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通空调是做什么的?创刊50周年访谈孙延勋

访谈录

暖通空调是做什么的?创刊50周年访谈孙延勋(1)

当年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在北京开会期间的留影纪念

撰稿:孙延勋(贵州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暖通空调专业退休人员)

为庆祝杂志创刊50周年, 《暖通空调》正在征文,作为该杂志全程的老读者,也想趁着以前的一些记录和残存的一点记忆,写出以下不一定准确的文字,算是凑凑热闹吧,文中写得不对的地方,请看到此文的读者多多包涵。

声明一句:本文当需要提到某人时,都将直呼其名,并无不恭之意。

(一)

我同《暖通空调》的结缘是从这本杂志的前身开始的,这就是1964年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月刊《建筑译丛▪采暖通风和电气设备》(以下简称《建筑译丛》)。该建筑译丛的文章均系翻译或编译自国外暖通空调制冷方面的杂志,主要是英文,例如美国的《供暖、管道与空气调节》(Heating Piping and Air Conditioning),例如俄文的《给水与卫生工程》(Водоснабжение и Санитарная Техника)等,很少有其他语种。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德(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即东德和西德)尚未统一,但从当时的内部报刊《参考消息》披露的有限信息中已经知道西德的科技比较发达,产品比较精良,因此就很注意《建筑译丛》中是否会有译自德语的文章,但一直没有出现。说来也算凑巧,1972年,在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任教的吴元炜讲师(以下简称吴老师)有机会返回北京照顾生病的母亲,同期在《建筑译丛》编辑部兼职,当时的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情报研究所非常器重他的高校专业背景和良好的外语功底,致使他不久就成了《建筑译丛》的事实上的负责人,并且一做就是很多年。

到了1975年,杂志升格为《建筑技术通讯▪暖通空调》(以下简称《暖通空调》),在浏览《暖通空调》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位名叫李宏谋的人懂德语,并且在1975年第1期暖通空调中看到了1篇摘译自西德杂志《供暖通风空调与房屋建造技术》(Heizung Lüfting Klimatechnik Haustechnik)的文章,译者恰恰就是已经入职原建筑科学研究院情报所暖通室任德文翻译的李宏谋。出于对德国在HVAC专业科技和产品的关注,我很希望认识这位李先生并向他请教。不久,我在出差北京时就通过吴老师的介绍认识了这位李宏谋。见面之后才知道他很年轻,是在部队中做德文翻译的退役军人。出于我对德文暖通空调专业文献的兴趣和他对暖通空调专业名词术语恰当翻译的追求,我们俩很快成了书信朋友,在通信中一起交流、探讨双方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这种关系一直持续了好多年,而且这期间一有出差北京的机会,我必定会去车公庄大街19号拜访他。

但世事难料、生命无常,现实不幸应了“人们永远无法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来”这句话,没有几年的工夫,他就突发重症迅速被病魔夺去了生命,英年早逝,令人扼腕!2020年6月12日吴老师也走了,天国没有病痛,更没有死亡,愿他们在那里永享安乐时光!

(二)

杂志办刊的过程中,个人觉得有些时间节点可以提一提,有些往事可以说一说,当然这些都是我亲历的、能记得的、少量的,但远非全部。

我们现在所说的50周年,是从1971年创刊的《建筑技术通讯》算起的,到了1975年, 《建筑技术通讯》开始按建筑结构、施工技术、建筑设计、给水排水和暖通空调等5个专业分开出刊,于是诞生了《建筑技术通讯▪暖通空调》分册。

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始和逐渐深入,很多杂志,主要是和电子计算机相关的杂志,开始摸索着是否可以参照国外杂志刊登广告的做法大胆地尝试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动静,结果发现并没有受到上级的批评和警告,更谈不到处罚,而读者却因为额外得到了若干产品的免费信息大为满意,于是这些率先趟出一条路的杂志就开始毫无顾忌地刊登广告并且由此一发而不可收。由于我当时正在进行计算机编程工作,很关心电子计算机方面的杂志,于是也就顺便看到了这些杂志上的广告信息,觉得我们的杂志也可以效仿一下,于是我把这个信息告诉了当时的杂志负责人郑远非(《暖通空调》当前的名誉主编王曙明的前任),并且给她寄了几本有关的杂志,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观察,我们的杂志也终于开始刊登广告了,这应该是1980年的事,我个人也因为作出这点小小的贡献而暗暗高兴了一阵子。

1985年9月,我作为公派访问学者去了美国国家标准局(NBS)建筑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即现在的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院,NIST),在这个研究中心的图书馆里竟然看到了我们的《建筑技术通讯▪暖通空调》杂志,这让我感到惊讶和兴奋,高兴之余,当即将这个情况写信告诉了郑远非,并且建议她在每一篇文章中加上英文译名和英文摘要以利于国际交流。可惜因为一些原因,这个事情被拖了下来,直到1995年才得以实现并一直持续至今(注:原期刊目次上有文章标题的英译,后来增加了英文摘要)。

为了将杂志办得更有权威、更有档次、更有代表性,撰稿、审稿、改稿的质量更高,《建筑技术通讯▪暖通空调》希望邀请国内行业的著名专家学者参与办刊工作,以便随时得到他们的学术指导、把握办刊方向、及时报导行业的最新成果,于是决定建立编审委员会。第1届编委会会议于1986年12月在北京西城区文兴东街的国务院第一招待所(即现在的国谊宾馆)召开,这是个带有标志性的事件,值得在我们的刊物发展史中写上一笔,也应该是值得我们铭记的一件事。由于是首届,编辑部还特意给大家准备了纪念品,是一匹唐三彩的骏马,被我视为珍品转送给我属马并做暖通空调设计工作的儿子,至今一直摆放在他家的显眼位置上。1991年,《建筑技术通讯▪暖通空调》更名为《暖通空调》, 但编审委员会的工作模式却一直延续下来。截至2018年,编委会已经召开了14届,编委会的构成和组成人员的层级及代表性,与第1届编委会相比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这是大家都看得到的。

(三)

自古以来,从《尔雅》《说文解字》开始,我国就有编撰辞书的传统,可惜的是,迄今几千年来,属于土木建筑行业的辞书却屈指可数,而大型辞书更是一直空白。令人庆幸的是,上世纪80年代末,一批有远见的学者商议组织一个班子来填补土木建筑大型辞书的空白,决定编写《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词典》,成立以两院院士李国豪为主任、以原建设部总工程师许溶烈为常务副主任的总编委会(总编委会的15位副主任中,包括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赵鸿佐),建立起由一千多位土木建筑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阵容庞大的队伍,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在上世纪末包含有15个分卷的《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词典》全部问世,成了迄今为止我国建筑行业规模最大的专科词典,说它是鸿篇巨制可谓实至名归!

《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词典》的15个分卷中,和我们专业直接相关的是建筑设备工程卷,即《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词典▪建筑设备工程》,该卷的主编就是赵鸿佐。参与该卷工作的专家学者多达222人,内容涵盖给排水、暖通空调、燃气供应、电气照明、安全防火、运输设备、通信与办公设备建筑管理系统等。这里要说的是,有关暖通空调制冷与燃气供应专业的成果有我们《暖通空调》编委会成员的贡献:在该卷的编委中,有(以姓氏笔画为序)马仁民(常务)、田胜元、吴元炜、陆耀庆和陈在康(常务)等5位;在该卷的撰稿人中,有(以姓氏笔画为序)马仁民、方修睦、田胜元、西亚庚、许钟麟、陆耀庆、陈在康、陈沛霖、范存养、单寄平、徐文华、郭骏和廖传善等13位。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并非《暖通空调》编委会成员的同行专家们的贡献,就本人所知,他(她)们是:在该卷的编委中,有(以姓氏笔画为序)于广荣、马九贤、王亦昭、叶龙、孙一坚、李强民、杨磊、岑幻霞、姜正侯(常务)和路煜(常务)等10位;在该卷的撰稿人中,有(以姓氏笔画为序)于广荣、马九贤、王义贞、王天富、王亦昭、叶龙、田忠保、戴庆山、刘耀浩、汤广发、许钟麟、孙一坚、杜鹏久、李强民、杨磊、岑幻霞、利光裕、邹月琴、邹孚泳、张子慧、张军工、张瑞武、陈郁文、毛清希、赵鸿佐、胡泊、姜正侯、钱以明、殷平、郭慧琴、曹叔维、盛昌源、董重成、路煜和戴庆山等35位。

笔者虽然没有资格参与该本辞典的编写工作,但却是辞典的受益者。在修编GB/T 50155—2015《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术语标准》的4年间,《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词典▪建筑设备工程》一直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文献之一,经常查阅,受益匪浅。

(四)

编委会是个藏龙卧虎之地,指的不光是其成员都是行业顶尖人物(本人除外),还指的是好多成员都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独特之处、各有各的“绝活”。下面涉及到的人和事讲得可长可短,有的可能是一段,有的可能只有几句话,也许是趣闻轶事或平常不宜成文的“闲话”,主要是给业内年轻的读者讲一些他们不大知晓的往事。

先拿第1届编委会开个头,其22位成员分别是:名誉主任徐邦裕;主任西亚庚;副主任吴元炜; 顾问巢庆临、吴沈钇; 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石云志、田胜元、台炳华、冯贵枢、西亚庚(兼)、孙延勋、吴元炜(兼)、杨伟成、陈在康、陈沛霖、李志浩、李娥飞、郑远非、彦启森、施鉴诺、郭骏、黄福其、廖传善、熊育铭。

这里最知名的老前辈学者当属徐邦裕、巢庆临、吴沈钇三位,他们都是我国暖通专业的奠基人。

徐邦裕(1917—1991年),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吴元炜的研究生导师,1930年代留学德国,师从努塞尔特(这个名字是不是很熟?没错,传热学中的努塞尔特准数(现称努塞尔数)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1942年,在民族危难之际,他怀着科学救国之心,毅然决定回国效力,历经3个多月艰难危险的跋涉,终于回到了祖国。但在那个年代,科学救国的幻想只能破灭,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迎来了真正能施展才华的空间。1957年,他受到哈工大校领导亲自登门邀请,到哈工大任教,由此开始书写了30 多年为我国暖通空调制冷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辉煌篇章。在他去世8年后,为了纪念他一生所作的无私奉献,海内外的百余名学子自发捐款为他塑造了铜像,这尊半身铜雕像现在就矗立在哈工大二校区暖通楼门前。据我所知,享有这种荣誉的暖通学者,恐怕至今他是唯一的一位。

巢庆临(1913年10月—2015年1月24日),1936年毕业于复旦大学,1952年进入同济大学,历任教授、系主任、研究生院副主任等职,这期间他都亲自授课,培养出不少人才,范存养就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1957—1959年间,他公派去苏联列宁格勒建工学院进修并参与教学工作(笔者注:1957年苏联派驻西安建筑工程学院(西建大的前身)为我国培养研究生的暖通专家Г.А.马克西莫夫教授就是该校暖通教研室主任,李娥飞当时即在该校就读),但回国后正好赶上了一系列政治运动,这里旧事就不再重提了。直到1977年后国家迎来了科学的春天之后,他才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紧张繁忙工作之中并作出了一系列贡献。这期间他担当和兼任相当多的职务。1978年,他奉命创办同济大学分校并任校长,1987年,他从上海城建学院院长的职位上退休。他的豁达随性让他健康长寿,让他一直活到了102岁,可谓暖通界之老寿星矣。

吴沈钇(1914年2月—2017年3月25日),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上世纪30年代,上海国际饭店和大光明电影院可谓是无人不知的地标式建筑物,它们的设备工程都是他的杰作。40年代留学美国,1949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回国之后就职于同济大学,历任教授、校图书馆馆长、供热通风教研室主任等职务。不幸的是,他经历一些劫难,消磨掉他许多年本可以作出很多贡献的大好时光,令人惋惜。笔者见到他本人时恰逢我出差上海,到同济图书馆查找早期英语文献,正好碰到了也去找资料的重庆建工学院董强老师(董强就是Г.А.马克西莫夫亲自带出来的研究生之一),他指着坐在远处的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警告我说,那就是吴沈钇,你千万别跟他打招呼,免得惹出麻烦回单位不好交代云云,现在回想起来,真是一言难尽。直到改革开放之后,他才重新出来工作,带研究生、率团出国考察、从事研究工作,兼任很多职务,拥有不少头衔,辛勤耕耘,矢志不渝,直到退休。吴沈钇性格开朗直率、豁达从容、处事坦荡,这或许就是他的长寿秘诀,这让他一直活到了103岁,成为暖通界的第一寿星,至今尚无人超越。

第1届编委会成员中还应该提一下杨伟成(1927年8月生),早年留美,获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回国后从业几十年来贡献多多,成了国内知名的暖通空调专家,退休前为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这些都是不少有一定年纪的同行知道的,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的夫人钱瑗是钱钟书和杨绛的独生女。杨伟成现年94岁,已经越过米寿,是我们编委会健在成员中最年长者,祝他直奔茶寿、超过茶寿!

编委会健在成员中年过90者还有李志浩和郭骏。李志浩(1930年7月24生),1952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江苏省第六、七届政协常委,退休前曾任南京建工学院(现南京工业大学)建工系主任、城建和建筑设计院副总工程师。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2000年海口召开的第7届《暖通空调》编委会期间,他亲自讲到的一件事: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在音乐会上指挥过交响乐团,他在音乐方面的造诣由此可见一斑。

郭骏(1930年11月8日生),1952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第七、八届黑龙江省政协常委,暖通界第一位博士生导师。他带出来的弟子分布各地,在美国的硕士、博士有一些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这里不再详述。现在来说两件趣事:第一,他和夫人郑老师(印尼归国华侨)虽不是同年生,却是同月同日生,所以俩人的生日一样,这样的夫妇在暖通界不知道还有没有第二对;第二,接触过郭先生的人都知道,他不仅学术精湛、思维敏捷,而且口齿伶俐、风趣幽默,但你不一定知道的是,他曾经在公开会议场合表演过精彩节目:2008年,为纪念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60周年,黑龙江省政协举办过一次老委员“五一”联欢会,那年作为已经78岁的政协老常委的他,竟然登台献艺,操着字正腔圆的上海话,为大家表演了一段绕口令:“上海话”,博得满堂彩,令全场观众捧腹不止。

此外,第1届编委中的李娥飞、黄福其、冯贵枢,他们都是上世纪50年代留学苏联并学成回国的专家学者。

《暖通空调》编委会从1986年的第1届到2018年的第14届,已经走过了32个年头,随着一些专家学者的陆续加入,编委会成员也已经由22位增加到105位,其中有工程院院士江亿,有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王唯国、李娥飞、罗继杰、徐伟,有本国培养的第一位博士,也有在国外学成归国的第一位博士,有多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者……,可谓能人不计其数(插一句:你知道吗?王唯国之子王毅勃也是设计大师(2017年,第八批),而且二人在同一设计院工作,可谓“同门两大师,父子共荣耀”, 很不寻常吧?)。

从第1届到第14届的编委们,他(她)们不但在暖通空调领域中贡献卓著,而且也各有各的故事。下面笔者仅就某些委员在编委会会下联欢活动中留有印象的一些场景说上几句:有人的美声唱法不逊于专业演员,可以达到开个人演唱会的水平;有人在岭南工作但能喊上几嗓子地道的秦腔;有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讲得头头是道,但比较擅长野史;有人讲起话来发起言来犹如说单口相声,抖的包袱比比皆是;有人瘦身有术,练拳打八段锦中规中矩、有模有样;有人数年数次参加北京马拉松活动均能跑完全程并取得名次;有人常年地耐心地给我们普及音乐常识,为我们转发古今中外经典名曲;有人为了研究和掌握北京的全年8 760小时气象参数的规律,每天追踪和记录国家气象局的天气实报数据,坚持数年如一日,这种精神和毅力让人十分钦佩;有人不但亲眼见过南极的企鹅和北极的白熊,而且和儿子驾着飞机在夏威夷喷发的火山上空巡航,具有这种经历的人不但暖通界没有,就是专业的极地工作者也很少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里也只能点到为止了。

(五)

《暖通空调》杂志即将迎来半百之年,从1971年创刊到现在的50年间,在编辑部工作人员及编委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之下,杂志由季刊、双月刊一直发展到月刊,由当年在全国上千种期刊中名不见经传的“小伙伴”发展到业内最具权威的顶级刊物,实属不易。

有努力、有付出,就有回报,50个春秋一路走来,《暖通空调》真可谓一步一个脚印:1988年就成为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1992年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1995年起被世界上多个著名大型数据库收录和检索;1999年《暖通空调》中发表的文章被多个中国数据库、期刊网等全文收录……

50岁进入壮年,正是多出成绩的大好年华,祝愿《暖通空调》一如既往、一路攀升!祝愿《暖通空调》芝麻开花节节高!

编辑: 郭晓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