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折杨柳诗句(古诗词常见意象)

古诗折杨柳诗句(古诗词常见意象)(1)

别诗中杨柳意象的发展

而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一篇开始,杨柳就与离别结下了不解之缘。奔赴边塞的将士望着家乡的柳树,那柳条在风中飞舞,多像亲人呢依依不舍的收轻抚过战士的衣裳,仿佛是那无声的留恋。“柳”者,留也;“丝”,思也。这样看来杨柳表离别是再恰当不过了。

到汉代,折柳赠游子已是成为一种大众民俗,最早记载折柳与送别相联系的是记录秦汉时期关中历史地理的《三辅黄图》一书,其卷六“桥”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客至此,折柳赠别。”

《雍录》亦载:“汉世凡东出函潼,必自霸陵始,故赠行者于此,折柳赠别。”霸陵桥边,杨柳树下,那枝枝柳条不知见证了多少离人泪。  

如若说折柳离别在汉代仍然是一种地方性风俗的话,到隋唐一代,经盛唐诗人的不朽诗笔,则是将杨柳惜别的意义彻底的从地方风俗推进了诗词意象的行列中。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中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连一代潇洒自如的诗仙李白都为折柳惜别而感到伤感唏嘘,更别说那些即将远行的游子与亲人。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来来往往的送行人将御河边的杨柳长枝折的只剩下一茬茬短条,即便只剩短条,送别人还在辛苦的攀折。

“青青一树伤心色,曾入几人离恨中。为近都门多送别,长条折尽减春风。”春日里柔嫩的柳条本是最受人喜爱的,没想到在离人心中竟是一树的伤心色啊。

除唐诗中的折柳诗外,宋人词中的杨柳惜别意象,亦是凄美之至。

“今古柳桥多送别,见人分袂亦愁生,何况自关情?” “垂杨只解惹东风,何曾系的行人住”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本来垂杨是只懂得东风的牵绊,但见离人分袂竟也生出了离愁别绪,看到渡口周围青青的杨柳,每枝每叶都似乎沾上了离情。

经过唐宋大批咏柳惜别的诗句巩固,折柳成为表征离别的文学意象内涵基本定型。  

柳意象的送别寄远意蕴

正如袁行霈先生指出:“诗歌语言的情韵又是由于诗人反复使用逐渐涂上去的,这种情韵义在诗中所起的作用,有时甚至比词语的原有意义更重要,它可以给人多方面的启示和联想,使诗的含义更丰富饱满。”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刘禹锡认为垂杨的职责就是掌管别离。“但钱钟书分析折柳的职能时,认为其有两种用途:一为送别;一为寄远。二者的发生都是缘‘别’而起,这是其大端相同之处,但二者亦是有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

钱钟书说:‘送一人别,只折一次便是;寄远则行役有年,归来无日,必为一人累折不已。’折柳是一次性动作。而寄远则是重复性动作,折柳赠别发生在临别之际,做赠的对象是即将远行的离人;折柳寄远则是发生在离别之后,寄远的对象是远在他乡的亲友。”

杨柳本就有祈福的吉祥之意,又因其有“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顽强生命力。在远方游子久不归之时,亲人折柳寄远算是为游子祈福,祝福漂泊在外的亲人能像柳树随遇而安,适应外面的生活,过的红红火火。

有别离当然会有相思,两地相隔太远,久久不见,浓浓情意产生牵挂,游子在外见到他乡柳树竟似乎像是见到家乡村口的那两棵。缠绵痛苦的相思通过柳深情的表达了出来。 

(一)游宦诗

“柳映江泽底有情,望中频遣客惊心。”李义山《柳》一诗中就将客居他乡游子见柳而思乡惊心的感情刻画了出来。古时文人做官,游宦全国各地而不能归家的官员是大有人在的。

“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游宦在外,见到他乡的柳条想到离别时霸上折柳送别的情景,进而想到远在他方的亲朋好友,这让他又怎能不思乡呢!“巫山巫峡长,垂杨复垂杨。同心宜同折,故人怀故乡。”

“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 “衣裳高楼万古愁,蒹葭杨柳似汀州”。这些诗句都可说是游子借杨柳表相思情的见证。旅途漫漫,在游子的眼中,一地又一地掠过的垂杨无意中记起两年前在江南种下的杨柳,都让他不自觉得怀念起故乡。

而“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杂曲修辞《送别诗》“主父西游归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这一类诗中写到的却是家人对在外游子。  

(二)思妇诗

这种相思其实还可以分出另一种特殊人物身份的相思。“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在《闺怨》这首诗中,就指出了这一特定人物的相思,即思妇——游子诗。

春天本是多情的季节,盛妆的少妇上翠楼观望着春天灿烂的美景,哪知望见了路边的新柳枝,由柳枝想到了离别时的情景,于是思念起在外面觅封侯的丈夫。

事实上,柳做为相思意象的含义在中国这类游子——思妇诗中可谓是常常运用到的。

汉代《古诗十九首》中“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郁郁葱葱的杨柳本是多美妙的景色啊!但荡子的久久不归,让独自守空床的少妇怎能有好心情赏柳呢?再美好的景物此时 恐怕都成为了哀怨的对象。

“自君之出矣,杨柳正依依,流年无止极,君去何时归”虞羲《自君之出矣》更是将少妇对君的思恋通过依依杨柳表达了出来。

“郎如洛阳花, 妾似武昌柳, 两地惜春风, 何时一携手。”尽管洛阳与武昌同是春光明媚的日子,但“妾”却不知何时才能与“郎”携手啊!

思妇对“君”的思念最深,这让杨柳作为此相思的媒介也描上了深沉的意味。当美丽的少妇们登楼远眺时,见到杨柳依依又有几人不思君呢?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杨花飞逝一年又一年,冬去春来,只是该回来的人还是未还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