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三部曲是好书吗(豆豆三部曲见天地)

前几天因为又在重复看《天道》电视剧和原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在看的过程中,脑子中突然提出了一个问题:丁元英为什么没有提前把这个计划告诉给叶晓明他们?如果告诉他们,会不会改变最后的结局

有很多非常精彩的作者写的心得,各种角度去表达自己对这本书的思考。但正如芮小丹说的,“只要不是我觉到、悟到的,你给不了我,给了我也拿不住,叶晓明他们就是例子。只有我自己觉到、悟到的,我才有可能做到,我能做到的才是我的。”如同丁元英说的“这东西有点像禅,知之为不知,不知更非知。”

古今中外,关于“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这三大问题都是人类社会的终极哲学思考,古今中外多少人都是思考了一辈子都没有想明白。

我记得自己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是在高中阶段,经常写日记,在日记中会把这些困惑写下来,直到今天20多年过去了,依然还是没有想明白。只是碰巧又看到这本书,又一次激起了内心深处深藏的那三大命题思考。

在原著中,丁元英说到:

人从根本上只面对两个问题:一是生存,得活下来;二是得回答生命价值的问题,让心有个安心的住所。

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芸芸众生,都还是停留在解决生存问题之上,只有极少数人天生就不需要考虑生存问题或者天生就具有普度众人的使命。

当所有问题都混杂在一起,我们的精神世界如同进入了一个混乱的迷宫,你左走走、右走走,但是始终找不到属于自己的那条光明大道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里说, “人这一生,要见众生,见天地,见自己”。

见了众生,明白了众生相,所以宽容;见了天地,体会了伟大与渺小,所以谦卑;见了自己,感受了本我和真我,所以豁达。

这本书之所以引起如此多人的喜欢和不断反复阅读,是因为我们在这本书中见到众生,见到了天地,每一个人都会见到自己的影子,最难得的是见到本我和真我,这是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豆豆有三部曲《背叛》、《遥远的救世主》、《天幕红尘》,这是按照出版的顺序,很多读者去评判三个男主角分别代表男一个男人在社会意义上从男孩到男人的成熟、发展过程,是作者背后人物在历史的变迁中,思想不断升华的过程。

三部小说的主人公境界在逐步提升,妄猜这也是作者理解的逐步深刻。应了那句“观山是山,观山非山,观山还是山”。

豆豆三部曲是好书吗(豆豆三部曲见天地)(1)

《遥远的救世主》里面丁元英自己也在寻经问道,王庙村扶贫也算是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见证,这个过程来见证众生相、见证人性、见证社会的文化属性。最后关于丁元英的最后归宿,有个网友通过分析,判断去五台山出世,算是得道了。

在《天幕红尘》中,一开篇,主人公叶子农就已经由道的不可知到“见路不走”的行动法则开始入世。

叶子农自己解释到:“见路不走是‘见路非路,即见因果’的意思,跟‘见相非相,即见如来’是一个道理。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执行和具体,更具提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见路不走是实事求是的通俗版,是提醒你不要唯经验、教条,要走因果、走条件的可能。

见路不走是让你解放思想,不要怕跟别人不一样,因为很多人一看到跟别人不一样就觉得不正常了,心里不踏实。也不要怕跟别人一样,因为也有很多人是生怕跟别人一样显不出自己高了。

见路不走是解决实事求是的可操作性问题,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念、思想,是一切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基础。

三部曲(第一部的《背叛》在这么不再赘述,喜欢的可以自行去看)通过描述人生三个阶段的不同人生命题,从成长、成熟到发展,从入世凡尘、出世求道到回归本心,整个就是作者豆豆或者他背后的人所经历的整个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整个轮回过程。

或许我们很多人还处在《背叛》里面宋一坤的解决生存温饱问题的阶段,也许有人处在丁元英精神归宿的求道阶段,还有人或许已经是觉悟到“看山还是山”的人生平和状态。

豆豆三部曲是好书吗(豆豆三部曲见天地)(2)

说到这里我想起马未都讲到的一个故事:马未都在人生60岁的时候,没有摆酒请客收礼,只是一个人去看望当年给自己接生的主治大夫,一位享受国家军级待遇的百岁主治大夫。老人给人的最大感觉就是看淡一切,内心一片宁静。

这就是人生,每一个人都有不一样的人生,你人生所看到的人、所读过的书、所经历的事情,都是我们修行的过程,如是观照即可,无需太多贪嗔痴的妄念。

三部曲从境界层次来看,丁元英高于宋一坤,叶子农高于丁元英。类似于从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到看山还是山的递进。初看了宋一坤,觉得这个人相当厉害,逻辑思维缜密,做事果断狠绝,佩服不已。挖掘一下,身边有这类人,并且比宋一坤运气好,抓住了机会,也在商界里获得了成功。似乎是可以够一够自己可以学习和努力达到的。再看丁元英,觉得这类人高不可攀,是自己永远无法达到的境界,也很难学到他的行事风格。在王村脱贫事件策划中,他的思维缜密,算到了每一步每个参与者的反应以及应对,包括结局。叶子农则更接近道,只以因果判断,根据事务的本来规律,倘若因是对的,条件也是充分的,则果就虚不了。

宋一坤、丁元英、叶子农,都属于天赋极高的人,最后形成的三种不同层次的境界,和出身与经历有很大关系。从对物质的需求来看,三个人的物质需求是逐渐减少的,丁元英还有对音质的极致要求,叶子农则除了吃对其他都没要求。三个人都崇尚自由,都有中国人的爱国情结。宋一坤更关注的是小我,谋划的事业踩了法律的红线。局内人站在局外谋划。丁元英在看待中国的前途上,是悲观的,对社会主义体制能否走下去感到绝望。一直有消极避世的疏离感,想中国好,但是又因为对文化和主义的理解对中国的发展没有信心。一直在局外人的旁观者。叶子农则没有主义、没有立场,基于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认为中国只要一直实事求是,就能强大起来。在遇到罗家明事件后,不消极不回避,从局外人走进局内。

豆豆三部曲是好书吗(豆豆三部曲见天地)(3)

三个故事结尾都是悲剧,似乎都是注定的。对生死,叶子农应该是看的最淡然的一个,在精神上,似乎也没有任何一位异性可以与之相匹配。其思想具有极大的预判性,对现在的国际形式都有神一样的准确判断。如果说宋一坤是小我,普通优秀的人可以达到的思维和有好运气最后能成功,丁元英则给我们揭示了“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补有余”,不要妄想别人的帮助和救世主的降临。叶子农的“见路不走“,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不唯经验教条主义,参悟了则对众生皆有很强的借鉴意义。”见路不走“不是刻意去寻找高招,一定要和别人不同,也不是一定要遵循已有的经验,而是从本质出发,是什么就用什么路径。

叶子农的思维就是一种结构性思维方式,因而能因果不虚,无论何时都值得我们学习。90年代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可以看过国人的风骨,更高的视野,脱离于俗世的更高阶的认知。

如果说"三部曲"中,《背叛》是底线,《天道》是目标,那么《天幕红尘》是梯子。我们之所以把《天幕红尘》看成人生三部曲的终点,也源自本书探讨的终极话题,"实事求是"的态度,并且上升到价值观的构建,人生的坚定信仰,生命的无限理想等,这是需要在实践中去努力创造的,才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的。我们读豆豆的作品,更多地感受到在富有哲理的背后,蕴含着严肃深刻的思考,和值得推敲的写作构思,都构成作品中很精彩的一部分。

这三部曲奏响了无数书迷心中对成功的向往与对失败的反思,启迪了大家看淡个人得失,要遵纪守法。在前行的道路上,惯看春风秋月,将满面的辛酸泪,化为对人性的思考,用辩证思维看待生活,才能收获不一样的精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