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老龄化的现状(创新与积极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
□杜本峰 冯庆林
强调,人口老龄化是世界性问题,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影响是深刻持久的,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人口老龄化这一国情要素与我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程紧紧相随,与河南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十大战略”密切相关。面对新的社会人口形态,需要进行观念更新,突出“积极”意蕴,亟须拓展与人口老龄化社会相适应、凸显河南资源禀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河南社会人口形态、发展风险与战略机遇
根据最新第七次人口普查,2020年河南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1340万人,占全省人口总量的13.49%。经预测,2025年、2035年65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分别达到13.9%、18.1%。按照老龄化程度的一般划分标准,河南在“十四五”时期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2035年左右进入中度老龄社会中期。
作为全国人口大省,河南省老龄化具有如下鲜明特征。一是规模大。到本世纪中叶,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可能达到2400万人左右,预计将达到河南省总人口的1/4左右。二是速度快。人口老龄化水平从7%提高到20%仅用37年,时间短于西方工业国家。三是高龄化趋势明显。2018年河南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规模约为240万人,约占老年人口的23.5%。四是城乡倒置。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低于农村,同时伴随大规模的城乡人口流动,农村产生了大量留守老人家庭。五是区域发展不平衡。近10年出现不同程度的老龄化进程加快,河南各地区老龄化水平存在较大差异。
老龄化应对不当,存在削弱经济增长潜力和活力系统性风险。一是劳动参与率降低。人口老龄化导致河南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及占比降低,使劳动参与率呈下降趋势,导致社会生产能力不足,社会资源中用于消费的比重增加,不利于提高实体经济的资本积累,最终导致投资率降低。二是创新减速。老龄化社会中青年人口占比降低,相对青年人口对于新技术创新应用能力的下降,导致创新活力不足,拖累科技创新效率。三是出现社会治理困境。老龄化社会环境建设滞后,社区、城市公共场所等适老化设施不健全不充分,老年“数字鸿沟”以及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收支矛盾等问题的存在,带来社会治理新困境。“十四五”时期是河南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时期河南少儿抚养比低、低龄年长者占比高且生产能力强,资本禀赋的改善,为积极老龄化提供了机会窗口。
科学认知积极老龄观中“积极”“老龄”的价值定位
指出,要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看待老年人和老年生活。这两个“积极看待”深刻阐述了积极老龄观的内涵,是我们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谋划老龄事业发展的逻辑起点,要求我们着力深化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好老年人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深入挖掘老龄社会的内在潜能,进而激发老龄社会的内生活力。
“积极看待老年人”。什么是“老”,通常来讲我们以历法年龄(即年代年龄)来区分,将60周岁以上的人确定为老年人。除此之外,还有生物年龄,心理年龄和相对年龄等计算方法。生物年龄通过生理学和解剖学上发育状态来推算年龄,用来估计未来健康状态。心理年龄和相对年龄(也称社会年龄)则与成长环境、性格等多种因素相关,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所以历法年龄不应作为老年人口的唯一度量,我们应重新认识老年、老化。通过考虑年长者的健康状况、健康余寿、平均余寿和自理生活期等多方面,形成与时俱进、重塑更新的老龄观,在强调未来老龄人口增速与总量的同时,关注他们的结构变化。当今新年长者知识广博、健康长寿,是一股新的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身上蕴含着丰富且积极的价值与生产要素,若继续将他们视为“弱者”而排斥在社会主体之外,既有违年长者乐观的老龄观和持续改善的禀赋特征,更有悖积极老龄化框定的“积极”之意。
“积极看待老龄社会”。积极老龄化中的“积极”,在国家层面意味着不断完善预防性和应对性双管齐下的老龄政策;在社会层面意味着促进正面、肯定并注重发挥老年人的价值;在个体层面意味着努力进取的生活态度与行为、尽可能长的健康寿命,使个体老化与人口老龄化产生最大的正向效应。强调:“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我们应认真落实“两个事关”,做好“及时、科学、综合”三应对,强化“向积极主动转变,向统筹协调转变,向全生命周期养老准备转变,向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生命生活质量提高上转变”四转变。从“五着力”入手:着力增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着力健全完善老龄的政策制度,着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着力发挥老年人作用,着力完善老龄工作的体制和机制。
创新与积极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相匹配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客观人口现象,它是否成为问题取决于这一人口现象和经济社会的配合程度。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指出:“要通过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老龄社会问题的本质是经济发展问题,创新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相匹配的财富源泉是经济转型升级战略的本质任务。我们如何在老龄社会背景下发展新业态、保持经济增长活力,维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做大“经济蛋糕”是老龄社会时代发展的根本问题,也是应对老龄社会挑战的本质问题。
一是以老龄领域科技创新为引领,在老龄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上抢滩占先,促进老龄产业成为河南高质量发展动力源泉。《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预测,2014—2050年间,年长者的消费潜力将从约4万亿增至约106万亿元。预计2050年我国老龄产业将占到届时GDP总量的1/3,老龄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河南要通过科技化和智能化强大工具点燃老龄产业的巨大发展需求,为老龄社会条件下宏观经济的持续繁荣奠定雄厚底盘。把科技和智能逻辑与老龄化的社会逻辑相结合,打造低成本、高科技、高智能含量的产品和服务体系。编制《河南省老龄产业发展规划方案》,从规划先行、聚焦重点、突出特色来做文章。
优化老龄产业布局,规范发展适老产业。以中原城市群、郑州都市圈为引领,以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及黄河、中医药、太极少林文化等资源为依托,发展文化旅游、体育健身、生态农业、健康养老、中医药等特色老龄产业,制定老年用品和服务目录,推动涉老企业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
创新发展康养制造业。发展健康监测检测设备。开发智能适老产品用品,实施科技助老示范工程。例如开发适合老年人的智能家居产品,老年益智玩具、电子游戏产品以及情感陪护等智能产品。对于半失能、失能老年人发展康复训练及健康促进辅具,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竞争力的康复辅具产业园。
加快河南智慧康养建设。推动智慧健康养老技术创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积极发展适用于老年健康管理、养老照护的新技术、新设备,开发可穿戴设备、健康监测设备、养老监护设备、康复辅具、服务机器人、防走失定位等产品,实施“互联网 养老”行动。
二是充分利用河南资源禀赋优势,打造中原康养高地,促进老龄社会多元产业链条、多业态融合发展。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康养产业已成为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板块之一,具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发展潜力,是老龄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产业领域。促进“养老 ”业态加速发展,催生养老旅游、体育康养、养老文创、智能养老等一系列新兴业态。
发展、培育“太极康养”产业集群,打造国内国际品牌。河南作为太极发源地,亟须开发形成多元化的产业链条。一是大力发展太极康养产业。形成“太极拳 ”模式,实现由被动健康向主动健康的转变。二是提升太极拳文化产业。加快太极拳互联网产业发展,形成太极拳教育产业品牌,推动太极教育培训产业化发展;三是加强太极文化创意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推出不同艺术形式的文创产品,以及不同形式的太极赛事、论坛等与旅游融合发展;四是加强太极拳与科技的融合创新。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图像识别、数字化管理、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发展,加强在太极拳产业的应用。
充分发挥富有历史底蕴和地域特征的河南中医药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具有河南特色康养业。在疫情和人口老龄化双重作用下,中医药康养成为近年来热门的健康养生模式。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慢病管理、疾病治疗与康复中的独特作用,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中医药康养品牌。开发以文化为核心的中医药康养业。打造以张仲景文化为核心,涵盖洛阳正骨文化、怀药文化等富有历史底蕴和地域特征的中医药文化体系。建设一批以中医药生态为核心的中医药康养休闲养生养老基地。开发集中医药养生养老、休闲度假、文化娱乐、中医药种植等于一体的康养项目,提升河南中药资源生态游质量。开发以食养为核心的中医药康养。开发具有一定保健作用的中医药健康食品、特色中药保健品等,将中医药养生与地方特色美食相结合,实现全产业链结合。
三是做好积极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与其他领域战略融合联动,形成集成效应,推动河南高质量发展。人口老龄化问题是综合性问题。积极应对河南人口老龄化,必须做好多领域战略平台融合联动,多角度谋划,全方位发力,多部门协同,整体性推进,形成集成效应。
建设康养小镇。结合乡村振兴战略,依托乡村旅游资源,积极推动综合性生态农业园区、文化康养小镇、森林康养小镇和共享型康养农村等建设,打造一批国内一流的康养名村名镇。
加强健康支持产业体系建设。健康中国与健康中原行动中,为全生命周期生活提供健康支持,建立体育、养生、抗衰老、预防疾病和失能发生、慢病治疗和康复的综合性健康支持产业体系,也是实现低成本应对老龄社会的基础性产业战略。
释放老龄产业需求。在促进共同富裕的背景下,重点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挤压有效老龄产业需求的瓶颈问题,助力形成稳定且统一的老年消费群体,激发当期和未来年长者在供给侧的生产能力和在需求侧的消费能力。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强省战略中,加快教育改革,加大老龄产业人才培训,为低龄年长者进行赋能再教育,助力他们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
(作出分别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南省健康养老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河南省人口学会副秘书长)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