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头对个人咨询费用是多少(关于猎头收费与保证期)

“候选人保证期6个月”、“猎头服务费20%”、“候选人保证期离职需要退全款”~做BD的猎头顾问是不是很熟悉?

也许目前的市场环境竞争激励,市场的潜规则可能短期无法改变,虽然不得不遵守大环境的各种因素,但有些条件和原则还是要坚持的。

作为猎头,特别是做BD的,面对客户提出的这些要求,你会如何跟客户进行谈判?

实际上无论如何回答,首先要明确双方是平等、友好、合作的关系,其次要再考虑如何应对具体的问题。

猎头对个人咨询费用是多少(关于猎头收费与保证期)(1)

职海领航配图

什么是保证期?

1.保证期是给双方一个磨合或融合的过渡时期,客户方既可以通过这个时期观察人选跟岗位的匹配程度和发展潜力,也可以对过往需求的真实性做出一个梳理和判断,同时也会给候选人一个对工作内容、企业文化氛围等感性认识的机会。

2.保证期不等于试用期;其次才是关于保证期的解释,这其实就是大家都初步认可彼此了之后,但是基于长期友好共事而给彼此一个双向了解和选择的二次机会,在这个时间段并不是完全由企业掌控的,候选人同样适用于这个保证期。

只是因为在中国的国情和经济条件下,猎头本身的发展也有点畸形,本着给钱就是上帝的心理,一味的迁就企业,导致很多东西,他们都感觉理所应当。所以保证期不存在固定三个月、六个月之说,能谈保证期1天也可以的。

3.保证期是猎头给予客户服务的保障,对猎头来说就是风险,若客户需要延长保证期,意味着猎头的风险要增加,客户的服务保障延长,那此时猎头就应当提高收费比例,高风险需要高回报。

若是客户需要将三个月保证期延长到六个月,该如何处理?

根据客户关心的核心顾虑:职业经理人普遍稳定性不强、该岗位3个月客户很难判断能否胜任、这个岗位年薪比较高,公司希望降低风险等,以下几条话术可供组合参考:

1、我们顾问在做候选人筛选时,除特殊岗位(行业平均跳槽周期较短)外,我们会优先选择平均调整周期在3年左右的人选,这些人选相对稳定,同时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能够较快的在新环境中创造价值;

2、对所有推荐的履历信息,我们有责任保障信息真实有效,当然最终决定录用哪位人选的您,不能让我们来对这个选择承担额外的责任吧;

3、同样我们做为第三方服务方,我们很清楚只有推荐的人选可以在贵司长期发展,并创造良好的价值,我们之间才有可能产生更多的合作,甚至你们还会帮我们推荐新的客户。

1)我们推荐的人选绝大多数都是在职的高级职业经理人,人选在选择新机会时,他自身会对这些机会做判断和筛选,因为如果他的履历中出现一段几个月时间的工作时间,同样的条件,猎头公司和雇主都会优先考虑其他人选;

2)在候选人筛选、面试、评估、建议等环节,我们自然会筛选和推荐最匹配的人选;

3)我们明白,高级岗位的频繁离职会对企业造成巨大的损失,所以我相信,你们在面试和最终决定录用时也会十分的专业和慎重,通常我们都会建议企业不要轻易进人。

4、如果“总经理”(某种固定条件,明显高于对方委托岗位的条件)岗位,我们可以考虑适当延长保障期。

当然,对于保证期也要结合其他条件去谈判,客户如果还是强调6个月保证期,那我们可以尝试有条件的接受,比如年薪百万以上岗位,并提高收费比例(3-5个百分点),也可增加订金收取这一条(依据个人BD能力)。

若是客户提到需要退全款,又该如何回答?

退费比例,一般是保证期离职,补人失败之后才会发生的情况。有的客户强调退全款,这对猎头是非常不公平的,大部分猎头一般不会选择合作的。

现阶段这个要求并不符合市场标准,说明该客户在进行供应商选择时,对市场的供应价标准并不了解,不职业。

同时在谈判环节过于自我,这样的客户缺少包容文化,哪怕合作,后续会很累,人选落地自然也会更加难。毕竟猎头是企业重要的合作伙伴,企业需要尊重猎头的时间成本。

同样的,对于候选人保证期离职的退款问题,也要结合合同的其他条件去谈判。

那么,退一步的解决方案是:如果保证期内候选人离职,我们可再推荐,若不成功,退费的比例应不超过30%。因为6个月的保证期延长了我们服务,并增加了我们的风险。

猎头公司的服务,不是义务免费的,既然人选入职报到,是得到客户认可的情况下才会发生,也就认可了我们前期的服务,既然客户认可,那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服务费。

另外猎头收费还包括最低收费和付款方式。

总体上市场上来讲,最低收费的比例应不低于20%,最低收费标准依据岗位要求,最低不少于3万。付费方式包括一次性和分期,如果分期,一般不超过两期,而且第一笔付费时间需在上岗后与保证期结束内的5个工作日内,第一笔费用应不低于60%。

最后

毕竟猎头不是买卖中介,做的不是一拳子买卖。希望猎头都可以做到分段收费,改JD、推荐报告、安排面试、推荐成功以及背调都应该有相应的收费。

很多客户其实被我们给惯坏了,有些条款和原则就这么被潜移默化了。 为了签下一家规模、品牌大一点的企业,放弃了一些原则和底线。

换个思路去合作,一味的配合不一定能成事。对于客户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争取引导客户。

总之,客户有客户的想法,我们应先理解,再解释,找出相应的办法,合作需双方的诚意,谈判也是你我各自站在不同角度,做选择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