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虽死精神永存(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东汉末年这段时间,现在一般认为是从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184年-220年),也就是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开始,直到曹丕称帝建立魏朝结束,约36年。

曹操虽死精神永存(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1)

东汉末牛朝代年表示意图(手绘)

这段时间内,汉庭腐朽、外戚宦官干政、群雄割据,时局动荡不安。

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一大批文人在继承了汉乐府诗歌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基础上,开始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以及民生疾苦,抒发自己欲在乱世之中匡扶天下、建功立业的壮志。

这样一种文人自主意识的觉醒,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文学风格,因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彼时年号“建安”,史称“建安风骨”。

而说到“建安风骨”,就不得不提它最具典型的代表人物——曹操

我们其实都知道,这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事实上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

他一生留下二十多首诗歌,这些诗歌也是除了史料之外,解读曹操的另一把珍贵的钥匙。

先来看一下曹操在184年-220年间的个人简历:

曹操虽死精神永存(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2)

曹操简历(手绘)

NO.1

其实在曹操30岁之前,仕途比较顺利,升职很快,最大的官职为“济南相”,大致相当于济南市委书记这样的职务。

当然,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时势造英雄,历史把他推上了另一个巅峰。

184年,张角黄巾起义,天下大乱。

189年,董卓乱政,汉室倾危。

年轻的曹操像大多数我们一样,很热血也很有家国情怀,写下一首《薤(xie)露行》,描写了外戚与宠宦相互谋杀、董卓弑逆,宗庙化为废墟的真实事件。

这是一首朴实无华的叙事诗,但全诗情感却沉重悲壮,深刻表达了他对国家兴亡之际的忧患意识和哀痛之情。

但曹操不仅仅是写写诗而已,实际行动也不含糊。

他散尽家财,起兵讨伐董卓,并写下著名诗篇《蒿里行》表明自己的志向:“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后面董卓的下场,《三国演义》已写得很生动了。

但是曹操却在这整个伐董的过程中,看到了群雄并起却各自心怀他想的现实。

他深刻地明白:乱世已然到来了。

NO.2

192年,曹操讨伐黄巾残部,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力量。

直到196年,曹操使汉献帝迁都许昌,从此开始了他“奉天子而征四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生。

此时,曹操42岁。

当时曹操据许都(属今河南),北有袁绍、南有刘表等割据势力,使天下统一是曹操一直在做的事。

199年,袁绍据幽州、冀州、青州、并州,尽有河北之地,意欲南向以争天下。

曹操虽死精神永存(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3)

东汉末年局势图(图片来自网络)

曹操与袁绍,这两位发小之间,必有一战。

这就是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曹操以2万人马击败了袁绍的11万大军,这大概是曹操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了。

官渡之战后,袁绍的两个儿子北逃乌桓求援,希望借助乌桓的实力,“复图中国”。

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史称“白狼山之战”。无独有偶,白狼山之战也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曹操取胜,至此基本统一了中国北方。

在凯旋归途中,曹操写下了著名诗篇《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刚刚打了胜仗的曹操豪情满怀,借大海的雄伟壮丽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统一中原的雄心和宽广的胸襟。

但这一年,曹操已经53岁了。

韶华易逝,他回首自己的人生路程,无限感慨。于是在之后不久,他又写下了《龟虽寿》。

曹操虽死精神永存(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4)

《龟虽寿》选句(手写)

此时的曹操战场得意,统一天下的伟业实现有望。

他知道神龟虽寿,却犹有竟时,感慨自己年岁渐老,却仍壮心不已。全诗充满了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NO.3

袁氏兄弟一除,北方已然安定。转年,曹操东征。在长江赤壁与孙刘联军对抗,这就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赤壁之战,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

据记载,战前,曹操说道:“我持此,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抵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今对此景,甚有慷慨。吾当作歌,汝等和之。”

说罢,便唱道:

曹操虽死精神永存(曹操烈士暮年壮心不已)(5)

《短歌行》(手写)

他对酒当歌,感慨人生几何,他愁时间过得太快,在54岁的年纪还未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了,不免忧思难忘,于是只好以杜康来解忧,以诗歌来寄托他的愁绪。

全诗虽然弥漫着一股沧桑悲凉之感,却仍然豪气万丈。

苏轼这样描写他: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前赤壁赋》)

但这一次,赤壁之战,曹操却输了。

此时的曹操,是一个垂垂老矣且打了败仗元气大伤的曹操。

这一年他54岁了。

终其余生,他还做了很多事,但随着孙刘政权日渐壮大,他始终无法再一续壮年时统一全国的梦了。

公元220年,曹操病逝。同年,曹丕称帝取代汉朝,自立为皇帝(魏文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魏武帝)。

至此,东汉末年结束了。

NO.4

整个东汉末年这36年间,从曹操的个人简历中,仿佛就能看到国计民生的走势。

历史上对于曹操的评价不胜枚举,毁誉参半,仅《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就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而从他的诗歌里,我们也只能窥得一部分真实的曹操。

鲁迅先生说: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

毛泽东主席也说: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

但唐太宗李世民却评价他: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我们看不到全部真实的曹操,却从他的留存下来的事迹中,大略可以得知,他有着治世之才,他改革许多恶政,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但他也有着不仅要天下人赢,也要我赢的雄心壮志,所以他为了自己赢可以不惜水淹下邳、屠城徐州,为了自己赢可以以权谋制衡各方力量却始终无法全心信任身边的任何人。

事实上,这样的曹操,却终究造成想赢而赢不得的局面了。

因此于曹操而言,他的人生规划至死并未完成,“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也许是他最真实的感慨。

毛泽东这样纪念这一代枭雄:

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