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湿地美景(我眼中的黄河③)
什么样的地方,夏天听不到知了的叫声?东营市河口区孤岛采油厂文联副主席刘庆堂40年前来到东营,这里没有知了叫声的夏天,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孤岛本无人,居者皆移民。大战渤海滩,造起万顷林。”刘庆堂说,刺槐抗旱抗盐,数十年前,孤岛镇开始了大规模槐树种植。挖深坑,放碱管,铺沙石,用稻草隔碱,贴隔离膜防盐碱渗透,再用运来的好土填坑栽树。数十年匆匆而过,当年的知青、军马场官兵已青春不再,但他们手植的幼苗长成了亚洲最大的人工刺槐林。
如今,孤岛镇春来满眼绿,夏到一树香,还有不绝于耳的知了声。得益于这10万亩槐树林,孤岛镇发展起槐树林温泉旅游区,2019年旅游区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种活一棵树,难于养娃娃”,即便同为盐碱地,黄河三角洲土地盐碱也有自己的特点,外地经验未必适用于这里的盐碱治理。71岁的东营利津县黄河河务局原副局长崔光,就对当地曾经走过的一段弯路记忆犹新——
博兴县黄河右岸有个叫王旺庄的村子,1956年,村子建成山东第一个大型引黄灌溉工程——打渔张引黄灌溉工程,然而短短6年后,引黄闸就闭上了“嘴巴”,灌区停灌了。这是因为,滩区地下一米多就是盐碱水,工程只灌不排,片面地大引大灌,盐碱随水返上来,耕地成了盐碱地。灌区里的北隋村,1961年一亩地只收了21斤麦子。
崔光说,没有认识三角洲土地盐碱特点,照搬外地灌溉方式,黄河很快就给人以教训。
这次挫折,让人们对这方水土有了新认识。经3年调整改建,1965年灌区恢复运行。
尊重盐碱地的水盐运动规律,人们探索台田改碱、盲沟排碱等多种改良方法,盐碱地也能变成粮田。河口区新户镇永合村种粮大户邓文博承包的500亩玉米田,曾经是重度盐碱地;几年前,区里在这一带实施了暗管排碱技术项目,地下2米埋入了带孔的暗管,暗管通到地头,不仅把土壤表层盐分溶解排走,节水率也提高了30%。这片土地又活了过来。
走在正确的生态大道上,如今,这片土地愈发生机勃勃,一片盎然。
(大众日报客户端 尹燕燕 孟焕然 梁开文 整理报道 策划 兰传斌)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