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感受(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

与其相忘江湖,不如点击上方“岳麓书社”关注

读史记感受(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1)

本文为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史记》前言。

读史记感受(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2)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史记》

岳麓书社出版

《史记》的作者是西汉人司马迁。司马迁,字子长,今陕西韩城市人,生于公元前145年,卒于公元前90年左右。他的生卒年大体和汉武帝相始终。

到司马迁生活的时代,中国已经有了三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这个历史发展,先是经历了传说中黄帝、颛顼、帝喾、尧、舜远古五帝的阶段。这阶段的开始,是黄帝先后战胜了炎帝、蚩尤,被诸侯们拥立为天子,并逐步建立起具有原始国家性质的政权机构与社会职能,从而开启了中华大地上天下和合的文化传承,黄帝因此也就成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这阶段以后,夏、商、周一统王朝的相继出现,延续着中华后代子孙均从黄帝所出的总体趋势,和合一体的文化传承在巩固和发展。特别是周王朝的制礼作乐,分封诸侯,有力地加强了中央施政的威权,整个社会也进入了繁荣祥和而为后来孔子所向往赞叹的新境界。

然而分封的出现,正好形成历史进程中的第一大变局,使西周之后紧接着出现的春秋、战国阶段,爆发出诸侯割据、群雄混战的乱象,其结果却正为中原文化向南传播,从而促使地方经济发展、区域文化繁荣提供了极好际遇。政权下移,竞争激烈,士林阶层的热情涌现,学术思想的相互碰撞,分裂危难中蕴藏着无穷生机。

也正是在这个阶段,一个强悍坚定、充满自信的游牧民族从西方兴起,在与东方六国的争斗中逐步获得胜利,最终以其深刻的社会变革所获取的强大经济力量,支撑着强暴的战争手段,在数百年后又一次使分裂了的中国重归统一。崭新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王朝的出现,形成了社会前进的新波峰。

但是好景不长,秦王朝穷奢极欲,劳役繁重,不关心社会经济发展以安抚民众,结果付出了沉重代价,仅仅十五年,它就被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推翻,中国历史由此进入短暂的秦楚之际的阶段。

秦楚之际,风云变幻,经过八年,形成历史进程中统一后出现强烈社会动荡的第二大变局。然后是无土而王的刘邦建汉,经吕后、文、景采取道家无为措施,至武帝之初,已有七十余年,社会财富大量增加,国力充实,中国社会以此进入强盛阶段。汉武帝乘这个趋势内兴制度,外攘四夷,独尊儒术,远通西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历史上空前强大的规模。

司马迁亲历了当时的灿烂与辉煌,感到非常兴奋。他决心以自己深邃的历史观察力,将这三千年的史事变化记录下来,并借以歌颂当下的伟大成就,他写的《史记》达到了这一要求。时代造就了司马迁,而《史记》就是历史发展到汉武时期所呈现的巨大文化成就。

司马迁对自己出身于史官世家感到非常自豪,《自序》中将家庭宗系的远祖追溯到了唐虞之际的重黎氏,就是强调家学传统的厚重。从小开始,司马迁在他父亲司马谈的教导和培育下,为将来能从事历史著述进行了各方面的准备,他十岁就读了古文,长大后还在京城听了董仲舒讲《公羊春秋》,听孔安国讲古文《尚书》,他父亲崇尚黄老,所著《论六家之要指》亦对他的学术理念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加上小时候先在家中“耕牧河山之阳”,二十岁后就开始壮游全国,了解各地的民情风俗并考察文物遗迹、访古问故,后来在汉武帝身边任职时又有仕宦之旅,司马迁一生的行踪遍及全国各地,这些都为他后来的写作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司马迁接续他父亲司马谈的职务担任太史令之后,在朝廷的工作还比较顺利,他思想上也是诚恳尽心的,殊不知遭受到李陵案的株连竟被下狱受腐刑,一场横祸给了他致命的打击。但他终于从这场灾难中走了出来,坚定了自己写史的信念,并且人生的转折使他的思想更加现实,更加深沉了。在这些条件的影响下,他终于完成了卓绝千古而不朽的《史记》的写作。

秉承时代的造就,司马迁写《史记》发挥了极大的创造功能。从全书体例、涉篇立意、多方取材、文章结构、叙事手法、评论艺术,直至书中每一个历史人物的处理,无一不是贯穿着独具匠心的设计。《史记》主要的学术成就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创造了纪传体史书体例。《史记》有五体,本纪以事势主宰者的在位为线索,统览其事迹为全书的纲纪;表以世、年、月为体,记述形式简明扼要,纵横经纬以观天下的发展大势,诸序则撮其大义,辅本纪以明全书之纲;书以记国之大事,重经国要务而轻典制记载,亦有辅纲的意义,亦为后世史书典制体之滥觞;世家以“拱辰共毂”为要义,录分封而极重天下一统,于诸侯、世尊、重臣、国戚内容有别,然强本弱末之势显见;列传以“立功名”为人生价值,强调其人行事的原则风范、主观能动性及对国家民族进步所能做出的诸多贡献。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体主要以人物活动为社会历史的主体,互相呼应,紧密连接,形成巨大的运载能量,支撑成一座具有辉煌文化价值的著述大厦,当是可堪赞叹的奇迹。

第二,撰述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通史。在《史记》以前,中国有《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世本》《楚汉春秋》等涉及史事的书,但它们有的甚至都不能称为完整意义上的历史记载,更不用说形成为通史。只有《史记》能将自上古传说时代的黄帝,直至汉武帝太初前后的史事,分别出阶段而又延续不断地记载下来,中国才出现了第一部通史。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极为重大,它奠定了中国之通史传统的基础,而其后来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中唯一具有保持长久历史记载的国家,司马迁《史记》开创之功极巨。

《史记》全书记载的内容非常广泛全面,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天文、地理、水利、交通、民情、风俗等纷繁复杂的社会事务,它及于社会各阶层如天子、国君、重臣、士大夫,直至农、工、商、虞,还包括各类社会职业如日者、龟策、游侠、刺客,乃或守门屠夫、鸡鸣狗盗之徒等等。总之,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一不在它记载的视野之中。

《史记》的记载着重于人,通过记人来表述国家世事的发展变化,并宣扬在其中所表现的优秀的民族精神及文化品格,还以其包罗万象的记载,阐发出关于国家治理及社会变化的诸多经验、活动法则,亦是人类智慧发展的全面展现。

第三,表现出著史的“实录”原则。这首先说明,作为史书,《史记》的记事总体是准确的。司马迁写史,他自己提出“考信于六蓺”“折中于夫子”“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等的要求,就是要掌握取材的可靠性。司马迁写史,依靠着典籍、文书、档案、访古问故以及亲身闻见的资料,加以比较研究以判定事实真伪后,才据以下笔记事的,所以《史记》才获得了“信史”的称誉。遇到材料矛盾说法不一时,司马迁采取“疑则传疑”“疑者阙焉”的态度,不武断做结论,以避免记载论事的失误。

司马迁写史,被后世论定为“良史之才”,就是因为他能“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这当中不仅要具备准确记载史事的品质,还要做到对诸端事务的论判,一定要以客观标准为基础,以当时公认的政治道德原则为准绳,仔细衡量后做出结论,而不能因为个人的情感爱好而违反历史发展的人类正义良知,歪曲编造,护恶献媚。这同时表明,作为史家,是肩负着极其重大的社会责任的。以此,《史记》作为一面旗帜,在历史上树立起了中国史家著史的“实录”家风。

第四,提出了撰史的著述宗旨,规定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究天人之际,是说要考究“天”与社会人事的关系。《史记》中的“天”,包含有三方面的意思。一是自然的“天”,指日月星辰、雷电风雨之类,《天官书》是专门讲这方面的科学内容的,司马迁是当时有名的天文学家,他还亲身参与了太初历的制定。一是具有人格神的“天”,汉武帝时代采取董仲舒的《公羊春秋》和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宣传君权神授的说法来强化皇权,但《史记》的记述对这方面的某些说法表示怀疑,《伯夷列传》就直接提出:“傥所谓天道,是邪非邪!”一是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之外但实际对社会客观事物的发展无形中起着推动作用的事势,大的方面说是“理”、规律一类,《史记》中这方面的表述是很多的,如《魏世家》的论赞语说:“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这个“天”,就是指天下事势,可见司马迁的见解是很高明的。

通古今之变,是说要考察古今历史及事件的变化。考察的方法首先是“原始察终”:就是凡事要搞清它的原委,来龙去脉,它和其他事物的关系以及它的最后结局,这也叫“综其终始”,是研究通变的基础。其次是“见盛观衰”:当一个事物发展到鼎盛的时候,要注意它内在可能存在的衰败迹象,这样才可以对造成这种事态的各种趋势做出合理的解释。再次是“承敝易变”:当一个事物已经衰败退出历史舞台,要弄清楚它衰败的原因,就应采取措施使事物发生变化,使之重新兴盛起来。通观古今的事势来考察历史的变化,无疑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历史观,是对社会历史发展认识中的积极主动精神,有利于较为客观全面地揭示社会和人生规律的正确原则。

成一家之言,是说司马迁要提出自己对历史分析的独立看法,它有别于当时的学术诸家的观点。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提出了学术上“家”的概念,并在思想上基于汉初黄老政治的成就而全面肯定道家。司马迁生活的武帝时代是独尊儒术,面对现实社会的诸多矛盾,他既不可全然赞成道家,又不愿整体地顺服于儒家,于是他企图采取客观态度,对历史与现实的发展提出契合于历史学家良知意识的,故而会有异于独尊一统的独特看法,在认识上自成一家。这表明司马迁的著史,已将史学推向了区别于学术各家而独立发展的轨道,而其成就影响所及,致使西汉末期刘向、刘歆父子在学术文献分类上而有经、史、子、集的裁断。故此司马迁在历史著述上“成一家之言”的提出,不仅在史学上,而且在中国整个学术发展史上的贡献也是居功至伟的。

稽其成败兴坏之理,是说研究历史,要探求社会变化过程中的法则,以便总结经验教训,从而提高人们的认识以警示后来。《史记》全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内容广泛丰富,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它是论“治道”的书,也就是说,大的方面讲如何治理好一代朝廷、一个国家,小的方面说是如何治理好一方社会、一人之身。综合起来是要运用考察所认识的法则,促使人们的行动能更好地获得事业的成功。《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直接提出:“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帝王者各殊礼而异务,要以成功为统纪,岂可绲乎?”这是具体明确了历史记述的目的,与《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述往事,思来者”结合起来看,表明司马迁精心撰就的《史记》,已经具有非常明确的社会功能,这成为中国史学的又一优秀传统。

第五,具有极高的文学成就。《史记》不仅是一部信史,而且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历代学者有评论认为西汉文人都会写文章,但文章写得最好的两个人,司马相如之外就是司马迁,所以《史记》无论是作为史学著作还是文学著作,在历史上都是颇负盛名的。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曾经称司马迁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家”。鲁迅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也恰好是肯定了《史记》在史学、文学两方面的贡献。

《史记》的文体是散文,多属传记文学,无论是写人还是叙事,都秉承时代的气息,具有一种恢宏的气势。文章视野开阔,议论洒脱,布局宏大,运笔奔泻,细加品读,似觉司马迁胸中有百万雄兵,挥戈呼号而无能阻遏。

《史记》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写人而来写史,但是它又把这历史中人塑造成一个个活生生的典型形象,从而在历史上树立起许多英雄人物的丰碑。基于自身具有的悲愤情结,司马迁对其中一些英雄的忠君爱国却惨遭不幸,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人生结局,给予了深切同情。《史记》写人除了笔法细腻,镂雕入微,设计灵巧,动静自如之外,尤其善于刻画人物的心理状态和表现人物的丰富情感,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同时,借以展现社会风情的各色面貌,以见其历史发展的绚丽璀璨。

《史记》叙事具备极高的语言艺术,其所资之材料虽来源不同,却均能熔铸为一篇而不现斧凿之迹。叙述文字生动流畅,评论语词深刻犀利,文如其人,论如其事,仔细读来,常能使人身临其境并能获得穿透心灵般的世事领略和人生感受。《史记》叙事在表彰人物及其功名时,能有效地展现其所述历史时期内人类的诸多谋略与最高的文化成就,因而《史记》亦是中国古代三千年的智慧集结作品,于启迪后代,促进民族思想的进步,同样极具价值。

司马迁《史记》所获得的这些伟大成就,使它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瑰宝,对后来中国史学、文学的不断进步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史记》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的私家著史,撰就后只将副本送往京师,而正本由自家藏之“名山”,直到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的时候才开始向社会传播。《史记》在传播过程中缺失了10篇,今见《史记》有后人补作的痕迹。

《史记》文字难读,传播中有人相继为它作注,南北朝时宋人裴骃作《史记集解》,唐时司马贞作《史记索隐》、张守节作《史记正义》,最为有名,号称“三家注”。三家注本独立成书,至宋时始将它们合刻于所注《史记》的正文下方,以便阅读。清人梁玉绳作《史记志疑》,考论详确,被认为是“三家注”之后的又一家,颇受重视。日本人泷川资言作《史记会注考证》,流传甚广。今人韩兆琦有《史记笺证》,是最新的汇注之作,可资参阅。

《史记》的古本残卷现存最早的当数北宋刊本《史记集解》,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通行的旧本,现在最早的有南宋黄善夫刻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于《百衲本二十四史》,现知亦已另行标点出版。另外,还有明嘉靖、万历间南北监刻的《二十一史》本、毛氏汲古阁刻的《十七史》本以及清乾隆四年(1739)武英殿《二十四史》附考证本。其中,1986年1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及上海书店将武英殿本编辑影印为《二十五史》(加上《清史稿》)全十二册本,多有流行。今见《史记》最普通的本子,是中华书局于1959年9月出版的点校本,它是一个时期中最精善、最流行、最实用的本子,今此本已于2014年8月出版修订本。

岳麓书社“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史记》选取《史记》名文10篇结集为册,诸篇前作简明导读,以引导读者阅读。10篇中,《项羽本纪》表现秦楚之际的风云变幻,文中对项羽之描绘精彩纷呈,是《史记》中第一雄文;《魏公子列传》表现魏公子无忌的礼贤下士,及战国士林风范中“客”的价值;《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现蔺相如智勇抗秦终得完璧归赵,廉颇负荆请罪而使将相和睦的爱国情怀;《淮阴侯列传》表现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功高震主必将非其罪而死;《魏其武安侯列传》表现汉武帝在位初期宫室、朝廷、重臣、社会内部及其相互之间的矛盾;《货殖列传》表现汉武帝时期的社会发展盛况及司马迁光辉的商品经济思想;《太史公自序》表现司马迁的家世及其思想倾向与撰述宗旨等。这7篇在《史记》文史兼备的名文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读者们将会大加赞赏自当应予入选的篇目。

除此之外,与一般的期望不同,本书另选了3篇:《五帝本纪》所记虽为传说时代,然其中心旨意表现出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五帝开创并初步实现了中华原始国家的构建,有力地体现了昭示长久的德治思想和中华一统的和合心声,通篇记叙精密奇巧,层次衍进,极富横跨时空的文化感染力和渗透力。《平准书》表现汉代社会发展与政策转变,及汉武之拓边与一系列以钱币为中心的变革所引起的深刻社会变化。该篇是《史记》中长于亦叙亦议,叙中兼议,论议惊天,以见司马迁撰史之见盛观衰意识的极佳文字,系“寓论断于序事”的典型篇章,值得极力推荐。《孔子世家》表现“至圣”孔子信念坚定、百折不挠的治世精神,与素朴浑厚的儒学发展史,全篇叙次,疏繁有间,摭拾群书,自成体段,文句淳美,阐意深切,“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所集《论语》之要义,尽显国学之精华。可以说,这3篇无论是记述内容还是表现手法都各有其独特之处,理应为读者所熟知。

名文10篇选自《史记》之本纪、书、世家、列传,五体独缺表。然表之正体为表列形式,不同于连续的文字叙述,且诸表在《史记》130篇中与各名文在篇制上是并列的。诸表序在《史记》中于揭示历史发展的形势、特点及体现其阶段性有重要作用,可以辅本纪以为纲,且其评论文字精湛流畅,可以诵读,故将诸表序附于10篇名文之后,既体现选文五体之完整,亦得《史记》历史评论畅叙之益。这样处理之后,本书的名文10篇及其所附,体现了选篇原则的传统性、经典性、时代性与完整性原则,立意如何,有待方家评定。

关于如何读《史记》,有一种意见可以提出来与读者们共享。清人程余庆是这样说的:“良由《史记》一书,有言所及而意亦及者,有言所不及而意已及者;有正言之而意实反者,有反言之而意实正者;又有言在此而意则起于彼,言已尽而意仍缠绵无穷者,错综迷离之中而神理寓焉。是非求诸言语文字之外,而欲寻章摘句以得之,难矣。”(《史记集说序》)所以我们要反复地读,深入地读,才能不断领会蕴含在《史记》名文中的无尽神韵,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教益。

杨燕起

2018年3月25日于丽泽书屋

读史记感受(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3)

读史记感受(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4)

读史记感受(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5)

读史记感受(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6)

△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史记》

岳麓书社出版

推荐阅读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

《史记》

编 著:司马迁 著;杨燕起 导读、注译

定 价:¥38.00

绕不开的经典,读历史当从《史记》开始。

西汉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撰成《史记》,这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黄帝到汉武帝共三千年左右的历史,以本纪十二、世家三十、列传七十记不同的人物和国家、民族,以书八章记制度沿革,立十表以通史事脉络,为后世各史所沿用。《史记》不仅是一部信史,还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本书选取《史记》完整名文十篇:本纪二篇、书一篇、世家一篇、列传六篇,附录年表序九篇,加以导读、注释和翻译。选篇体现《史记》五体之完备,使读者对全书体例有整体把握,又扫清了阅读障碍,方便读者直面经典。

点击下方小程序即可购买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岳麓书社推荐22本“湖南好书”:以梦为马,瞰五千年壮阔山河

从名士到帝王,这5000字为何被争相研究了2000年?

古典名著普及文库——读名著,选岳麓

公众号: 岳麓书社

觉得今天的推送还不错?

顺手关注一个呗!

(长按识别左方二维码即可~)

读史记感受(我们为什么要读史记)(7)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古典名著普及文库”《史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