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文化的概念和内涵(黄河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时代价值)

  摘要: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广大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认识和利用当地的发展条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全球四大文明发祥地之中唯一传承至今的大河流域文化。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根源性、灵魂性、包容性、忠诚性、原创性、可持续性特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可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促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启迪创新智慧,探索新的区域发展模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滋养。

  2019年9月,在河南调研考察时明确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1]。我们要系统分析认识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主要特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的保护、传承、弘扬与创新。

  一、黄河文化的丰富内涵

  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经9省区,横跨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等四大地貌单元和我国地势三大台阶,其流经区域地理环境变化非常大,沿线人民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黄河流域特殊的自然人文环境孕育出独具特征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也是一种流域文化,还是一种民族文化,更是一种国家文化。

  从地域和流域角度分析,黄河文化是黄河流域广大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认识和利用当地的发展条件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既包括共同认可的社会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也包括在这种价值取向影响下当地的发展观、生存观以及生产力发展方式。因为黄河流经地区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其文化影响不仅包括干流流经地区,也包括沿线各支流流经地区。所以,黄河沿线的不同地段形成的河湟文化、关中文化、三晋文化、河洛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等都属于黄河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些区域性文化虽然气质各异,但是却底色相同、本质一致。同时,由于黄河河道历史上改道的原因,黄河流域的范围曾经变化较大,特别是下游地区南至现在的淮河,北到现在的海河,都曾经是黄河流经区域,从而形成了庞大的黄河文化体系。

  从人口迁移历史的视角分析,现在的岭南地区、东部沿海地区、西南及西北大部分地区都曾经从中原大量移民,伴随这些移民而迁移的中原文化也被直接引进到我国南方和西北大部分地区。所以,沉淀黄河文化最厚重的中原文化对南方与西北地区均影响广泛,它们的文化之根是黄河文化。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历史上主要从山东大量移民,而山东的齐鲁文化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东北地区的文化底蕴仍然是黄河文化。由此观之,黄河文化的深度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现在的黄河流域,而是辐射全国各个地域。

  从空间地域的视角分析,黄河文化先后融汇了黄河支流上多个民族的地方文化,并在持续不断与更广地域的外界交流合作中,吸收借鉴了很多外来文化的优点①,特别是融入了部分东亚地区、中亚地区、中欧地区的文化元素,丰富自身的内涵,弥补了本身的不足,持续增加了自身的韧性与可持续性,逐渐聚集、融合、升华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地域文化,是东亚文化圈的主体文化。

  从民族演绎历史的视角分析,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积累创新形成的有巨大影响力的民族文化。正是因为这样,刘庆柱明确提出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原点、发源地,也是形成地,黄河文化是“国家文化”,即“中华民族”的“根文化”与“魂文化”[2]。

  按照文化传承的历史脉络看,黄河文化确实影响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演进的主脉。黄河文化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萌发、成长、壮大、成型和演变,融入了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的新要素,丰满了自己,更加铸就了独特的品质。

  二、黄河文化的主要特征

  黄河文化具有以下六大特征。

  (一)根源性

  从考古发现、文献记载、民间传说等多角度分析,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也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诞生地,在黄河流域特殊环境下孕育出来的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根源。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先人们最早聚居生活与持续繁衍的地方。他们在这里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精神财富,积淀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迈开了中华文明前行的脚步,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的雏形,并积淀了黄河文化。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在长达30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流域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大多起源于黄河流域,特别是现在的河南、陕西、山西大中原地区。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源,她是木之根本,水之渊薮。黄河文化的这种根源性,既具有国家意义,因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也具有全球意义,因为中华文明是全球四大文明之一,对全球文明发展与进步贡献巨大。黄河文化中崇尚的“家国情怀”历来是全球事业有成者为理想事业献身的精神源泉。黄河文化中推崇的“天人合一”“道出于天”等观念,是全球尊重自然、热爱自然、推动可持续发展认识论思想的起点。

  (二)灵魂性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孕育中华文明的摇篮。产生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孕育出了儒释道相结合、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支撑的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黄河文化是维系中华文化脉络传承的主干,是全民族心理认知的基本坐标。

  强调:“九曲黄河,奔腾向前,以百折不挠的磅礴气势塑造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根基。”黄河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图腾。

  《周易》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自古便有的民族精神,这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直深埋在我们民族的灵魂之中,是维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

  在抗战时期,一曲代表广大中国人民心声的《黄河大合唱》从延安窑洞响起,并迅速传遍祖国大地,“保卫黄河、保卫全中国”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为夺取抗战胜利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力量。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一年之内四次调研指导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视程度空前,全国各地积极响应、快速行动,掀起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热潮,再一次体现出黄河文化的灵魂性。

  (三)包容性

  包容文化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互动交流中形成的一种动态的文化融合与创新发展形态。“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大自然包容性最为经典的表述。黄河流域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融合的枢纽区域,由此形成了黄河文化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不仅孕育形成了多民族长期融合、和谐发展的中华民族,也缔造了“万姓同根,万宗同源”的民族文化认同和崇尚“大一统”体制的全社会主流意识,彰显出中华民族“和为贵”“求大同”的独特精神标识②。

  正是黄河文化的包容性使中华传统文化在内部形成丰富多彩、主流价值观明确的特质,在外部则向世界开放,通过交流互鉴,不断接受外来先进文化的滋养,从而使自身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促进了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有序传承,形成了“君子和而不同”“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开放理念③。曾明确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新时代以开放包容的独特视角,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治理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的高度认同,成为中国文化包容性智慧的新经典。包容文化为构建全球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④。

  (四)忠诚性

  忠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坐标。走进黄河流域数千年的文明长河,在广大老百姓心目中“孝当竭力,忠则尽命”始终是最广泛的道德认同标准⑤。在我国历史上,从苏武“塞外牧羊”到岳飞“精忠报国”,从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到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所展示的都是黄河文化中崇尚忠诚性的内核。忠诚,成就了无数伟人流芳百世的历史佳话,也代表着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价值观。在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国家与民族最需要的危急时期,就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崇尚对国家忠诚的品格,才孕育出无数无私奉献、为国尽忠的英雄豪杰,保障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的传承与发展。

  黄河文化的忠诚性,在家庭生活层面,则表现为孝道文化,就是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创始者孔子写出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广大民众和官方政府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产生了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巨大力量,成为独特的中华孝道文化的基石。在黄河流域,“百善孝为先”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始终都是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起点,也是中华传统文明中家风家教传承的核心内容⑥。这种纯正的民风影响了无数代黄河儿女的德行,也塑造出大量感人肺腑的经典故事。如河南省清丰县,古称顿丘,因隋朝时境内出了一个大孝子张清丰,影响非常大,唐朝大历年间,钦定更名为清丰县,成为我国唯一以孝子之名命名的县。时至今日,当地仍然崇尚孝道文化,弘扬为家尽孝、为国尽忠的家国情怀,为纯洁社会风气、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及社会健康发展蓄势赋能。

  孝忠相通,忠孝两全,孝始忠结,相辅相成。孔子说:“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曾子说:“孝子善事君。”把对父母的孝心转化为对国家的忠心,把对家庭的责任转化为对国家的责任,这是儒家孝道文化的一个特点。自古忠臣多出于孝子,尽孝与尽忠一脉相承,孝与忠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和共同本质。

  (五)原创性

  从人类早期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早期历史文献记载的伏羲氏作网罟、神农氏制耒耜、嫘祖始蚕丝,还是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考古发现的大量石镰、石刀、石斧、石锛等石质农具,每一项农耕文化的创新成就都是黄河文化演绎过程中的文化结晶。尤其是代表中国古代杰出科学成就的“四大发明”,都是由黄河文化孕育创造的[3],象征着黄河文化的原创性,推动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

  从代表中华文化标志的文字创造和演进的历史看,黄河流域是中国文字起源之地,中华文脉肇兴于此、传承于此、灿烂于此。无论是黄帝史官仓颉造字,还是安阳殷墟出土中国最早的甲骨文,从李斯规范书写“小篆”,到许慎编写出世界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再到活字印刷术和宋体字的发明和使用,汉字文明的每一步演变创新都发生在黄河流域,这也从另一种视角揭示了黄河文化的原创性。

  在民族精神追求层面,作为东方文明标志的儒、释、道以及墨、法等诸子百家思想也都在黄河流域发端、发展和完善。其中,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从其周游列国开始直至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其踪迹主要活跃于中原地区。佛教中的禅宗、天台宗、净土宗、临济宗等祖庭均在中原,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乃是佛教文化的杰出代表,少林寺至今仍然名扬中外,由此演绎出的“中国功夫”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外最简明扼要的标志之一。道家思想创始人老子,在函谷关完成了充满辩证法思想的中华哲学宝典《道德经》,至今仍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法家韩非子、李斯、商鞅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法家主张。墨家、杂家、名家等创始人或集大成者的主要活动区域也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均表明了黄河文化的原创性。

  黄河文化的这种原创性,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基因,更从内心深处塑造了中华民族鲜明的集体人格,留下了永恒的国学经典和浩如烟海的人文典籍,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藏。

   (六)可持续性

  国际学术界把中国文明称为“黄河文明”,它与埃及的尼罗河文明、西亚的两河流域文明、印度的印度河文明并称为世界四大文明。全球其他三大文明由于各种原因都无法保持连续存在,而作为唯一不曾间断的文明,中华文明长期延绵,始终保持强大的生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至今仍然可持续发展⑦,其可持续性特质特别宝贵。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发展史中孕育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影响着我们整个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黄河文化是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黄河文化是一种在全球有重要地位与影响的国家文化,她所孕育的政治、经济、社会等一系列重要文化内涵具有完备的系统性,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东方思想体系。作为东方文明标志的儒释道融合思想,与黄河流域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联系密切。在儒家思想中,贵和尚中,追求“中庸”。所谓“中庸”,就是万事留余,就是“和为贵”,就是适可而止,讲究从长计议,不追求一时的利益最大化,不容易得罪人,无法形成零和博弈的不利局面。正是这种价值观,使东方文明具有稳定发展的内核,维系了中国传统文明的可持续性。

  佛教中的禅宗等祖庭均在中原,道家思想的鼻祖老子是河南鹿邑人,在函谷关完成了著名的《道德经》,被称为哲学宝典之一,为世界所关注。对于儒释道之间的融合关系,讲到:“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

  黄河文化寄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不断攻坚克难的精神支撑,其时代价值突出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沉淀和积累了几千年来中华民族持续创造的大量优秀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基本起点。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进程中,无论走得多远,既需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也需要“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统一思想、形成广泛共识的思想基础,而当这种自信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时,在全社会凝聚磅礴的历史动力就将自然天成。所以,保护、传承、弘扬与创新黄河文化,就是我们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凝聚民族伟力的力量源泉。

  (二)为生态环境治理提供价值引导

  强调:“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考虑得非常细致,我们要按照的要求,深度理解黄河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尊重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以系统性思维,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把“生态优先”“重在保护”落到实处,让我们拥有越来越多的“绿水青山”,共同创造基于绿色发展基础的“金山银山”,确实为广大老百姓期望更好的幸福生活提供生态环境支撑。

  (三)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思想资源

  高质量发展是党的十九大以后国家发展的主旋律。黄河流域自然环境复杂,人文环境多样,自古以来创造有大量针对各种特殊情况求生存与谋发展的高招。深入挖掘黄河文化中治山治水的秘诀,根据各地的实际需要,探索高质量发展的具体路径,将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寻求真实可行的对策。也正是因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情况差异巨大,有特别强的代表性,所以在黄河流域探索高质量发展方略对全国意义重大。因此,明确指出:“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第一次把因地制宜的方法,全面融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之中,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有了非常明确的着力点,将对全国高质量发展起到非常好的示范探路作用。

  (四)为弘扬传统文化启迪创新智慧

  在黄河流域,从历史神话、民间艺术、建筑工艺、礼仪风俗、戏曲歌舞,到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忠报国,再到红旗渠精神、焦裕禄精神等,都充满人类文明的智慧之光,对人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利用自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国内外一直受到追捧的少林武术、温县太极拳、洛阳牡丹以及唐诗宋词,都充满着神奇的智慧与迷人的诱惑力,对全球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光大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而这些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品牌,都是由黄河文化孕育而来的。所以,讲好黄河故事,弘扬黄河文化,搞清楚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启迪更多智慧,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永远都具有历久弥新的价值。

  (五)为区域协同发展探索多重路径

  黄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与创新,第一次从沿黄九省区跨区域联合协调推进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不同于以往单纯以工业化、城镇化为支撑的区域发展模式。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将依据传统地域文化或生态保护主题进行跨区域协同发展,展现出更宏大更协调更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和多元发展理念,为区域经济发展与地域文化全面融合提供了新机遇,必将为新时代“盛世兴文”创造新的文化经典。特别是黄河文化博大精深,沿黄九省区地域差异巨大,发挥各自优势与特色,保护、传承、弘扬与创新黄河文化,将为各地因地制宜、探索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支撑我们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新机遇、创造新亮点。

  (六)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文化滋养

  以青年时代的七年知青岁月经历,对黄河、黄土地、黄河文化具有更加深入的认知与亲身的感受,也正是在这种感同身受的社会实践与理论思考中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东方哲学理解至深,他站位于政治家的战略高度,于2012年首次提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的新哲学命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拥护。2017年1月18日,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影响巨大的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得到与会的各国政要的高度重视。从人类文明史发展与进步趋势分析,唯有凝聚时代共识的思想,方有拨云破雾的穿透力;唯有洞察未来的远见卓识,方有指引历史前行的感召力。融合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战略构想,蕴含着传承数千年的中国智慧,指明了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显示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卓越政治家和战略家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成为21世纪引领中国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鲜明旗帜,为人类文明创造新的辉煌奠定了哲学层面的思想基础。

  结 语

  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根源性、灵魂性、包容性、忠诚性、原创性、可持续性特质,这些特质共同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全面认识和把握这些特征,有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保护生态环境,促进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保护、传承、弘扬和创新黄河文化方面要谋划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系统打造代表黄河文化六大特征的典型地标,以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相结合的形式认真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以具体行动激励全社会坚定文化自信,以更好的包容性合作奏响新时代黄河大合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谱写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作者:张占仓 省委咨询组研究员、省社科院原院长)

  注释

  ①陈隆文:《黄河文化的历史定位》《,河南日报》2019年10月29日第6版。

  ②徐光春:《黄帝文化与黄河文化》,《中华文化论坛》2016年第7期第5-14页。

  ③张占仓:《以包容文化滋润开放发展》,《中州学刊》2018年第9期第24-30页。

  ④杜飞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人类文明进步方向》,《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第1-13页。

  ⑤张艳国:《忠诚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江汉论坛》2005年第9期第97-101页。

  ⑥古琪:《孝道文化的历史变迁与当代价值》,《延边党校学报》2020年第2期第68-72页。

  ⑦赵仁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140-141页。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在河南考察时强调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

  [N].河南日报,2019-09-19(1).

  [2]刘庆柱.黄河文化与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在黄河文化高层论坛上的主旨报告摘要[EB/OL].http://www.hnass.com.cn/Special/index/cid/4/jid/30/jcid/74/id/1304.html.

  [3]李立新.深刻理解黄河文化的内涵与特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9-21(4).

来源:中原文化研究

黄河文化的概念和内涵(黄河文化的主要特征与时代价值)(1)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