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

在北淝河的西边,淮河第二条支流涡河的北岸,有一座著名的小镇。猛一看,这个小镇和其它北方的村镇区别不大,但是它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西汉年间。这个古镇就是位于蚌埠怀远龙亢镇,“龙亢”的“亢”是多音字,有的读“kang”,有的读“gang”,意为龙的颈部,当地人我印象大多读"long gang"。我对龙亢的认识最初只是停留在329省道旁的龙亢农场,近二十年前去龙亢农场中学听课,才知道这个地名,后来我们三中有几个老师都是从这所中学调过来的,尤其我们教工球队的曹老师,曾经还是这所农场中学的校长。也多次率队带我们去农场中学踢球,前几年还到过农场9队和2队的知青部落去游玩。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就是龙亢的雁湖挂面,还有当地的鱼虾、豆饼,非常好吃!后来学校党支部组织我们去龙亢镇的“新四军淮上办事处旧址”参观,我才知道原来的老龙亢是在这里。我一查资料,才知道小小的龙亢镇历史有近2000年!散布在老镇的古迹非常多。于是就专门抽出一天时间驱车前往考察,收获颇多,虽然只是皮毛,找到的古迹也远远不够,但龙亢古镇的众多历史古迹,的确值得大家关注和保护。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2)

从蚌埠到怀远,经G329转S235,行车六十公里,抵达龙亢大桥。两个有点汉代遗风的桥头堡,一左一右写着:千年古镇 红色龙亢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3)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4)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5)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6)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7)

大桥横跨涡河,虽是冬季,河里依然有不少大船。百度涡河:涡河是淮河第二大支流,位于淮河左岸,发源于河南省尉氏县东南,地跨豫皖两省,全长368公里。安徽段起自亳县戴桥,经过涡阳、蒙城县境,至怀远县境北注入淮河,长229公里。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8)

网络资料:怀远县龙亢镇俗名上集,历史悠久。由于它处于淮河支流淝河南岸,涡河北岸,水运方便,经济发达,一条古官道在这里纵贯,北通徐州,南达寿春(今淮南的一个县城),与自西向东穿境而过的涡河十字交叉,形成了便利的水陆交通运输体系, 东晋、刘宋、南齐、南梁、南陈,与后赵、前燕、前秦、北魏、东魏,多次在这里鏖战。梁武帝为与北魏争雄,曾在此置龙亢郡。唐武德四年(621年),高祖李渊曾一度恢复涡河岸边的龙亢县。宋室南渡,淮北沦为金地,龙亢隶属蕲县。南宋淳祐十年(1250年),龙亢属怀远军。元设怀远县,龙亢属怀远。明循元旧制。经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各朝代,在这1200年间,除隋朝一度撤县外,其余皆为县治所在。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龙亢设二衙(即龙亢分县)。民国年间龙亢设区,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龙亢设区、镇。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9)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0)

过了大桥就是龙亢古镇。除了北岸边的新四军淮上办公旧址,龙亢镇里我没来过,我先到镇政府附近,停车下来打听。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1)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2)

镇政府疫情防控较严,我和门卫戴着口罩在门口聊天。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3)

基本到一个地方去考察古迹,我都事先准备一张手写的文案目录,因为你到当地问人时,给人家看手机字太小,写在纸上一目了然。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4)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5)

前街、后街、庙巷街、积善街等等,这些古街的名字有不少当地人也不知道,或者现在街的名字已经改变了。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6)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7)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8)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9)

我又到桓傅广场的十字路口,街边有两个拉三轮的师傅,他们天天走街串巷,知道的应该更多。两个老哥讲话已经有点和蒙城那边口音接近,人很厚道,你问啥他跟你聊啥,知道不知道都很热心给你指点,生怕帮不到你。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20)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21)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22)

你问桓公墓,他不知道,你说双崮堆他立刻不糊涂了,有时候到当地打听地名,学名不如外号更容易让人明白。聊了半天,他们也只能知道桓傅故里、双崮堆、城隍庙,连石条街都说没有了,看不到了。但问到古城遗址,他说当地现在仍称这里为古城里头和古城外头,还有个马道子,过去有钱人跑马的道路,说明这个古城是存在的。至于那些众多的庙宇和老桥,现在早已灰飞烟灭,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了。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23)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24)

我辞别两个热情的老哥,开车从牌坊进来往东走,两边商铺林立,这条街叫新龙大街。过了两个路口右拐,叫公正街,找个地方临时停好车,步行去找桓傅故里坊。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25)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26)

公正街走到南头,路遇两个牌楼,底下是石座、石鼓,上面是木头牌楼,一个公正坊,一个诚信坊,这条东西街就是石条街,过去叫文昌街。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27)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28)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29)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30)

古镇就要保留一点这样的石板路,可惜好多古镇都没有这样的老石板路了。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31)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32)

据史料记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龙亢还只是一个小村庄,随着居住人口增多,遂逐渐演变成集市。据《龙亢志》记载,民国年间龙亢原有两横四纵6条街巷,总长约3100米,大部分用石条或石块铺成,民国15年(公元1926年)重修。重修后的石条街为石条纵向并排铺砌而成, 呈鱼脊状,两侧伴有下水用明沟。南北方向的称作庙巷街,东西方向的两条并排街称作前街和后街。它却印证着龙亢石条街的历史。如今随着龙亢集镇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变化,石条街逐渐为混凝土街面所代替。现只有庙巷街、前街尚保存部分石条街面。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33)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34)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35)

石板路现在肯定是经过打造装修过的,在尽量恢复保留老旧面貌的同时,又挂满国旗和灯笼,墙壁上隔几步就画着宣传画,除了这老石板,其他都有点浮夸了。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36)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37)

浓缩版的旧社会商铺、钱庄、药铺等,向人们展示龙亢古老的历史演变。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38)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39)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40)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41)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42)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43)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44)

石板路到头右拐就能看到龙亢最著名的那座牌坊,这条街也叫石条街。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45)

网摘资料:据《后汉书·桓荣传》记载:桓荣本齐桓公的后代。齐国被秦国所灭后,桓氏家族被迫迁逃到龙亢,至桓荣为第六世。桓荣幼年就读于龙亢戟门外碧霞宫(泰山庙),庙后至今尚存桓荣洗砚池遗址。桓荣少年时,只身去西汉都城长安,边做佣工边求学,刻苦自励,孜孜不倦,15年不回家园,终成经学大师。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46)

等桓荣学成后,长安王莽篡权,夺得刘家天下,桓荣逃入山中,不事王莽,靠教书度日,表现出为人师表的高风亮节。公元43年,桓荣为东汉光武帝刘秀赏识,被请进宫廷教授太子刘庄,先后被拜为议郎、博士、太子少傅、太常。桓荣将“浮辞繁长,多过其实”、章句达40万言的《尚书》删减为23万言,并以此教授太子,因而受到宫廷及儒学界的推崇。汉明帝刘庄登基后,对桓荣尊以师礼,倍加敬重,旋封为关内侯。桓荣之子桓郁继承父业,教授章帝、和帝经书;孙桓焉继承祖业,为安帝、顺帝师。桓氏祖孙三代,共教授五个皇帝。因此,作为“桓傅故里”的龙亢古镇就有了“三代御先生,五代帝王师”的美称。 ——https://www.sohu.com/a/318106687_611116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47)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48)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49)

画得实在一般,字就更别提了,我记得新四军办事处里的宣传画也是充满童趣。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50)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51)

网摘资料:桓氏家族自桓荣入宫廷教太子刘庄日渐兴起,历经东汉、三国、西晋、东晋4个朝代,先后有17位将军手握兵权镇守一方。前三代为文从教且仕而兴,末二代为武从军且将而亡。四百余年间,历朝历代都有桓家文官、武将供职朝廷。特别是东晋大司马桓温,娶明帝长女南康公主为妻,贵为驸马。此后桓温数次统率大军北征西战,为东晋固守边疆立下了汗马功劳。桓温死后不久,儿子桓玄举兵攻入建康(南京),迫帝退位,自立为帝,不久为刘裕所灭,被斩于江陵。至此,桓氏家族被满门抄斩族人四散逃离,龙亢地区已无桓姓。 ——https://www.sohu.com/a/318106687_611116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52)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53)

龙亢人以桓荣为荣,明代时曾捐款在涡河北岸畈坡上建一砖砌拱形大门,门额砖雕阳文“桓傅故里”。1955年,因筑涡北大堤,拱门被拆,1985年,在原址北重建。 2002年龙亢镇政府应当地群众要求,重修拱门,呈如今样式。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54)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55)

网摘资料:千年前,这里是帝师之乡,有桓氏祖孙“三代御先生,五代帝王师”的美称。在近代,龙亢古镇作为交通要塞和军事要冲,历经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又成为了红色阵地,记录了淮上名将的戎马生涯。这里遗存着大量的历史古迹和地名文化历史,如:桓傅故里坊、桓公墓、龙亢古城遗址、烈女碑、古象牙化石、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等。 ——https://www.sohu.com/a/404167029_120712044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56)

旁边是龙亢中心小学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57)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58)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59)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60)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61)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62)

我顺着石条街往北走,去找城隍庙。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63)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64)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65)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66)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67)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68)

街上还有上个世纪的老房子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69)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70)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71)

小巷里的宣传画不知请的什么人画的,用笔和造型让人难忘!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72)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73)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74)

老街老巷午后,小孩小狗阳光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75)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76)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77)

这个城隍庙门朝北,大门虚掩,院子里静悄悄的。一片乱石铺就的广场后面能看到一排庙宇似的建筑。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78)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79)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80)

网摘资料: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龙亢设二衙(即龙亢分县),根据清朝规制,县级以上府衙建有相同与当地衙署规格的城隍庙宇,经过乡绅商讨规划在桓荣故宅遗址建庙。庙宇位于后街中段,庙门正对南门口,门额上有斗大鎏金“城隍庙”三字。门前有旗杆一对。庙为三进,一进是戏楼,下为大门过道,两侧为耳房,耳房内各塑有泥马一匹,一红一白,高大肥壮。马童持缰而立,栩栩如生。过道上面建有戏楼,飞檐叠脊,上覆五色琉璃瓦,辉煌壮观。戏台坐南面北,雕梁画栋,左右有红漆立柱,天花板上绘有“二龙戏珠”图,台中屏风上绘有“天官赐福”图。台前广场可供数千人观戏,旧时经常在此集会、唱戏。广场北面一排瓦房为二进。民国期间龙亢镇公所曾在此办公。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81)

据当地人讲,这是新庙,老庙在其南边背靠背。庙前竖着两块大石头,用红漆分别写着“天门”和“变石”。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82)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83)

门口山墙下还坐着三个人晒太阳,其中一个在叨咕信佛升天之类的话,也没人理会我。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84)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85)

根据记载:三进为城隍庙大殿,坐北面南。殿前平台上有铸铁香炉,重约1吨。殿内正中神龛上供着木雕金面的城隍偶像,头戴王冠,身着蟒袍玉带,脚穿白底皂靴,足踏雄狮,右手执扇,左手扶案,肃穆威严。偶像的臂、膝部都可活动,坐立屈伸,更衣换袍,宛如生人。大殿正中悬挂“威灵显赫”的金字匾。两旁楹联是:“任凭尔无法无天到此逆境之时还有胆否?须知我能宽能恕切把屠刀放下转回头来。”大殿西间置牛皮大鼓一面,东间悬铁钟一口,重约数吨。大殿两端,石碑林立,镌刻捐款人名和钱数。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86)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87)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88)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89)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90)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91)

城隍庙最后一次重修是清咸丰年间,负责人是邵宗褚和邵云清。抗战期间,大殿被日军炮火击毁,城隍偶像转移到崇宁寺。文革时期“破四旧”,木偶像被毁。2011年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在原有的遗址上复建了城隍庙。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92)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93)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94)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95)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96)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97)

院子一角还堆着一些寺院的旧物,以石料居多。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98)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99)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00)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01)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02)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03)

我转了一圈出门,那人还在叨咕。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04)

我顺着街道溜达,老镇的店铺门面和招牌名称都很有地方特色。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05)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06)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07)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08)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09)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10)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11)

不觉又转到新四军淮上行署旧址,下午没开门,几年前专门来学习过,这段红色历史我这里就不再赘述,感兴趣的一定亲自来参观学习。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12)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13)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14)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15)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16)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17)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18)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19)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20)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21)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22)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23)

历史名城含山(淮河流过俺家乡)(124)

回到诚信坊牌楼,觉得短短几个小时的造访实在太仓促。龙亢古镇的历史悠久,这里遗存着大量的古迹、文物、文化遗产,所谓“九阁十八庙”,除了城隍庙,还有泰山庙、瘟神庙、玄帝庙、三观庙、关帝庙、崇宁寺等等。由于时间关系,我不可能今天都一一找到,下一篇我带你去找一找我感兴趣的龙亢古城遗址,又称“柴王城”,也许能让你更加深入地了解龙亢镇的久远历史。(未完待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