和木偶之间如何协调,成为新的问题。

“演员要在木偶体内,滑轮滑进行操作表演。”唐国良说,外偶内人,本身就是川北大木偶的独有技术,在此次熊猫木偶中体现得更淋漓尽致。在表演中,大熊猫不再憨萌,而是冰上起舞,轻盈多姿。

“这对演员和木偶都是考验。”唐国良介绍,起初的设计重视的是熊猫形态和灯光,但彩排中,熊猫表演动增作多,需要解放关节部位,于是创作团队又重新制作了6对新腿。“北京冬天气温都在零下,演员和木偶就在零下气温中,每天训练10多个小时。”

2月6日,熊猫大木偶装车运往韩国平昌。 2月11日,许学术等10人作为“技术担当”也前往平昌。2月17日(正月初二),开始在韩国排练。“韩国的排练场地气候恶劣,几乎每天都是大雪纷飞、寒风凛冽。场地湿滑,操纵大熊猫木偶的演员多次摔倒,也对道具造成损伤。就需要不停修护和调整。”最后呈现的表演中,演员与木偶“人偶合一”,惊艳全球。

女子相亲5次(五次相亲)(9)

女子相亲5次(五次相亲)(10)

全球最大木偶

科技和文化的创新呈现

25日开幕式表演,惊艳全球的同时,也让不少国人疑惑,这两只熊猫,究竟是怎么做成的?

“一开始我们接到的任务就是制作带有科技感的发光熊猫。”唐国良告诉记者,按照要求,制作出的大木偶要经受极寒、阵风等极端天气考验,承受坚硬冰面的撞击,还要满足现场表演的特殊要求。人造纸藤、天然白藤、竹篾条、铝合金丝、PVC仿真藤条……制作团队几乎遍寻材料,反复对比测试,在无数次失败后,最终确定用铝合金管材和碳纤维条相结合,配合LED串灯珠进行制作。 唐国良解密,观众看到的熊猫“发亮”,是因为熊猫木偶内置数千个LED小灯,每一个粘贴在固定位置,密布的丝线细得像纳鞋底的线。

“这也是川北大木偶300多年来制作技术的一次创新。”唐国良感叹,当时40多人的专家团队每天“批判式”提意见,才完成这次创作。而这两只熊猫木偶,也成为全世界最大木偶。

“用科技成就创新展示传统文化,这让我们木偶人感觉热血沸腾。”唐国良向记者透露,接下来,将组织专门队伍,继续冬奥会后续合作,也会不停尝试,探索更多科技和传统文化结合的创新。

封面新闻-华西都市报记者 谢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