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一体化建设调查(把握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四个维度)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育人的方向,即要重视德育,做到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而德育一体化建设又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提供了指引什么是德育?如何理解德育一体化的内涵?具体的实施途径是什么?都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我认为,德育一体化建设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深耕,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德育一体化建设调查?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德育一体化建设调查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我们指明了新时代育人的方向,即要重视德育,做到德育为先、全面发展。而德育一体化建设又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与开展提供了指引。什么是德育?如何理解德育一体化的内涵?具体的实施途径是什么?都是摆在德育工作者面前的现实问题。我认为,德育一体化建设可以从四个维度进行深耕。
1.从环境的广度看德育一体化
德育从广义上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从狭义上讲一般指的是学校德育。而我们常说的德育一体化,就是从教育系统内部出发,将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进行顶层设计,将德育贯穿于各个年龄段,实现教育的持续性,从而使德育成为一个整体。然而,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虽然其教育专业性非常强、影响力也非常大,但也只是教育整体的一部分。一般来说,人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需具备三个条件:一个长期的心理认知的过程;一个相对稳定的教育环境;一个通过思维认知、行为实践不断内化,从外部输入到逐渐认同的过程。从时间维度看,这个过程可能伴随人的终身。而相对稳定的环境,可以解释为学校和家庭、社区以及社会形成的一个有相同教育目标、相同价值判断、相同行为认同和道德准则的大环境,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为主,社区教育和社会教育为补充的完整的德育闭环。由此可见,要实现德育一体化,必须扩大一体化的时间维度和环境广度。
从构建德育大环境的角度看,首先政府要加强对整个社会道德修养的总体要求和规范。例如,现行的垃圾分类、环保行动,就是一种最为典型的事例。简单的呼吁和倡导有时不能规范人们的行为,强有力的措施能够由外及内地规范人的行为,从而促进人们内在道德品质的提升。同时,社会其他机构,如媒体、社区要做好宣传,强化人们对具体道德标准和道德规范的深刻认识,从而将其逐渐转化为具体行为。
学校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要在落实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具体策略上下功夫,同时发挥对家庭教育的引领、宣传和指导作用,研究推进家园、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学校还要探索校园周边社区中德育资源的整合利用,让德育走出校门、走进社会,对接真实的生活。这样,既能够拓宽学校德育资源,使德育与现实生活和社会有效融合,实现德育的生活化、常态化、区域化,形成一个可持续、可延展、可生成的教育全景。
2.从课程的深度看德育一体化
道德的养成与知识技能的学习截然不同。针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轻知识重涵养、轻灌输重模仿、轻说教重实践,要通过多种方式深度理解内化,开发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的课程,站在儿童视角看待德育。
首先,幼儿园、小学、中学直至大学,都要站在人一生发展的角度,既要设定明确的总体目标,又要确定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特点的层层递进,可操作、可实施、可检验的阶段性目标和内容。之后,要通过设计科学适宜的内容,让学生在反复的课程与活动中学习、在生活事件中感知、在具体行为中体验,逐渐形成稳定的情感和道德品质。例如,由于3-6岁幼儿主要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我们采取由外而内的德育引导模式,先从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在培养过程中渗透对行为背后的深刻意义的理解,将每一个环节都作为德育目标实施的途径。如早上来园的问好环节,引导幼儿驻足、眼睛看着老师,主动和老师及小朋友打招呼;之后和幼儿一起讨论为什么要这样做,通过换位思考和交流感受,让幼儿体会简单问好行为的背后是对别人的尊重和爱,以及礼貌待人的因果关系。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都要遵循感同身受、知行合一的原则,避免表面化、形式化和单一化的认知以及简单的行为要求。这样,德育才能深入儿童内心,落于外在行动。例如,劳动课程要落在两个“深”字上——深入感知和深切体验。在保证安全和健康的前提下,只有让儿童真正体验烈日当头,汗滴禾下土的劳作,他们才能真正体会“粒粒皆辛苦”,从而产生尊重劳动者,珍惜粮食的认识和行为,这种建立在身心触动层面的课程才能深入心灵。因此,开展德育工作,要找到适合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载体,如日常生活中的习惯养成、劳动活动、爱心捐助、敬老助残等,从真实深入的感知入手,在真切体验的基础上,引发儿童情感、思维和态度上的认同,最后实现行为上的转变。
3.从教育的速度看德育一体化
教育需要深耕细作,德育一体化建设要本着不求快、不浮躁、不喊口号、求扎实、求稳健的原则。从儿童具有行为意识开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阶段,每个年龄段要有具体明确的目标内容、策略方法,以幼儿一日生活为出发点,针对儿童身边的具体问题,遴选出能够在生活中实施教育的小目标。在持续的探究式、体验式的课程支持和文化浸润中,逐步提升儿童的道德修养。例如,在幼儿园阶段,从排队喝水到开小水流洗手,从自己整理餐桌到游戏材料的分享,每一件小事都是一个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每一项内容都是儿童可感知、可操作、可理解、可持续坚持的具体行为。这样的小目标要通过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让儿童逐渐养成,在漫长的时间中,在高度一致的环境中慢慢养成儿童终身的修养和品质。
4.从评价的高度看德育一体化
评价对人的自我认知、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随着法治社会、文明社会的推进,社会评价也需要逐步完善。这些评价指标将成为人终身发展、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促进学校德育内容社会化具体落地的重要条件。
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要将德育目标内容进行细化,不同层级的教育部门要将其纳入评价体系,使每一个指标都可以成为学生的行为指引,实现评价指标具体、可实施、可检测。通过可追踪、可记录的有效评价方式,督促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以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要求自己。例如,通过大数据建立个人诚信档案,就是一种对诚信这种道德品质的社会评价途径。
总之,德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从创建全育人环境的广阔视角出发,深度研究德育的特点,充分把握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构建以大中小幼德育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为主的完整的教育体系,促进德育一体化建设真正落地,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作者朱继文,北京市丰台区丰台第一幼儿园园长、北京市学校德育研究会副会长)
《北京教育》杂志普教版
作者:朱继文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