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重点工作(创新驱动发展发展新引擎)
【十年答卷】
光明日报记者 杨舒 刘坤
第11位!不久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全球创新指数2022》,这是我国在其中的最新国际排名。从2012年的第34位跃升至2022年的第11位,十年跨越,折射出中国创新能力持续攀升的勃勃态势。
科技赋能发展,创新决胜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我国科技事业发生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变化,成功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科技创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高质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启了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国的新阶段。
这个十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神州大地落地生根,科技自立自强交出精彩答卷。
7月24日,搭载问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三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发射。新华社发
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金秋十月,走进北京展览馆,在“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上,神舟十二号返回舱、芯片模块、掌上六轴工业机器人、5G技术应用、工业互联网平台演示……一个个科技感十足的实物、模型,体现了创新驱动带来的巨大动能。
这是一组震撼人心的数据:2012年以来,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从1.03万亿元增长到2.79万亿元,居世界第2位,研发强度从1.91%提高到2.44%,接近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
2021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预计为562万人年,是2012年的1.7倍,稳居世界第一位;2021年我国高被引论文数为42920篇,排名世界第二位,是2012年的5.4倍;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从2012年的3.2件,提升至2021年的19.1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从2012年的1.9万件增至2021年的6.95万件,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
行动发端于理念。党的十八大作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部署,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6年正式发布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对这一战略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吹响了科技创新的“集结号”。
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10月12日,“天宫课堂”第三课顺利开讲。回首这十年,我国独立自主完成了中国空间站从设计、制造到测试的全过程,如今建造进入收官阶段,成为中国航天科技跨越式发展的一个鲜活剖面。
9月底,位于贵州深山中的“中国天眼”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又有了新发现,探测到快速射电暴密近环境的动态演化。如今,这座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正向全球科学家开放,在多个研究方向上产出让人惊叹的科研成果,为全人类探索和认识宇宙作出贡献。
“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既是国际前沿创新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重要贡献者。”科技部部长王志刚说。
在2022世界5G大会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展区,参观者现场了解5G产品。新华社发
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高模玻璃纤维生产线马力全开,10余个信息化系统通过“云端”控制保障生产运行……如今,在重庆国际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从原料投料到产品包装实现全自动化,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为企业插上翅膀,这只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5G、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产业、助推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
一组数据勾勒出数字技术赋能经济社会的生动图景: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5.5万亿元,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二,数字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电子商务交易额、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居全球第一;农业数字化水平加快提升,精准作业逐步普及;工业互联网应用已覆盖45个国民经济大类。
“这十年是我国工程科技进步最大、科技实力提高最快的十年。”中国工程院院长李晓红说。
十年来,中国科技铸就大国工程,发挥了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中国高铁、中国大坝、中国桥梁、中国港口,成为世界上响当当的中国“名片”;中国科技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北斗导航、新能源、先进核能、特高压输电等技术突破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中国科技支撑精准扶贫,帮助打赢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让科研成果变成田间地头的丰收景象,以实际行动把论文写在大地上。
区域创新同样成果丰硕。第一枚人工智能芯片、第一颗量子通信卫星等我国诸多“第一”,均诞生在国家高新区。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等一张张“创新名片”在神州版图上熠熠生辉。
截至目前,我国国家高新区总数达173家,较2012年增加84家,园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5.3万亿元。2021年,国家高新区以全国2.5%的建设用地创造了13.4%的国内生产总值,为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新力量”。
在2022智博会中国中车展厅,工作人员(右)向嘉宾介绍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交通系统。新华社发
深化改革厚植创新沃土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体制改革围绕“人”这个最关键因素深入推进,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引进体制机制更趋完善。
改进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方式,让管理过死的科研经费“活”起来;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让政出多门的科研项目“统”起来;不断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让更多曾经沉睡的科研成果“用”起来;修订科学技术进步法,让改革的成果经验全面上升到国家法律制度层面“定”下来……截至目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部署的143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方案(2021—2023)》正在推进。
英雄不问出处,谁有本事谁揭榜。实施“揭榜挂帅”项目、支持不同技术路线并行攻关,关键性应急性重大任务安排项目“赛马”,探索首席科学家负责制……凝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重大科技任务的组织实施形式不断创新完善。
让青年人挑大梁,当主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每年资助量由200项增加到315项,“优青”项目由400项增加到630项,青年项目过去4年间共资助7.5万项,一大批年轻人在项目的支持下进入了基础研究领域。
身处“科技国家队”,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所长钱韦对这些改革利好深有感触:“都是‘动真格、出真招’的实在措施!‘破四唯’和人才分类评价制度的建立、‘揭榜挂帅’制度牵引等一系列改革举措,极大促进了我们研究所的人才和团队建设。”
营造创新环境,让千里马竞相奔腾。我国内地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数量由2014年的111人次提高到2021年的935人次;厚植创新沃土,广泛播撒科学普及的种子。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养的比例由2010年的3.27%提高到2020年的10.56%。
创新驱动,活力无限。
从人才强、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科技创新这一强大引擎正全速发动,驱动着“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一往无前。
《光明日报》( 2022年10月15日05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