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电影吸引人之处(姜文四九城电影圈资深老炮儿)

姜文电影吸引人之处(姜文四九城电影圈资深老炮儿)(1)

影人—No.1

姜文 | 四九城电影圈资深老炮儿

作者:林巧儿(不白)

1

姜文这个人,不好写。

这是不白第一直观感受。

没办法,此人魅力奇特,你没法用一种概念或者定义把他给总结了。你可以说陈凯歌的电影诗性唯美,国师的电影色彩强烈、时代格局大,王家卫的电影文艺气息浓重……林林总总,总会有那么一类词将一个人代表了,可这事放在姜文这儿,就是办不成。

你说他电影大大咧咧横冲直撞吧,他还有《太阳照常升起》、《一步之遥》这样的非线性结构叙事的技术流。

你说他是票房毒药吧,他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让子弹飞》却是既卖座又叫好,《阳光灿烂的日子》甚至一度保持着内地片票房记录(94年的5000万)。

你说《鬼子来了》太写实讽刺,我就来一部《太阳照常升起》;你说《太阳照常升起》太过于晦涩不堪,票房太差,我就来一部《让子弹飞》;你说怎么屈服于观众拍商业片了,我就来一部《一步之遥》……

所以没法说姜文电影的特色,只能大而化之地用独树一帜来含糊一下。总之,在他身上,我们永远能看到一股精气神,一股子想要不一样,永远地特立独行,永远地不从众的派头。那大概就像《鬼子来了》里马大三临死前那颗撅着的头,拧巴,抗争。永远憋着一口气,想要证明给人看,我就是我,是不一样的烟火。

或许这一切是从那条禁令开始的。追溯那条禁令,姜文的电影人生被结结实实地隔了一道分水岭。

姜文出生于唐山父亲是参加抗美援朝的军人,母亲是音乐教师,军人家庭的出身,所以从小姜文就随父亲辗转贵州、湖南等地。那是七十年代,身处贵州偏远山区的人是很荒凉的,加之特殊的年代,使得文化输入的成本更大了,那个时候,姜文只有在军分区大院看一些社会主义电影,当时盛行着一句话,很形象地概括了那年月国人贫瘠的文化生活。朝鲜电影哭哭闹闹,越南电影飞机大炮,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阿尔巴尼亚电影莫名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

直到十岁,也就是1973年后,姜文随父母回到北京,住在内务部街5号的总政大院,姜文的发小英达家,是内务部街1号大院,毗邻的还有住在史家胡同51号的作家洪晃……皆为高干子弟。

姜文打小就很会讨长辈们欢心,英达的父亲英若诚是其中之一。姜文成绩太差考不上普通的大学,英若诚就一手调教培训他,助其上了中戏。此外还有洪晃的母亲,姜文讨章含之欢心用的是叫她女朋友。每每都能逗笑长辈。一家子才迁回北京定居,自然是多少带着点生分,开心果姜文跑上跑下,跑前跑后,既带动了气氛,也拉近了邻里关系。如此,京城大院的生活环境对姜文产生了持续一生的影响。

1980年,姜文报考中戏时,有考官嫌姜文体型不够好,声音也不理想,形体和声乐老师就问当时负责表演考试的张仁里,如果您觉得可以,我们就打及格,让姜文通过。张仁里认准姜文是个好苗子,于是破格录取了他。

就此,姜文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主演了《家庭大事》《高加索灰阑记》等几部话剧作品。1985年,姜文被导演陈家林看中,主演了《末代皇后》中的溥仪一角。当时的姜文斯文有礼,与溥仪文弱的气质极搭,再加上可圈可点的演技,他被提名金鸡奖最佳男主角。

有了这张船票,他登上了第二代大导演谢晋的名片《芙蓉镇》的“火箭”。在片里,秦书田与胡玉音一边扫马路,一边华尔兹,一曲终了,俩人郎情妾意,你侬我侬。片场外,姜文也与有夫之妇的刘晓庆打的一片火热。

一年后,姜文接片《红高粱》,在这部粗砺与刚性的影片里,姜文褪去了之前的书生气,一边野合,一边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同时,唱响了《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酒神曲》

九月九酿新酒/好酒出在咱的手/好酒/喝了咱的酒/上下通气不咳嗽/喝了咱的酒/滋阴壮阳嘴不臭/喝了咱的酒/一人敢走青杀口/喝了咱的酒/见了皇帝不磕头/一四七 三六九/九九归一跟我走/好酒 好酒 好酒

之后,姜文又与刘晓庆拍了一部演绎女性解放电影的《春桃》、谢飞导演的《本命年》、田壮壮的《大太监李莲英》

演而优则导,这句话纯粹像是姜文的人生写照。1992年春天,姜文去王朔家里玩,闲聊中,王朔递给姜文1991年第六期的《收获》,上边登了王朔一则中篇小说——《动物凶猛》。当晚,姜文一口气看完了这篇长达六万字的小说,躺下后,他依然激动不已,想来凡心已炽,肯定死活睡不着。

看完小说,姜文决定,一定要把这个小说拍成电影。在那之前,姜文的身份一直是被导演指挥的演员。后来,姜文把《动物凶猛》拍出来了,取名叫《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经上映电影就获得了满堂喝彩,拿到了五千万的国内票房,也拿到了多个世界级的重要奖项,姜文自此走上导演之路。

此后,姜文的每部电影,几乎都源自他的阅读习惯。他爱看书,从书里找到很多好故事。《鬼子来了》改编自尤凤伟的小说《生存》,《太阳照常升起》改编自叶弥的小说《天鹅绒》,《让子弹飞》改编自马识途的《盗官记》,《邪不压正》改编自张北海的《侠隐》。《一步之遥》虽然不是改编于小说,可它的原型是阎瑞生案,早就有大批量的相声、戏剧、评剧等艺术蓝本了。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王朔提供了故事与大部分的人物对白,但影片的整体格调与摄影美学全部是姜文的个人表达(这话正着反着都能说,反正王朔没掌机,姜文没执笔写原创)。之后的电影里,姜文完全抛弃了小说里的故事。《鬼子来了》里仅仅保留了“换粮食”的主干情节,但是在风格与人物上,剧本完全地被姜文改的面目全非,原作是典型的主流抗日,而《鬼子来了》完全是带着点黑色幽默的人性与社会大拷问。之后,可以说姜文所有的电影完全就与小说调子不一致了。

说回人物,姜文,京二代,正统“红孩儿”,四九城电影圈资深老炮儿。拥趸甚众,其实说穿了,这帮粉丝消遣的对象——姜文电影的表达对象,实际上还是浪漫主义的革命者,并不是劳苦大众,反而,在姜文的电影中,处处充满了对于大众盲目性、从众性、愚蠢性、短见性的尖刻的批判。(《鬼子来了》里面马家村的群众、《让子弹飞》里的“呆头鹅”与随意下跪的平头百姓、《一步之遥》里的看客)

此外,在大多数的访谈视频当中,姜文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是成名大师,温文尔雅的殿堂级导演,是一个荷尔蒙张力十足的male。其实,本质里,他终究是那个对于平庸群体不屑一顾的精英分子,闹性的权贵话语体系的守护者,与王朔的吊儿郎当不同,与崔健的呐喊彷徨不同,与马未都的沉稳内敛不同,与洪晃英达的低调淡泊不同……姜文更多时候更愿意扮演一个提点世人的导师、戳穿“真相”的芒刺。

在媒体圈,他的口碑一向不太好,不太配合是公认的。不白是一名记者,问过不少圈子里的大佬,包括南方周末的朋友,普遍的回答都是:能推掉这个访谈就推掉吧。据传一位王牌女记者曾在专访姜文时聊《让子弹飞》,女记者抱怨“哎, 脑子很累, 它(《让子弹飞》)老在高潮处”,姜文回答:“你不喜欢高潮吗?难道你只喜欢前戏?如果你觉得累,也有情可原,毕竟是2个小时的高潮。”

孩子气>不按常理出牌>插科打诨>气场强大>控制欲强>真性情>孤独。在姜文是否大师这个问题上,有人专门做过一项调查,采访过姜文的记者中,18%的记者认为姜文是大师,其中绝大多数为女记者,72%的记者认为他算准大师。男记者均认为他算准大师,女记者中25%认为姜文是大师,62.5%认为他算准大师。

当然吹捧了一大堆,也说了一些另类的面,总而言之,姜文作为一个艺术工作者,还是值得钦佩的。就像王朔所说,姜文永远不干行活儿,他一出手,必定是石破天惊,总有异于他人的东西,我们还是期待他有好片儿,我们还能看得到。毕竟像他这么一位被资本界、评论界、普通观众、艺术圈、官方五位一体热爱的宠儿还是太少了。

2

姜文既演又导,作品不少,甚至有人说他是导演里面演的最好的,演员里面导的最好的,不过姜文在某次新片路演时碰到观众这样膜拜的话,打了个哈哈,笑笑就给过去了。不白大致数了一下,姜文总共导了六部,主演了二十多部(包括他导的绝大部分),经典甚多,就不掉书袋一一列举了,特拣出四部,来说道说道。

《芙蓉镇》

1986年,姜文刚拍完《末代皇帝》不久。虽然溥仪一角的出色演绎令人眼前一亮,可毕竟年少,偌大的电影圈还没有他一块位置,不过他没灰心,继续干他的老本行——演话剧去了。当年在上海话剧中心,一部叫做《高加索灰阑记》的话剧上,饰演法官阿孜达克的姜文一板一眼,拿捏得当的表演深得人心,引起台下的阵阵掌声。这一幕也让台下的大导演谢晋看在眼里,记在了心上。

不久,他就接到了《芙蓉镇》剧组的邀约,而邀约人就是当时已经拍摄了《天云山传奇》、《高山下的花环》等名片,且手握金鸡奖最佳导演、金鸡奖最佳编剧、百花奖等奖项的大红导演谢晋。谢晋算是他的第二个贵人。

一进入片场,姜文又开始了他较真的脾气,但一反常态的是,谢晋不仅没说什么,还特别鼓励他去构思,这一来可激发了姜文的才思,他当初在中戏学表演的时候,有一门课专门是大家围成一圈,专门讨论排戏,训练的他们随便扔一场景,当下就能整出来个小片段。自此,姜文算是撒了欢,天天琢磨着瞎出主意。不过,瞎出主意是出主意,拍戏他倒是半点没耽误,而且,据传《芙蓉镇》里面秦书田与胡玉音二人扫街时促进感情戏的一场“边跳舞边扫街”桥段就是姜文提出来的。

《芙蓉镇》是古华的小说,这篇小说也助古华在40岁就拿到了茅盾文学奖,小说与电影没有大的出入,不过,不白建议大家去看未删减版(164分钟),因为阉割版会让人发疯的。

故事本身没有多少讲的,女主人公胡玉音与丈夫在芙蓉镇上卖米豆腐,勤劳致富,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却迎来那个特殊年代,丈夫自杀,自己与五类分子秦书田扫地却摩擦出爱情,导致秦书田被劳教。故事反应的就是残酷年代对美好人性的摧残,小说的语言灵动,很值得看,电影也相当值得一看。电影界有个不成文的规律,一般二流小说才能拍出来一流电影,这电影与小说都是上品,实属难得。

此外,《芙蓉镇》是姜文出演的第二部电影。那年他25岁,正是陌上谁家少年的最好年月,凭借此片,他既收获了金鸡奖最佳男演员,也收获了刘晓庆的芳心。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讲少年成长的电影,也是那个特殊年代的故事,十来岁的马小军生活在四九城,当时大人都忙着闹事,无暇理会这帮小屁孩,就任由他们瞎胡闹。马小军喜欢趁别人不在家,撬开别人家的门窥探隐私,意淫别人的生活。偶然中他到一户人家看到了让他一见倾心的米兰的照片,后来,围绕着马小军与米兰含混、迷离而暧昧的复杂情感,他结束了闻起来像烧荒草一样的青春期。

《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原著是王朔写的,内容也是那个特殊年代京城大院内子弟打群架、吹牛逼、吃吃喝喝、泡妞、逃课的荒唐年纪荒唐事,可姜文依旧赋予了这部片子更多个人特色。当然,这也无可厚非,王朔的经历就是姜文的经历,也是崔健等的经历。94年就拍出来这么牛叉的又带特殊年代又带京城二代的电影相当拔萃出群,后来直到2004年,有部叫《血色浪漫》的电视剧前半部分才出现类似情节(京城小混蛋,大院子弟)。

片中有一处值得注意的是,当夏雨扮演的马小军用破碎的啤酒瓶扎向耿乐扮演的刘忆苦时,笑声突然打断了画面:“千万别相信这个,我从来都没有这样勇敢过,这样壮烈过。我不断发誓要老老实实讲故事,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各种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地发现,根本就没法还原真实。”这个在戏剧里面属于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容易让人出戏,一般电影轻易不这么拍,改开以来,思想解放,才敢这么拍,其实,欧洲人很早就探索过了。姜文说。

《太阳照常升起》

《太阳照常升起》的故事不复杂,但是静水深流,隐藏在水底下的世界足够开阔,颇值得玩味。公认的解说版本是这部片子讲述了四个故事,分别是房祖名与其疯妈周韵、黄秋生流氓罪而上吊、姜文(饰演的老唐)下放、孔维(老唐妻子)与周韵沙漠寻夫。这是扯淡。片子的确是这么剪辑的,可是艺术不能如此生拉硬拽的去做归纳演绎。其实,这片子就是打破常规时间关系(非线性叙事结构)的一个故事而已。

不过硬要划分的话,顶多也是周韵的爱情故事与姜文的爱情故事,俩对恋人在特殊的年代因为political、个人等缘故,被无限放大的个人心绪与更为复杂的人性压迫所表达出来的一系列主题(性压抑、红色寓意、极权下的人性以及对于那个年代的控诉等)。

“《鬼子来了》基本上还是剁别人的肉,剁历史的肉,《太阳照常升起》剁的是我们自己的肉。”姜文很直白的说。诚然,太阳里面隐含的东西更多,将大时代遭受创伤的个人放到了荧幕上。

而在对于这部片子过于隐晦上,他说,每个年龄都会看到每个年龄层看懂的地方,也能看懂他所处环境所经历遭遇才能看懂的地方。比如,他女儿看懂了,也仅仅是觉得某个地方好玩,有趣。他爹七十多岁了(2003年)看了以后觉得整部电影酒精度数高了,会让不喝酒的人难受,下次兴许可以做一部三十度的,做一瓶啤酒,就会好很多了。他妈是一个教师,看完了好归纳主题中心思想,半宿没睡,色儿没错,人物缘故就是过来过来,枪声儿听的过瘾。姜文说没问题了,他妈说,我的确全看懂了,但什么意思啊?姜文回,那您还是再琢磨琢磨。

不白理解为,姜文更想说的是,《太阳照常升起》没看懂,没看懂也不要紧,因为生活没有起承转合,而太阳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太阳是上帝送给他的礼物。

《让子弹飞》

拍《让子弹飞》其实就是冲着钱去的,要不然,他的团队为何会加入马珂,当然对这一点他丝毫没有回避,甚至在不少场合直言张艺谋有张伟平,冯小刚有华谊王氏兄弟等等,此外,2014年,他接受《人物》杂志专访时对记者说,“所以拍了《让子弹飞》,起码让人家(杨受成等)把钱赚回去。”由此可见,那句站着把钱挣了再直白不过了。

带着点西部片味道的《让子弹飞》通过土匪恶霸互掐,暗讽了不少革命往事,往深刻了说,似乎有不少东西,可囿于片子几乎全篇都是简单粗暴流,将革命幻想演绎的过于浅薄,又充满了n多的冯氏笑料,被不少人嘲讽为廉价的商品。

让子弹飞观众喜欢,尊重电影规律,戏剧性强,好做,我就是学习戏剧出身。

《让子弹飞》是直线的,好人怎么着,坏人怎么着,很直接就解决了。这种正邪对立的西部片,很好拍。

电影是这样的,可以笑,也可以哭,这两种都特别简单。再复杂一点,卓别林式的融合哭与笑。但是,以上都是感官刺激,包括武侠、动作片。渐渐演变,好人有点坏心思,坏人有点好想法,这也不难。作为娱乐没有什么坏处。

当代仍旧在坚持某一种叙事形式,苦不苦,乐不乐,嗨不嗨。有没有什么拽的台词,第二天放到社交媒体吸引别人注意力。这容易做,一年拍六部都行。

人进了电影院,就冲着《让子弹飞》,姜文就在考虑,是更多照顾他的想法,还是照顾他以后的想法。这是两种不同的态度,对于观众的诚意,不过大多数时候,观众可能不领情。

姜文在不下n 2个场合说了上面这些话或者类似的话,说来说去,他的意思就是,太阳照常升起才牛叉,才是艺术,但是观众看不懂,票房滑铁卢,骂声也一篇,那成,我把它翻译成白话文,翻译成戏剧性更强的商业片,你们再看看!不过,到底是他大放厥词,还是实际如此,不白想,每个人心底里都有一杆秤。

有记者在拍完《让子弹飞》后去他工作室采访时发现,一面墙上贴着一张海报,海报上写着“我要我要我还要让子弹飞”,海报的底图是三个欢呼雀跃的儿童画人物的背影,所以说,姜文自己说的自己和真实的自己是有一定差异的,一个显而易见的明证就是如果他坚持自己的艺术表达,那他为什么还会拍出《邪不压正》(囧)。

3

问答

问:为什么拍电影?

答:可能是找寻生活的真相吧!

问:拍电影的起源呢?

答:小时候看那些战争片,像是五十年代的《平原游击队》《南征北战》。觉得非常真实,种子大概就是那个时候种下来的。后来明白,平原游击队,有点像西部片,一两个人从山里下来,打败日本军队。

问:拍电影前的idea与拍完的成品不相符时怎么办?

答: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源自《道德经》)。

问:为什么您的电影与小说相比差距那么大?

答:其实,我有一个毛病,我看很多东西会有很多的误读,我经常会把字儿念反,因为我在一个字一个字看的过程中,就开始想象了,这个想象往往就把整页纸想成别的了。我忘了小说中怎么写的了,比如说,它应该比咱们的开头更复杂。而且,我也从未想过要忠实原著,这不是我的任务,也没有必要。

问:什么样的小说会激发着导演去拍电影,或者说你买原著的标准?

答:昆汀有句话一言以蔽之,通俗小说最适合拍电影。有可能拍出来很棒的电影。像红楼梦、博尔赫斯的小说,没必要拍,这些已经如此奇妙了,电影只能给他往下拽。话说回来,电影是个门槛低的东西,不能拍太牛叉的作品,只能拍二三流的故事。像《乱世佳人》、《教父》,其实都是二流小说给拍成了一流电影。

问:为什么大多数作品的电影节奏快?

答:因为我23、4岁的时候去西班牙电影节,看到外国电影都是快节奏,反观国内片都是慢节奏,所以我就决定,未来有一天要让外国人指着片子说,这节奏怎么这么快啊!

问:为什么拍“鬼子来了”?

答:这部电影不仅是再现日本军队当年的暴行,更是出于一种警世的责任。

问:如果在《让子弹飞》里面挑选一个角色,你更想成为谁?

答:当然我谁都不想当,我希望比汤师爷诚实点,比黄四郎善良,比张牧之轻松点。他们里面没有我的偶像,我都不想当他们。如果非要一个的话,张牧之比其他两人精彩,他不掉在钱里面,也不掉在女人里面,甚至都不掉在成功里面。可能因为这一点,我推崇他一下。

问:有人说,你的《一步之遥》里传达出来的就是普遍意义上的北方人看待上海的老三样——大腿舞、雪茄和赤佬?

答:其实,做了很多基础性的工作,得了解很多客观性的认识,认识到吐了,才能更主观的表达。

问:你觉得一步之遥拍的如何?

答:《一步之遥》是一部完美的电影,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加商业加恶搞恶评的完美结合的电影

问:为什么电影中的人物都姓马?(马小军、马大三、马邦德、马走日)

答:这个无所谓。。

问:拍一部电影太过于漫长,故意的还是憋得慌?

答:没觉得时间长,拍完后才知道时间走掉了。洞中才一日,世上已千年。拍的时候有点上瘾。

问:你的电影好像都很难归类,这一点,你怎么看待?

答:按照菜谱拍戏,安全,但我们做的是私房菜,是为了满足私人胃口的。

问:依你看,近几年新上映的电影都怎样?

答:我不看电影,我不爱看新电影,我爱看老电影。有一个作家说过,可以看死人的书,不要看活人的书。电影也是这样。

问:不同语言的影片去竞争评奖,评委们到底是从什么角度去把控的呢?

答:每个独立的国家或者语言系统都是有自己的护城河,河环绕起来的就是巴别塔,语言固然可以成为一种障碍,但是艺术是不同的。比如,电影它是讲故事的,而你只要讲故事就大同小异了。故事都有情节,细节,故事都会起承转合,故事都会与现实产生一点点关系,关于作者自己认知的东西。而且,事情越简单,标准越容易建立。

问:怎么看待新技术对于传统艺术的挑战?

答:人类进化一点没有那么快,工具是改变的天翻地覆了,像5G,下载一部电影几秒钟,但问题是还得用不变的时间去接受、去理解,所以,归根究底,没有多大变化。

问:怎么看待好莱坞电影?

答:好莱坞的工业制造爆米花,也不是说不好,但是变着法儿的从别人兜里掏钱也始终不是个事,好就好在除过好莱坞,其他地方的电影业都有点像是农转非,互助组,个人租坊。独立制片会出好东西。好莱坞就像制作软饮料,兑水就可以了,酒就不一样了,不是谁都喝的惯。

问:解决中年危机最好方式?

答:生个孩子。

问:你的人生有什么失败吗?

答:有啊,跟我妈之间的相处,母子关系吧。

问:说三个你最喜欢的导演。

答:谢晋谢飞,(这时旁边有人说姜文,姜文说那就这么的了)。

问:有没有什么话送给年轻人的?

答:有梦想就追。事情很简单,想要去做你就做,你相信你能做,你就做成了。我拍第一部阳光,去美国见到了西科塞斯,我讲完故事,西科塞斯说这有意思啊,我说你有听不懂么,西科塞斯说,不就小孩成长的故事么,我说,应该怎么办,西科塞斯说,do it。往往问题出在做一半不想做,或者不敢做,或者被谁吓住了。

4

导演说导演

昆汀塔伦蒂诺:这人好吃,好聊,好喝大了吹牛逼,搂脖子搓后脊梁骨。我看过他的《危险人物》,跟他聊得来。

马丁斯科塞斯:他的电影不错。我最早见他是1992年,算认识的很早的朋友了。《一步之遥》的特效团队,就是马丁在背后牵线搭桥的。

德尼罗:跟昆汀差不多,算是美国东北人。一个老美,半顿饭,喝了一瓶茅台,走的时候还顺一瓶。

库斯图里卡:他的电影我看不太进去,不是那么喜欢。

莱昂内:他的电影有卖弄感、手艺感,我不喜欢手艺感,我更在乎心意。而且他的片子节奏忒慢了点,我真想重新给剪一遍。

谢晋:当年像神一样,完全是为电影生的。我肯定不是,不完全是。谢晋除了电影,对别的没兴趣,不聊,一聊就反感。骂人的话也是不顾忌,随口就来。

谢飞:相对儒雅,也骂人,说他妈还是很雅。谢飞不追随时兴,很有底气的坚守,应该这样拍电影。

部分参考资料:

《锵锵三人行:姜文》

《非常道对话姜文》

《焦雄屏对话姜文电影《一步之遥》》

《东方眼对话姜文》

《姜文多伦多电影节大师课》

《姜文香港国际电影节大师课》

叶弥 《姜文:阳光总在风雨后》

叶开 《关于《天鹅绒》的讨论》

晓说 《口述历史 妖怪姜文》

何伟 《甲骨文》

靳锦 《时事英雄 坚硬如水》

姜文 《长天过大云》

姜文 《骑驴找马》

姜文 《诞生——一部电影的诞生》

姜晓明 《素面》

李尔葳 《汉子姜文》

周黎明 《姜文:把观众当做恋爱对象》

发条张 《中国电影界的异类—姜文》

梅雪风 《姜文:“拿着皮鞭”抽打群众的大院子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