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北碚山火起的时间(记者手记在北碚山火中读懂重庆)

重庆北碚山火起的时间(记者手记在北碚山火中读懂重庆)(1)

△下山之后我变成了“土人”。

作为一个95后媒体人,其实我不太喜欢“过于宏大”的叙事。从迎战高温,到抢救山火,这个8月的朋友圈,重庆的光辉形象越来越高大。不过作为一个留在重庆工作的外地人,我总觉得这光辉形象,离我还有点距离,还不那么真切。

但这一切,从我上山的那一刻全部改变了。

这绝对是我有生以来最震撼的一天,眼见的场景,让我明白了,朋友圈的一切,并不是媒体的报道建构出来的。反而,文字、图片加上视频能表达出来的,真的非常有限。现实,比纸、笔、镜头里,更伟大。

重庆北碚山火起的时间(记者手记在北碚山火中读懂重庆)(2)

△志愿者将救援物资传递到山顶。

26日早上,采访车把我和同事放在缙云山下面的集结点,再往上走车就上不去了。原本我想徒步,但摩托车骑手招呼我上车,还贴心为我选择了一个有后备箱的车,“你是女娃,坐这个稳点。”

摩托车向着半山腰的第一个指挥点也就是2号点驶去,一路上黄土漫天。这些自发赶来做志愿者的骑手们,这么多天就一直这样往返,看到人就拉,看到货物就运,饿了就吃饭,没油了就加油,看着他们的状态就是已经形成惯性了,不说话,动作很快。每一个骑士都蒙着脸,看不清他们长什么样,但都有个统一的名字叫“重庆男人”。虽然山路崎岖,一路上惊心动魄,但这些“重庆男人”,让人很安心。

2号点位于山转弯处的平地上,只见4名“指挥官”拿着大喇叭,扯着嗓子喊,“再过来两个摩托!”“摩托车去那边加油!”“有没有去4号点的?”一阵阵黄沙飞舞中,志愿者们连眼睛都睁不开,但他们依旧不停手,不停嘴,为摩托车骑手做好保障。

我们开始往山上爬。这是整个隔离带的起点,因为山体十分陡峭,新凿出来的隔离带灰尘可达十厘米厚,车辆根本无法作业。为了最快最省力地将物资运送到山顶上的救火处,现场采用人墙的方式,从下往上排。

我们到达现场的时候还比较早,人墙未完全形成。没有体力爬山的志愿者就站在靠下方的位置,有体力的需要一直往上爬,直到人墙全部打通。

或许是因为从小生活在平原城市,平生没见过那么陡的坡,很多地方我左看右看,完全没有可以下脚的。只能倒吸一口气,跟着前面人的脚印走。再怎么小心,走的过程还是一踩一滑,难以想象他们是如何在这样的陡坡上,把防火隔离带凿出来的。

志愿者越来越多,他们来自不同的志愿者组织,不同的行业,甚至不同的城市。那时候大家没有什么分别了,就是能干就干,干不了就休息。大家各干各自,彼此没有过多的交流,但如果你倒下了,会有一堆人关心你。

重庆北碚山火起的时间(记者手记在北碚山火中读懂重庆)(3)

△黄土漫天里的骑手。

一开始我只是一个旁观者、记录者,但在那样的情况下,我做不到袖手旁观,也就力所能及开始传送物品。也正是如此,我才切身体会到人墙中的志愿者当时的心态。

他们真的没有什么特别的想法,就是“上面有需要”。我问他们知道山顶上在发生什么吗?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只知道传递下来的需求:“冰水冰水!”“灭火器!”“4个充电宝!”“藿香正气水”……就是这一句句话,支撑着他们不断地传递。

网上有人说现场很混乱,没有秩序。如果你去现场看了,爬了一段70度的黄土坡,就知道秩序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每个人都很累,都在努力坚持,更何况重庆未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在我看来,几百名陌生人站成人墙,每隔50米,一位志愿者骨干拿着大喇叭喊话,传递需求,所有人听指挥传送物资,难道不是最强的秩序吗?

爬到4号点的位置,离山顶比较近了。我转身看了一眼北碚城,视野极好,北碚城真美啊。没想到我见到的最美的北碚城,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突然有一个灵感,山上的人拼了命,就是为了守护山下的那一方宁静啊。

重庆北碚山火起的时间(记者手记在北碚山火中读懂重庆)(4)

△武警背受伤的骑手到帐篷抢救。

12点,摩托车骑手冲上一条陡坡,坡度大于70℃,一不小心车头一歪,摔在黄土里。顿时鲜血直流,一队武警官兵冲上去急救。

旁边的帐篷里,“都给我让开!”该点位志愿者赶紧接过,武警们抬着骑手进来了。

一大瓶碘伏往脚上倒下去,“啊—”一声惨叫牵动了现场每一位志愿者的心。

“忍到起!忍一下!”

一个骑手倒下了,那条上山的路,依然在继续。

“你叫什么名字?”

“哎呀,没得名字,不需要报道,我没做什么,真的,不要留名了。”

我看到一位捡垃圾的大妈,她说就住在山下面,连同几个姐妹,自发上山来捡垃圾。

“我自己的家啊,我自己心疼,只要不上班,我们就上来,能做什么做什么”。她默默捡着,一袋袋麻袋堆起。从始至终,我都没能问出她的名字。

5天的紧张救援,多少人在吃住在山上,但现场并不是垃圾成片,而是装好的麻袋一袋袋从山上往下面送。

重庆北碚山火起的时间(记者手记在北碚山火中读懂重庆)(5)

△志愿者将清理的垃圾搬运下山。

到达山顶之后,我们坐下来短暂休息,见到了北碚消防队的老朋友,他们分成小队分散在山上各处,随时准备着扑灭复燃。我们针对昨晚上“以火攻火”的话题闲聊了一会,“云南消防确实厉害,经验丰富,他们说我们这种火在云南算不得大火了”,谈话间,我看到一队消防官兵从上往下走,急忙向身边北碚消防员确认,最终得知这一队伍正是云南消防,将要撤退。

重庆北碚山火起的时间(记者手记在北碚山火中读懂重庆)(6)

△云南森林消防分批撤离缙云山。

我们团队决定跟上去拍摄,一路上,志愿者对他们喊“谢谢你们!”“你们辛苦了!”“北碚人民感谢你们!”我忍不住也想掉泪。山下,市民们已经在等候着了,一位女生冲上前给消防员擦脸,“让你们干干净净地回家。”

后来看其他同事发回的报道,云南消防队员也感慨万千,“救火这么多次,没想到还能在现场吃到冰棍,喝到冰水。重庆市民太热情太伟大了,这是从未见过的。”

下山之后,我一直在思考重庆人到底该如何理解,重庆的城市精神该如何阐释。

这个城市的人有一种“傻气”,不问结果,不求目的,只会埋头向前。

这个城市的人有一种“英气”,不惧困难,不怕挑战,只会越难越强。

这个城市的人热情、可爱,只要你为他付出过,他就会拼了命对你好。

不管怎么说,作为一个外地人,真的被重庆这座城市感动到了。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赵颖竹)

来源: 华龙网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