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行柳岸赏湖光(睢水秋波过留邑)

来源:商丘日报-商丘网

孤行柳岸赏湖光(睢水秋波过留邑)(1)

陈留古郡

【阅读提示】

水的流向,隐喻着历史的走向。战国魏国大梁城,因蒗荡水而崛起,也因蒗荡水而衰亡。秦始皇将大梁(今开封)由国都降为县治,此后一直延续八百年。在此期间,大梁城东部的一座小城借此契机而崛起,成为县治、成为郡治、成为国都,浚仪县亦属其管辖,它就是陈留。大梁的暂时隐退,给了陈留发展的机遇,得天时地利应运而起,成为继大梁之后的地区政治中心。这也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睢水、涣水、汳水都从城旁流过,为其带来了繁荣发展,由统领一方的郡治到诸侯方国,铸造七百多年辉煌。到了隋唐以后,这座古城因为汴州(今开封)的复兴而逐渐退隐,成为汴州辖属的一部分。在开封的发展史上,郡国之城陈留就是这样承上启下,推动了汴州的崛起和发展。

陈留的兴衰,如同人生的高峰与低谷,抑或如电影的主角与配角。陈留,春秋时为郑国的留邑,亦是“桓公寄孥”的临时国都;后为陈国所并,成为陈国之留邑,故曰“陈留”。战国时陈留属魏国,秦灭魏后设置陈留县。汉承秦制,仍置陈留县。汉武帝时设陈留郡。西晋废郡置陈留国。北魏复为郡。隋初废郡改为汴州,后复置陈留县;大业间县废。唐复置陈留县,后该县政区比较稳定。1949年设陈留专区,1952年撤销。1957年,撤陈留县并入开封县。1958年成立五爱公社,1961年改陈留公社,1984年置乡,1986年建镇。陈留,自西汉开始,先后做过七百余年的郡国之城,而作为县治更有两千余年之久,可谓是睢水畔的历史文化名城。

东襟睢水凤凰城 郡国县镇战略地

几千年来,人类滨水而居,就把窝巢房舍筑造在水边,生息繁衍,随历史到了今天。陈留,就是一座滨水而居的古城,北依黄河,西靠鸿沟,东有睢水,南有涣水。清顺治《陈留县志·疆域志·形胜》记载:“(陈留)北有大河之险,南有褒城之固,西依汴垣之峙,东襟睢水之奇。”因此,陈留地理位置重要,这在秦末业已显现。刘邦起兵伐秦时,他的谋士郦食其就说:“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在楚汉相争之际,陈留更被视为战略要地,双方在此曾反复争夺。控制陈留,东北可去山东诸郡,东南可去江淮诸郡。基于此,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将陈留“升级”为郡,移济川郡治于陈留县置陈留郡,相传郡内建有皇帝行宫。东汉时定都洛阳,陈留郡是洛阳的东南门户,位置更重要,曹操在此起兵拉开了三国争霸的序幕。

具有水陆交通优势和城池之固天险的陈留,又有夏代老丘、战国大梁等历史故都相衬托,城市发展迅速。清宣统《陈留县志》载:“陈留既大郡,而首邑为名都,实封爵衣冠、人才礼乐之所聚,盖极盛矣。”到西汉中期,陈留已发展成为中原地区的名城大邑。世代相传陈留又名“凤凰城”,“吾邑父老相传,城以凤凰名”。相传曾有凤凰栖息于此,后人在凤凰栖息的地方建了一座凤凰台,民众纷纷在凤凰台附近居住,逐渐发展成为一座城池,“凤凰城”之名由此而来。这座古城“地脉自西南蜿蜒而来,形若坤龙,似此龙幡凤翥,宜地灵而人杰矣”,人才辈出。汉武帝时期的黄宜、东汉文学家蔡邕等均是陈留人,西汉张良、汉献帝刘协等在此居住。

两千多年来,留邑、陈留郡国、县治多次迁移,并非一直在今天陈留集的位置。春秋战国时期,留邑故城在今开封祥符区八里湾镇初刘村(古代刘与留通用)一带。存在时间最久的两汉时期的陈留郡城,仍位于初刘村一带,今称之为陈留故城。西晋泰始元年(265年)废陈留郡置陈留国,治所先在小黄城(今开封祥符区杜良小黄铺村),南朝宋时徙治仓垣城(今开封龙亭区柳园口刘庄村一带)。后赵石勒一度将陈留郡治设置于浚仪县(今开封市区)。北魏统一北方后的五世纪前期,陈留县治移于今陈留集,至今未变。诚然,现在的陈留仅仅是开封祥符区辖属的普通一镇,但这不应掩盖它曾经有过的辉煌。

百舸争流荡秋波 物华风韵润商贸

从浚仪随风而动,顺睢水而下,便到陈留。这里鸟声啁啾,每一声都唱着惬意和幽静。“睢水风吹动晚波,芦花夹岸舞婆娑。白云飞逝离山岫,丹叶飘摇堕树柯。历历秋思怀宋赋,箫萧易水听荆歌。天高气爽凉飙发,葭露伊人思奈何。”这是明清时期诗人为留邑八景之一的“睢水秋波”所咏的七律。另有五律吟曰:“秋声何处至,历历起波中。带雨翻云白,携霜逐叶红。萧风飞灏月,爽气如吟松。鱼鲂长歌处,水天一色空。”更有顺治《陈留县志·风俗志·景物》所载:“睢水秋波:县北七里。东通睢浪,北带伊川,秋水澄清,白云飞舞,蒹葭苍苍,伊人可想。”描绘出了陈留境内睢水秋波的绝美风光,可谓让人如痴如醉。秋水长天,这是来自物华风韵的画卷。

睢水位于陈留县城(今陈留集)北七里许,从浚仪东发源向东南流,经过陈留至杞县境。顺治《陈留县志·疆域志·山川》载:“睢水:县北七里,每逢秋霖成河,东拥睢水入亳。”即睢水大致从今开封禹王台东的祥符区兴隆徐府楼村一带自蒗荡渠分支发源,向东南流经陈留镇北五里寨和刘五楼村之间,再向东南流经仇楼镇施寨村北,经平城乡秦奉寨附近流入杞县境,约二十公里。开封市祥符区史志办原副主任于有海说,目前五里寨村北仍地势低洼、村庄间隔距离较大。从上泄水渠分支的下泄水渠,自石庵村东流,似睢水古河道。昔日的睢水百舸争流,南来的茶米,北往的煤铁,在这条烟波浩淼的大河中,往返穿梭日夜不停。每到繁忙季节,陈留附近的码头货物堆积如山,船只在河中排起长龙。夜幕降临,船上灯火齐明,远远望去似繁星点点,不时还能听到阵阵荆歌。

秋水在人间的风中起伏,方舟向河流倾诉一路逶迤。“昨夜秋声至,风从睢水过。邀霜醉红叶,入涧响清波。野润萧飕远,林深淅沥多。昔年长赋客,当此复如何。”诗人以《睢水秋风》吟咏着陈留的美景。秋风阵阵,淫雨霏霏,放眼望去,睢水波涌浪卷,让浆声驰骋着与天空对话。堤内芦花飘飘,似雪飞舞,岸上树木婆娑摇曳,暮秋霜叶红遍,似层林尽染,形成蒹霞苍苍、水天一色的旖旎景色。清同治八年,陈留县令殷如璧浚睢水河、挑惠济河,治理水患,百姓感恩,将他祀于名宦祠,并称其所创治八里湾至理性寺(今小河村)的河渠为“殷公渠”。当地文史学者吴全林说,睢水在宋代是京城通向东南诸地的黄金水道,一直延续到明代和清初时期,日夜穿梭的航运给沿线带来了无限生机和富庶。至今,当地仍流传着明代江浙富商杨员外陈留慷慨解囊,捐赠银两修造陈留西关“高杨桥”的故事。

汳涣之间寻古睢

史志古籍辨正误

睢水和其源头之水蒗荡渠(鸿沟)形成之后,由于和济、汝、淮、泗诸水都有联系,曾促进了中原各地交通事业的发展。但由于靠近黄河,黄河决堤泛滥致使河道淤塞。东汉初年,王景治河致力于河汴分流,黄河既告安澜,汳水也畅通无阻,但睢水、涣水等鸿沟支流却在这个时期湮没或者部分段落断流。如《水经》记载睢水的源头在鄢县(今柘城县远襄镇)北,说明战国开浚的这条河流到三国时,从浚仪到鄢县这段已经断流或湮塞。曹操疏浚睢阳渠,就是疏通的从浚仪到鄢县东侧睢阳县的这段睢水,使河流重新通畅行舟运兵运粮。因此,到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里,记载睢水是从浚仪的蒗荡渠发源,已恢复了战国时睢水的源头所在地。

关于睢水在陈留境内的记述,清康熙、宣统《陈留县志》则与顺治版不同。康熙三十年《陈留县志·山川》载:“睢水:在陈留县东北四十里,每逢秋霖成河,故又名堤河,合小黄河东流。经杞、睢、宁陵,达于徐。”宣统二年《陈留县志·山川》载:“睢水河:自祥境鄢陵府起,东南至内官营出境,二十五里。”清康熙《开封府志·山川》亦载:“睢水:陈留东北四十里,又名堤河。”而顺治《陈留县志》记载睢水在“县北七里”,孰是孰非呢?笔者驱车从鄢陵府到陈留镇间实地考察,并结合史书、地理志论证分析,顺治陈留志记载符合睢水位置,而康熙、宣统陈留志和开封府志错将汳水记载为睢水,应辨正。因为睢水是在下相(今江苏宿迁)入泗水,达于徐州的是汳水。《水经注》记载汳水位置正在陈留集北约四十里处,流经小黄(今小黄铺村)故城南、鸣雁亭(今杞县焦喇村)南;康熙、宣统陈留志所记睢水自鄢陵府至内官营与古汳水流经路线恰好重叠。再者,按照《水经注》所载睢水位置在汳、涣两水中间考证,汳水在陈留小黄城南侧,涣水在陈留集北东南流,睢水亦不能从源头再流至陈留东北四十里处,因为睢水是东南流至杞县、睢县、宁陵方向的。因此,睢水在陈留集北七里许可信。

在考察睢水位置的过程中,笔者还发现陈留城迁到今址时间的记述错误。《开封市地名志》第六编《历史地名编》“陈留县”条下记载:“隋大业十年(614年),治所移于今陈留镇。”若按此说,隋朝之前陈留县治所当在初刘村一带,如此北魏时期的《水经注》所记述的涣水当流经初刘村北,与涣水南、睢水中、汴水北的位置不符,同时睢水位置也无处安放,而以今址计则位置符合。古人亦曾提出质疑,“《通志》称(陈留城)隋大业十年建,恐不始建于隋也”(清宣统《陈留县志·城池》)。因此,陈留县治迁到今址时间应在郦道元作《水经注》之前,当在北魏统治时期的五世纪早期,这对考证睢水的位置至关重要。

本文来自【商丘日报-商丘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