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

“以小见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这是《淮南子·说山》文中之佳句。同样在《太平御览》卷中也有“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的记载;梧桐、落叶,既显浪漫,但又觉萧瑟。李煜《相见欢》中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鹧鸪天·寒日萧萧上锁窗》中的“梧桐应恨夜来霜”,都寄托了一种悲伤的情怀。

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1)

以上所说的都是文学作品,但后来竟然有人会把这种“诗情画意”的落叶烧造在了青花瓷器上。记得刚进入收藏圈时,只要见到这种树叶题诗盘(碟)时,收藏前辈们就会说:“这是顺治题诗盘”,当时不解其意。清初的顺治时期是谁如此胆大妄为的用瓷器绘画隐喻时政呢?其中寓意又是为何?

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2)

(法 国 梧 桐 树 叶)

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3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陷燕京,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大明王朝从此覆灭。天下百姓由于对国家的无望,大汉民族被满族人侵占,山河破碎、国破家亡。大家都感到犹如天塌了一般,精神思想忽然一下没有了寄托。所以平民百姓多拜佛求道,士大夫阶层更是闭门写诗作画不问政事。

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3)

清政府统一中国后,对天下统治和百姓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如男人必须要留辫子、要换上满族人的“奇装异服”、还有就是必须遵从满人的一些怪异礼节。在顺治朝历时的十八年时间,基本是在明末战乱的基础上建立的“新政权”,于是社会动荡、经济萧条、政局不稳、人心慌慌。

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4)

当时的景德镇一带,还处在“南征北战”的混乱之中,瓷业的生产当然也很不稳定,是既破败萧条又自由散漫。这个时期的景德镇陶瓷烧造是烧烧停停,断断续续。老百姓身处如此水生火热之中,个个都是敢怒而不敢言;只有将这亡国情怀寄托在文学作品里。民间有几种瓷碗或瓷盘上的绘画图案就极富时代特色,它是将绘画和书法与青花瓷器的烧造工艺结合起来,意在大肆渲染“国破家亡,落叶知秋”的“反社会”情绪。于是就出现了这种:“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青花瓷器。

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5)

一些民间画师们在盘子或碗的中间部位用青花画出一片梧桐树叶,并在落叶的旁边题写短诗两句,多为“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一叶,天下皆秋”等。此外还有少量“爱花春早起,惜月夜眠迟” 或 “黄花落兮,雁南归”等等,都是借落叶悲秋而隐喻时政。

这种题材的青花瓷器当时很受各阶层人士的喜爱并流传开来。

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6)

清人叶梦珠在《阅世编》中所说:“顺治初,江右甫平,兵燹未息,瓷器之丑,较甚于旧而价逾十倍”。顺治初年仍旧延续着晚明时期关于瓷器烧造“应急预案”中“有命则供,无命则止”的原则。所以清初的瓷器和晚明一样,没什么特别大的改变;同时也给民间陶瓷烧造业让出了很大的自由和空间。谁也不曾料到这山河易主、社会动荡的时代却给市民经济和民间艺术带来了“繁荣”。

那么为什么清代初期的统治者对这种明显包含着“反清复明”意识的题材视而不见呢?民间对此的解释大概有两种:

其一: 清廷入关肇始,无暇顾及瓷器绘画上的题材,待统治者真正“领悟”到了这些作品“内含”或“隐喻”的时候,只能是继承事实了。

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7)

其二: 满族人来自关外,意识形态上落后愚顿,对这类题材根本就“没看明白”。于是明明人家是在“骂街”,自己却当成“好玩儿”且乐不可支。

对于以上说法,有专家以为这两种说法都多少有点“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思维方式。试想这类题材如若出现在明朝中叶,那可是万万不可以的,不知要有多少工匠和策划者得为此人头落地,或根本也流传不到今天。而清初的统治者确实就是“视而不见”了,这恰恰说明了历史上的顺治皇帝和他的摄政王多尔衮的确实行过一段“仁政”,并堪可为后人赞赏。

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8)

顺治皇帝像

顺治皇帝幼小时就已受到了良好的儒学教育,且他本人又是个极聪明、极刻苦的人,曾苦读九载,几度呕血,使得他不仅精通经史子集,且了悟儒释真谛。他的书法、绘画尚有珍存,至今仍被好古者叹为稀有。此外在顺治皇帝和摄政王多尔衮的身边,还有像范文成(范仲淹之后代)这样“国学大师”级的谋士,他们焉能看不出瓷器上“秋叶题诗”之类的不满情绪?这种把戏岂不是太小儿科了吗?所以,对“秋叶题诗”之类题材的视而不见的背后,其实是倒是反映出了某种博大的胸怀。

或许顺治皇帝知道,处于战乱时期的景德镇瓷业需要在艰难中“复兴”,无谓的剿罚和杀戮对社会的发展丝毫没有益处,至于“文人的宣泄”也不过就是“文人的宣泄”,还能怎样?果然我们在顺治后期和康熙初年几乎就再看不到这类“悲秋”的题材了,映入眼帘的满是“渔樵耕读”、“凤穿牡丹”、“四妃十六子”等吉祥图案。就算偶尔还有落叶纹饰,诗文内容也有了变化,如:“红叶传书信,寄与薄情人。”

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9)

( 红叶传书信. 寄与薄情人)

顺治朝由于历时甚短,遗留下来的青花瓷器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都不多,且处于明清的过度阶段,所以瓷器上的许多纹饰特征与明末的天启、崇祯青花瓷十分类似。很多人把清初的瓷器说成是明末的产品,把明末的产品认定是清初的瓷器,也有人干脆说某件瓷器是“明末清初”的。相反“秋叶题诗”却是大家所熟知的清初瓷器中的典型器。不管怎么说,顺治朝的青花瓷器虽然粗糙并多少带着些“传奇色彩”,但必定是大清国二百六十七年瓷业的开端之作,为后来者的再创辉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10)

( 大清丁未年制”秋叶题诗盘残片)

无论你爱不爱收藏, 无论你懂不懂收藏;只要你看到这种写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诗文的古瓷器,即可知其为明末清初之物。

所谓收藏: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富;不懂装懂者丑,强为人师者陋;心怀嫉妒者坏,冒充高深者庸;霸帖攻击者毒,呵呵一笑者高。

作者:盛良君,安徽省广德市人,收藏家、长期从事金石碑刻及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安徽省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湖州市赵孟研究会会员、湖州市陆羽茶文化研究会会员。

声明:转载此文时请标明原创作者及出处。

梧桐一叶落天下皆知秋(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皆秋)(1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