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的梵高电影(电影梵高的痕迹和历史中的梵高)

为梵高立传无疑需要超群的勇气,真实的历史背景和其在大众之间的知名度似乎注定了这只能是一场戴着枷锁的舞蹈。创作者需要平衡作为有血有肉的个体“梵高”和这一形象与生俱来的符号意味,同时亦不能落入俗套的窠巢(简单的历史复刻,奇观展示……),可谓难上加难。故而1991年莫里斯•皮亚拉导演的《梵高》一片更显可贵。虽然作品在当年的戛纳电影节铩羽而归,其价值很快就获得了认可。法国著名电影杂志《电影手册》将这部作品评选为当年的年度最佳,著名导演、影评人奥利维亚•阿萨亚斯也称赞其为“有史以来最好的法国电影之一”。

最新的梵高电影(电影梵高的痕迹和历史中的梵高)(1)

“去奇观化”可能构成了大多数人对本片的第一印象,诚然,为大众津津乐道的“奇观”桥段被削减到极致:与高更的交往在对白中被一笔带过;刻意隐去开枪自杀的镜头,只保留远景镜头下捂着伤口步履蹒跚的情状;大部分画作沦为陪衬,作画场景也鲜少出现(但是可能有重要意味,详见后文)……还有“割耳”---这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定义了这位艺术家的行为---的缺失,就此必须谈及一个看似拙劣到不可能忽略的穿帮:除却加歇医生对玛格丽特仅有的一处明示梵高割耳的对白之外,影片中他的双耳始终完整无缺,直到死亡。或许可以暂且将这种穿帮理解为皮亚拉对普遍的奇观叙事的反抗(或许还有深意,详见后文)。然而当我们细究作品中的梵高形象,会发现其符号意味几乎悉数保留:天才艺术家、偏执、狂放、一厢情愿、不被时代认可、在内心的孤苦中死亡……并且除却玛格丽特•加歇(与梵高恋情一段属艺术加工),其余两个主要人物似乎也都保留了他们一贯的形象(支持梵高创作,承受其偏激的弟弟提奥;笃爱艺术,给予梵高精神鼓舞的庸医加歇医生)。因而,与其说“去奇观化”,不若说彻底背离传统剧作法,叙事上不见明显的起承转合,刻意绕开大众熟知的强戏剧冲突点,而试图在对日常生活的凝视中捕获画家的灵魂。

最新的梵高电影(电影梵高的痕迹和历史中的梵高)(2)

我承认初次欣赏这部作品时获得了“启示”般的快感,讶异于精湛到极致的调度、构图、光影在捕捉“痕迹”与呈现覆亡韵律方面的完美无瑕,故而第二遍看完之后妄图对此进行简要分析。但是必须要声明的一点是,作品本身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质,意即即使后文一厢情愿的过度解读确是导演有意为之,他在拍摄的过程中做的也是尽可能隐藏这种斧凿的存在,遮掩“操纵”的行为以允许素材呈现自身。诸如后文中提到的“水”的意象,导演选择水的出现首先由于其是景框内真实存在的元素,借此产生抽象的指涉意味,与表现主义毫无关联。不仅如此,连苦痛的表现本身也被刻意减省,以臻不落入谎言的迷局。因而,与其说下述分析来自导演主观意志的操控,毋宁说是那些诗意暗示的自然生成,而作品本身的魅力很大程度上即来自于上述加法与减法的辨证关系。或许可以借此为我的过度解读辩驳---这只是现实主义镜头在我潜意识里的自然延伸,但同时,却也注定说明了本文的局限---妄图限制规训原作的暧昧指涉(会试着尽量减少文中我的主观意志对作品解读的“降维”)。当然,作为肤浅的感想记录,若是本文能提供一点思路,或是仅仅作为供批驳的靶子存在,似乎也就不失为“有意义”。

最新的梵高电影(电影梵高的痕迹和历史中的梵高)(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