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侃婆媳矛盾的真实故事(用隔壁王大娘都能听懂的方式解析矛盾)

为什么世界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

为什么对立排斥了,却还一定互相吸引呢?

为什么互相吸引了,却还一定对立排斥呢?

这里面有什么必然的底层逻辑吗?

到底事物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构成机制?

没有任何一本马哲教材阐述过这个问题,毛选也没有涉及。

也从没有见过一个毛选自媒体深入讨论过这个问题。

而这个问题却太关键了。

这导致很多人发生困惑,以致无法从内心深处真切的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更别提心领神会地运用了。

毛主席在《矛盾论》开篇即讲:

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

什么是矛盾?矛盾即对立统一。

就是说,任何东西都由既对立排斥又互相依存的两个面构成。

这里不得不提到两个概念:同一性和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即统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属性,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的趋势。矛盾的斗争性:即对立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限制、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的趋势。

按照马哲及《毛选》的说法,矛盾双方一定是既有斗争性又有同一性。

即,既对立又统一。

回到开头的疑问,到底为什么呢?

为了推导这个对立统一的规律,挖出其最底层逻辑,我打算从4个方向入手:

1.从一端入手,推导同一性必然产生斗争性2.从另一端入手,推导斗争性必然产生同一性3.从整体平衡入手,推导事物必然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存在4.从万物联系入手,推导事物之间必然存在同一性和斗争性两大类关系

1

从同一性推导到斗争性

上一篇文章第6个例子提到,曹丕曹植两兄弟的关系由本该亲近变成争斗伤害。那么亲近本身就包含了争斗的潜在因素。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兄弟姐妹、朋友、合作伙伴、同乡、同学、同事等看起来同一性特别明显的关系。

从关系本身来说,他们应该是亲近的。他们之间有很多共同点,有可比性,有共同的利益,特别是对外会产生抱团行为。他们常常一起吐槽不属于他们这个圈子的人。

这个可比性、共同的利益,就是矛盾双方的同一性。

但是,正是因为在他们之间有可比性,而更容易发生嫉妒,正是因为有共同的利益,更容易发生争斗。

长辈曾经分享过一个经验。同乡去外面打拼,务工也好,学技术也好,干事业也好,几个人在一起,一定混不出名堂。想出头太难了。一定要离开他们。

街面上越同质的商品,越容易发生激烈的竞争。

兄弟姐妹、朋友、合作伙伴、同乡、同学、同事等,只要双方有“同一”的东西,不管你是共同的居所、单位、学校,还是共同的岗位、继承权、身边的爱,有“同一”就一定会发生挤占效应,必然会产生斗争的潜在因素。

是表现为斗争还是只是作为潜在性存在,取决于条件。

所以,同一性产生了斗争性。

同一性产生斗争性,本质在于挤占。

2

从斗争性反推到同一性

两个距离较远、差异明显的国家,从关系本身说,应该是疏远的,提防的,他们之间缺少共同点,缺少共同的利益。

这个差异、疏远、提防,就是矛盾双方的斗争性。

而这种差异、疏远,同时也代表缺少利益相争,并带来需要上的互补,会引起相互吸引。

比如,南半球的国家和北半球的国家因互通有无、国际贸易而关系密切。

男人与女人因身体、心理差异而互相需要,结成伴侣。

螺钉与螺母正是因为差异互补,才会配在一起。

毛主席和蒋介石,一生的宿敌,但是他们高手之间的理解,也许超过他们身边的人对他们的理解。

所以说,斗争性(即差别和对立)产生同一性。

斗争性产生同一性,本质在于差异带来互补。互补让他们从对方获得自身的需要,从而互相吸引。

3

从整体平衡,推导事物必然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存在

这一点,就更好理解了。

同一性是相互吸引的趋势,斗争性是相互排斥的关系。

两个关系必须同时存在,事物才可能存在。存在的前提就是平衡

静态平衡:一个杯子内部原子之间不可能只有吸引力,没有排斥力。

杯子放在桌子上不可能只有压力,没有支持力。

动态平衡

冬日里寒风凛冽,有两只刺猬想要取暖休息。彼此靠近,无奈身上都有刺,刺的双方无论怎么调整睡姿也睡的不安稳。

于是,它们就分开了一定的距离。但又冷的受不了,于是又凑到了一起。

几经反复折腾。

调侃婆媳矛盾的真实故事(用隔壁王大娘都能听懂的方式解析矛盾)(1)

▲ 图源:网络 侵删

还记得上一篇文章,否定之否定规律,举的那个例子吗?

你和你女朋友刚开始认识,互相欣赏、爱慕,就想天天在一起,越来越亲密。

(刺猬靠近)

随着互相深入了解,了解越多暴露的问题就越多,关系越亲近,就越不容易在乎对方的感受,这样深入到一定程度就会爆发各种矛盾,会冷战或者吵架。

(刺猬远离)

冷战久了,距离远了,思念对方的情绪又开始悄悄增长,重新靠近......

让你们靠近的就是同一性,让你们保持距离的就是斗争性。

不可能只有这种同一性或者只有这种斗争性,否则人际关系就无法平衡。

我们可以细心体会,很多事情都在这样形式上摇摆运动。

这是事物的一个存在方式,也是事物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表现。当它走向一个极端,就会受到这一端的反向推力,便滑向那一端,又受到那一端的反向推力,反复运动。

比如,你的勤奋上进—懈怠放任摇摆运动,你的尘俗模式—贤者模式摇摆运动,你的减肥—发福摇摆运动......

调侃婆媳矛盾的真实故事(用隔壁王大娘都能听懂的方式解析矛盾)(2)

▲ 图源:网络 侵删

4

从万物联系,推导事物之间必然存在同一性和斗争性两类关系

恩格斯有这样一句话: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调侃婆媳矛盾的真实故事(用隔壁王大娘都能听懂的方式解析矛盾)(3)

导师这里道出的是世界的普遍联系本质

毛选中,毛主席写的《论十大关系》一文,是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建设的典范。

你干任何一件事,都处在其他事物对这件事情的联系作用网之中。如果不考虑这种联系网,而孤立地去思考或干这件事,必然会失败。

比如,你女神要不要嫁给你,他可能要考虑你的外貌、品行、学历、能力、家庭,以及她父母的意见,如此种种因素,与她是否要嫁给你这个决定,它们之间就会产生联系,发生作用。

调侃婆媳矛盾的真实故事(用隔壁王大娘都能听懂的方式解析矛盾)(4)

所以我们分析问题、办事情、做决策,最底层的逻辑要求,就是要认清并掌握事物之间的联系。

联系是辩证法最本原的东西。

由联系可以推导出辩证法体系的运动和矛盾。

比如,联系推导运动:

事物之间存在联系,因其相互作用,就会构成运动的态势——即有了发展变化。

下面是联系推导矛盾:

事物之间的作用关系,归根到底只有正反两种作用力,即,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的联系作用,以及相互对抗、相互排斥的联系作用。

前者是对事物肯定支持的联系,即同一性,后者是对事物否定反对的联系,即斗争性。

世界上的联系特点复杂无数,为什么一定要划分这样的两大类呢?

因为我们分析处理问题最关键的就是要弄清楚这两类:

什么因素是对这件事起积极促进作用的?什么因素是对这件事起消极否定作用的?

如此才能推动干成这件事或者防止这件事发生发展。

比如说,分析你女神是否决定要嫁给你的因素,外貌、品行、学历、能力、家庭,以及她父母的意见,如此种种。

你最在乎并且务必要弄清楚的一定是:

哪些因素能够促成她嫁给你,哪些因素会阻碍她嫁给你。

前者就是同一性(统一性),后者就是斗争性(对立性)。

所以矛盾,是为分析把握万事万物,将事物之间的联系,简化成同一性和斗争性的两大类,建立的一个思维模型。

而这个矛盾模型,是思考并处理万事万象的绝好思维工具。

综合回顾

1.从一端入手,推导出同一性必然产生斗争性2.从另一端入手,推导出斗争性必然产生同一性3.从整体平衡入手,推导出事物必然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同时存在4.从万物联系入手,推导出事物之间必然存在同一性和斗争性两大类关系。

所以,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