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食品22年业绩(千亿市值梦今何在)

隐约还记得3年前,有个卖方小朋友来路演的时候,强推三全十倍成长空间,千亿市值逻辑就是人均消费的冷冻食品提升2-3倍、三全份额再提升一些,加上竞争格局改善后利润率提升到10%以上,再给个20-30倍的估值看着他坚毅的目光,楼主还是不忍心泼他冷水,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三全食品22年业绩?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三全食品22年业绩(千亿市值梦今何在)

三全食品22年业绩

隐约还记得3年前,有个卖方小朋友来路演的时候,强推三全十倍成长空间,千亿市值。逻辑就是人均消费的冷冻食品提升2-3倍、三全份额再提升一些,加上竞争格局改善后利润率提升到10%以上,再给个20-30倍的估值。看着他坚毅的目光,楼主还是不忍心泼他冷水。

今天回头再看看,三全千亿梦已经那么遥不可及。尽管爱折腾的三全还是卖方的宠儿,但即使最乐观的卖方也再不敢再提千亿市值了。

当然吐槽的不是犯错,我们对未来的预测只有大错和小错的差别。楼主年少无知的时候也经常犯这种错。只是在这个时点,我们回头去看看三全,确实可以得到更多的理性判断。So,让楼主来讲讲不看好三全的原因吧。

三全是河南郑州的公司,目前速冻食品做到了中国最大。实际控制人陈泽民夫妻及儿子合计持有公司约 66%的股权,且均在公司担任高管,明显的家族企业。08年上市,11年增发,累计募集资金10亿元,上市以来累计利润8.4亿,累计分红1.8亿。

三全的业务是冷冻食品,2015年收入预计42亿(包括了收购的龙凤),但净利润仅有3500万,净利润率不到1%。(实际上15年应该是亏损,业绩快报披露的税前利润仅有500万,这么大盘生意可调节的余地是很多的,微利实际上意味着亏损)。

从产品上看,主要是冷冻汤圆、水饺、米面,共计90%左右。毛利率都不高,汤圆34%,饺子36%,面点28%。(某种程度上反应了产品差异化程度是不高的,性价比是一个重要的购买要素。)这几年其实毛利率并没有太大的下滑,收入的规模还在稳步增长(甚至在11年超越了思念成为行业第一),但利润为什么不行了呢?

很大原因是三全做了一件比较古怪的事情,渠道下沉和增加渠道的直营比例。一方面是渠道的下沉到低线城市,一方面将部分原来是经销商的市场转为直营。直观的来说,销售人员数量的增加是明显的,10-14年数量翻了一番多。

渠道的下沉和细化并不一定是坏事,很多时候是企业竞争力和后劲的体现(比如伊利的织网模式vs蒙牛的大商模式),但并不能一概而论,而是因时因地因行业特征和管理层执行力有很大差别。

从结果来看,三全的渠道的下沉和直营化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10年以后,三全的销售费用的提升快于收入,所以销售费用率逐年提升,损耗了利润。造成利润的下滑。(当然,收购龙凤的亏损和新业务比如鲜食机也有一定负面影响)。

现在大家对三全的最重要分歧在于,目前收入规模已经很大,是不是有可能利润率大幅提升?我的答案是不会。

市场认为利润率提升的重要原因是市场已经形成寡头垄断。很多卖方研究报告提到,三全收购龙凤以后市场份额达到30%,加上思念的18%,湾仔码头16%的份额,市场已经很集中。我觉得这是一个错误的估算,从常识来看也是不可能的。

13年的冷冻食品有一个行业统计数据是580万吨,和人均消费量4公斤能相互印证的,而三全的产销量只有40万吨左右,这样计算的份额只有7%。前三大企业份额不足15%,远远到不了高度集中的份额,市场还是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市场上还存在大量地方性的冷冻食品企业。)

反过来,楼主认为三全很难提高利润率是其内在的产业特征决定的,

第一 ,冷冻食品某种程度上属于经济学上的“劣等产品”,消费者的诉求主要是低成本和方便。如果不在乎成本,消费者就会下馆子,甚至自己做饭的成本应该都高于购买冷冻食品。

从数据也可以验证到这一点,14年思念从新加坡退市后,为了扩大市场份额采取了低价竞争的策略。由于三全没有及时跟进,三全销量明显下降,而思念份额快速提升,随后三全被迫跟进。而同期,湾仔码头拒绝跟进促销,份额快速下滑。这说明低价对消费者是非常有吸引力的。由于市场依然较为分散,我们可以预期促销和价格战是很可能在未来再次出现的。

同时,如果性价比是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某种程度上说明产品差异化非常有限,品牌的附加值是微小的。从这一点,我们也基本可以判断推出三全和思念的高端产品很难做大和盈利,产品高端化这条路是很难走通的。(一个类似的例子是做冷冻鱼糜制品的海欣食品,盈利能力同样上不去)

第二,消费品目前的一个规律是,如果产品要用到冷链,盈利能力通常偏弱。典型的如巴氏奶vs中高端的UHT,低温酸奶vs常温酸奶,冷冻鱼糜制品等等。

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冷链本身的高成本以及下游商超的强势。首先,冷链的高运营成本让冷冻食品相较于非冷冻的同类食品处于一定劣势。同时,想象一下,消费者只是想买冷冻饺子,而不在乎是哪个品牌的冷冻饺子。但只有超市里面的冷柜里才有冷冻饺子。所以商超的议价能力是非常强的,这挤压了冷冻食品企业的利润。

第三,新业务的成功可能性是很低的。比如大家寄以厚望的鲜食机,SKU不可能很多(SKU越多售罄率就越低)。就像老巴对餐饮行业的判断一样,人类变着口味吃饭的需求是刚需。因此我们看到身边所有的连锁快餐都很难赚钱(比如美国上市的乡村基10多亿收入,几千万利润;比如北京麦当劳亏损几千万),鲜食机怎么可能赚钱呢。

说说结论。楼主认为三全利润回到1个亿是没问题的,如果少折腾一点,控制下费用,利润率回到5%左右,利润能上2个亿。但that's it。这就是极限了。60个亿的市值也马马虎虎了吧,不能太贪心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