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司马迁(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这是中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最著名的名言。古往今来,不知多少名家引用过这句话,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的引用,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一次。

司马迁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他为什么会联想到“死”?又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他有这么深刻的感悟?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司马迁(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1)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

大家熟知的《史记》是司马迁笔下的历史巨著,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然而,“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这句名言却不是出自自《史记》,而是司马迁写给友人的一封书信,题为《报任少卿书》,被收录在《古文观止》中。

这位“任少卿”,叫做任安,字少卿,是司马迁的朋友。他曾经写信给司马迁,劝他叫他利用中书令的地位“推贤进士”。这里的“中书令”,是西汉年间中书,乃归属于内廷宦官机构中的主管。司马迁因学识过人,故以太史公的身份担任中书令,朝位在丞相之上,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司马迁(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2)

然而,司马迁却时隔许久才给任安回信,当时任安是在狱中,有人说“推贤进士”是任安委婉的说法,实际上是希望司马迁为他求情。然而司马迁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写了一封长信,恳切地诉说了自己的心情。文字中情真意切,慷慨激昂,若司马迁当真因为贪生怕死不敢为朋友求情,我认为他是写不出这样的文章的。从字里行间,我感受得到,司马迁当真是将任安引为知己。

士为知己者用,女为说己者容。若仆大质已亏缺矣,虽材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司马迁(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3)

生不如死的屈辱

故祸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伤心,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刑余之人,无所比数,非一世也,所从来远矣。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然而,司马迁没有“推贤进士”的原因,是因为他认为自己受过“宫刑”,是残缺污秽之人,没有资格推举贤能之士。他甚至认为,贤能之士会因为自己的推荐而蒙受屈辱。

什么是“宫刑”?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也看到了“腐刑”的字眼,这是一样的意思吗?

是的,“腐刑”就是“宫刑”,也就是阉割男性的残忍刑罚,是对一个人极大的侮辱。司马迁之所以有这样深刻的感悟,那是因为他经历过让人生不如死的屈辱。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司马迁(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4)

作为“太史令”的司马迁,为什么会经历这样的侮辱?这就不得不提西汉时期一位悲壮的人物:李陵。李陵是李广的孙子,李广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诗中提到的“飞将军”。他是西汉名将,在他在世时,就有“只要李广在,匈奴就不能度过阴山”这样的流言蜚语,传到皇帝的耳朵里,让皇帝对他又是依赖,又是猜忌。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唐·王昌龄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司马迁(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5)

李陵后来也成为了将领,对抗匈奴。然而在一次战役中,李陵领着五千兵士,杀敌过万,却因缺乏增援,被俘虏后投降。

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馀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馀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

——汉·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李陵被俘时,汉武帝还很难过,寝食难安。但当他投降的消息传来,皇帝却恼羞成怒,杀了他的家人。司马迁因为一次皇帝召见时,皇帝当时可能有些犹豫,询问了司马迁。司马迁认为李陵是想寻机会再次报效皇帝,才假意投降,希望皇帝不要怪罪他。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司马迁(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6)

皇帝最终没有听从司马迁的意见,认为他是为李陵游说开脱,将他下狱判刑。本人认为,汉武帝对李陵的事情这么震怒,多少与对李广的猜忌有些关系。

其实任安与司马迁的遭遇有些相似,他们本身都没有做错什么,下狱遭罪,只不过是因为皇帝难以遏制的怒火,无辜受到牵连罢了。司马迁之所以会跟他倾诉心事,除了“引为知音”,应该也有同病相怜,惺惺相惜的原因吧。

到未能尽明,明主不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司马迁(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7)

然而司马迁认为自己还有宏愿未能完成,宁可忍下巨大的耻辱,也要活下来完成自己的心愿,才有了传颂至今的《史记》。

假令仆伏法受诛,若九牛亡一毛,与蝼蚁何以异?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何也?素所自树立使然也。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司马迁(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8)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心中,又何尝不是有着“史学世家”的荣耀与使命感呢?他的父亲司马谈弥留之际对他说:“我们的祖先,是周朝皇室的太史……你再当太史,乃是继承祖先的事业。”

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父亲嘱咐他说:“你当了太史,不要忘了我想要书写的论著。”

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司马迁(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9)

司马迁答应过父亲:“儿子虽然不聪明,但也收集了很多前人记录的旧闻,一定会把父亲编纂历史的计划全部完成,不敢有一丝缺漏。

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

——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在司马迁遭受宫刑的劫难时,《太史公书》(后来的《史记》)还未完成,但他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司马迁早年游历过许多地方,“网罗天下放失旧闻”,从民间收集了大量史料,还经过了一些考证,为《太史公书》列了大纲,开始创作。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司马迁(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10)

生死存亡之际,司马迁选择了忍辱负重,写完《太史公书》,完成自己的宏愿。

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而在司马迁活着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甚至没能将这部巨著公之于世,只是秘密传给自己信任的人。幸好汉武帝也算知人善任,任命司马迁为“中书令”,让他有条件完成这本书。而司马迁也颇有识人之明,这本巨著后来由他的外孙杨恽之手流传开来,大放异彩,传颂百世。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司马迁(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11)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除了唐诗之外,如果说有什么让我爱上了中国古代文学,那应该就是《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了。“完璧归赵”中蔺相如不卑不亢,与秦王斗智斗勇,过程写得惊心动魄,精彩纷呈;“将相和”中廉颇内心感情的变化,写得自然流畅,感人肺腑

我最喜欢的还有《刺客列传》,喜欢“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喜欢专诸、豫让“士为知己者死”的豪迈,喜欢聂政仗剑独行的潇洒,更喜欢荆轲刺秦王的那个慷慨激昂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司马迁(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12)

我喜欢《史记》行文流畅,文字简练,几乎没有晦涩难懂的句子,却从不影响故事的精彩,人物的生动。它质朴的文字中,处处透着一种“大巧不工”的美。无怪乎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减一字不能。

——唐·柳宗元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了许多汉代和更早之前许多先贤的故事,却没有将自己记录在其中。而他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心情,则在《报任少卿书》中写得淋漓尽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这么霸气侧漏的倾诉,世间唯有司马迁。

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司马迁(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13)


@远芳诗路点评:当我还是个高中生时,经常会在刷题时刷到《史记》中的故事。如果对比近年来的卷子,那《史记》实在是太亲民了!它的句子都不会特别长,语言简练,清晰明了,只要基本功扎实,阅读这样的古文几乎没有太多的难度,而且还能读到个挺有趣的故事。


作者简介:@远芳诗路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喜欢看书,看故事的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