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戎不取道旁李微课教学设计(王戎不取道旁李)

板块一 学断句,熟读课文

王戎不取道旁李微课教学设计(王戎不取道旁李)(1)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小古文,念课题——

生:(齐读)王戎不取道旁李。

师:“戎”是一个生字,伸出手指,跟老师写一遍。

(师范写,生书空。)

师:“取”相当于哪个字?

生:拿、摘。

师:树上的果子,是“拿”还是“摘”?

生:(齐答)摘。

师:在古代,三辆马车并排走的叫“路”;两辆马车并排走的叫“道”;一辆马车可以走的叫“途”;不能走马车只能走人的叫“径”。“道旁李”就是——

生:大道旁边的李树上结的李子。

师:没错,在人来人往的大道上,谁都可以摘到那些垂下来的李子,而王戎却没有摘。这个意思就是——

生:(齐读)王戎不取道旁李。

师:王戎是何许人也?我们一起来看——(出示)

王戎,晋朝人,“竹林七贤”之一,自幼聪慧。

(生齐读)

师:三国之后的朝代叫晋朝。当时有七个非常有名的人物,既有德行,又有才华,常常在三阳县的竹林里饮酒作诗,谈论天下,被称为“竹林七贤”。王戎就是其中之一。这篇课文写的是王戎小时候的故事,他非常聪慧。我们一起来看这个故事,原文是这样的,(出示无标点古文)有什么特点?

生:没有停顿。

师:是的,没有停顿,读起来就很难。所以古人读书都要练一门功夫,叫作——(出示:断句。)

师:要把这么长的一篇古文分成一个个的句子,怎么来断句呢?大家都知道,一个完整的句子,一般都是这样写的:谁做什么,或者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注意这里的名词“谁”,是句子的“头”,抓住这个“头”,就能断开一个句子,这叫“名词断句法”。这篇古文中有哪些名词呢?(依次出示:人名、地名、物名。)

师:这篇古文的主人公是——

生:(齐答)王戎。

师:我们就在“王戎”下面画一条线,清楚了吗?拿起笔,听老师读古文,画出文中的人名,请一位同学画在黑板上的古文中。

师:同学们画了哪些人名?第一个——

生:(齐答)王戎。

师:第二个——

生:(齐答)诸小儿。

师:什么意思?

生:很多小孩子。

师:对了,“诸”就是许多。诸位同学,就是许多同学。第三个——

生:(齐答)诸儿。

师:发现没有?第一次出现是三个字“诸小儿”,再次出现就省略了,变成——

生:(齐答)诸儿。

师:后来,又出现了一个人名——

生:(齐答)戎。

师:古文中第一次出现的人名,有姓有名,再次出现往往把姓省略了。接下来找地名,老师读,你们画。

师:这个故事发生在——

生:道旁。

师:很多古文中的地名比较复杂,一定要画清楚。还有最重要的——

生:(齐答)物名。

(师读课文,生画物名。)

师:这个故事中出现了——

生:李树。

师:李树上结——

生:李子。

师:“多子折枝”的“子”就是“李子”。还有——

生:“此必苦李”的“苦李”。

师:不是一般的李子,而是苦的,称为——

生:(齐答)苦李。

师:找到古文中的人名、地名、物名,就能用“名词断句法”,把没有停顿的古文读正确、读通顺。这一门功夫叫——

生:(齐答)断句。

师:现在我们来读课文,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跟着读一句。

(生跟师读,重点读顺长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师:会读还不够,我们要熟读。自己练习读3分钟,先慢再快,时间不到,读书不停。

(生练读3分钟)

师:谁读得又快又好?(指名)你读了几遍?

生:5遍。(朗读课文)

师:真好,正确流利,口齿清楚,掌声鼓励!谁来读?

(生快速朗读课文)

师:他不但读得快,而且能背诵了。你读了几遍?

生:15遍。(掌声)

王戎不取道旁李微课教学设计(王戎不取道旁李)(2)

王戎不取道旁李微课教学设计(王戎不取道旁李)(3)

王戎不取道旁李微课教学设计(王戎不取道旁李)(4)

板块二 释字义,讲述故事

师:读得熟了自然就会背了,这就叫“熟读成诵”。学古文,不但要读得熟,而且要读得懂。读得懂读不懂,有一个秘诀——能区分古今字义的不同。考考你,用1分钟看一看课文中的注释,哪些字的意思古今不一样?(出示注释)

师:哪几个字古今字义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看:尝,现在理解为“品尝”,古文中解释为——

生:(齐答)曾经。

师:竞走。哪一个字的意思古今不一样?

生:(齐答)走。

师:现在理解为“走路”,古代的“走”就是现在的——

生:(齐答)跑。

师:“竞走”就是——

生:(齐答)争着跑,争先恐后地跑过去。

师:“信然”,课文中注释为——

生:(齐答)的确如此。

师:大家看这个“信”字,单人旁一个言,怎样的话你就相信了?

生:真的。

师:对呀,所以“信”本来的意思就是“真的”;“然”本来的意思就是“这样”。“信然”就是——

生:(齐答)真的这样。

师:也可以说是——

生:(齐答)的确如此。

师:看树在道边而多子,这个“而”相当于哪个字的意思?

生:却。

师:没错,表示转折,可以解释为“却”或者“但是”。这些字的古今字义不同,要区分清楚。古文中有一个字,它变化多端,在不同的地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就像孙悟空,会七十二变,哪个字?

生:之。

师:对了,读到这个“之”字,你可要小心哦,一定要仔细地想一想:这个句子中的“之”指什么?考考你——(出示:诸儿竞走取之)

生:代词,代指李子。

师:你连代词都知道啊,了不起!我们再来看——(出示:人问之)

师:是不是指“李子”了?

生:是指“王戎”。

师:再来看——(出示:取之信然)

生:这里指“李子”。

师:不错,这里的“之”难不住你们。那么,这篇古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同桌合作,一个人念句子,一个人说故事。我来找一位同学示范一下。(指名读)你先读句子,我再说故事。

生: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师: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子一起去玩耍。现在我们换一下,我来读句子,你来说故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生: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子一起在路上游玩。

师:很好!老师再考你一句: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生:他们看见道路旁边的一棵李树上的李子多得都快把树枝压断了。

师:说对了,这句话太长了,可以分成两个句子来说,不然会憋坏了。(众笑)

生:他们看见道路边的一棵李树上长满了李子,都快把树枝压断了。

师:再考你一下:诸儿竞走取之。

生:这些小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

师:唯戎不动。

生: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师:真是难不倒你啊!(众掌声)同桌一起练,一个人读课文,一个人讲故事,然后再交换。

(生自由练习)

师:(指名一对同桌)请你们先来展示一下。其他同学认真听,一是听读得对不对,二是听讲得好不好。

(两位同学一读一讲)

师:太好了,配合默契!让人听了还想再听。连起来讲一讲这个故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

生:有!

师:要讲得让我们入迷哦!

生: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许多小孩子一块儿到外面的大路上玩耍。他们看见道路旁边的李树上果实累累,压弯了树枝,一伸手就可以摘到那些李子。这些小孩子都争先恐后地跑过去摘李子吃,你推我挤,吵吵嚷嚷,只有王戎站在那里看,一动也不动。有人看见了,觉得很奇怪,就问王戎:“王戎,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啊?”王戎指着那棵李树,回答说:“这棵李树长在大路旁边,却还留着这么多的李子,那李子一定是苦的。”那些人摘了一尝,真的都是苦李子。

师:讲得真好,大家都听得入迷了!(众掌声)

王戎不取道旁李微课教学设计(王戎不取道旁李)(5)

板块三 议苦李,学习思辨

师:听完故事,老师有一个问题——(出示)

王戎没有尝过李子,怎么知道一定是苦李呢?

生:因为李树长在大路旁,这么多人都看见有李子,怎么都不去摘呢?不苦的话,应该早就被人摘完了。

师:有道理,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如果是甜李子的话,肯定早就被孩子们打包回家了。(众笑)

师:从反面来说,有道理。

生:因为在道路边车来车往,李子受到了惊吓,所以苦了。

师:你的想象力太丰富了。(众笑)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来演一演,就清楚了。(指名)你来演路人,老师来演李树。(师站着不动,伸出双手,手指间夹着粉笔头。)我是一棵李树哦,上面有很多果子。(众笑)现在长的是苦李,你从那边走过来。你会怎么做?你会对大家怎么说?

生:(演摘李子吃,赶紧吐掉。)这李子是苦的,大家可别再吃啊!(众笑)

师:现在长的是甜李,你又会怎么做?怎么说?

生:(演摘李子吃)啊!这李子真甜,大家都来尝一尝吧!(说完再摘,把李子都摘完了。)

师:同学们都看明白了吗?(生齐答:看明白了。)谁能说清楚呢?

生:如果李子是甜的,每个人都要去摘来吃,树上肯定剩不下几个李子了;如果李子是苦的,没有人去摘来吃,树上才剩下那么多李子。

师:你用两个如果,把原因说得很清楚!事情本来是这样的——(出示)

树在道旁结苦李→( )→多子折枝。

生:树在道旁结苦李,没人去摘,多子折枝。

师:用上“因为……所以……”来说一说。

生:因为树在道旁结苦李,没人去摘,所以多子折枝。

师:这是事情本来的样子。王戎呢?他看

到——(生齐答)多子折枝,就想到——(生齐答)没人去摘,最后做出判断——(生齐答)此必苦李。(出示:看见→思考→判断)

师:王戎是根据看到的现象,经过分析思考,推断出来这个李子是苦的。考考你——(出示)

树在道旁而少子→( )→此必( )。

生:王戎看见树在道旁而少子,人们肯定尝过,都摘完了,此必甜李。

师:说得更简洁一些。

生:王戎看见树在道旁而少子,都被人们摘了,此必甜李。

师:现在,你们跟王戎一样——

生:(齐答)聪慧。

师:那怎样才能像王戎一样聪慧呢?

生:要多读一些课外书,多知道一些知识。

师:是的,要多读书。

生:要学会判断。

师:要学会推理。借你一个句式:(出示)

我们要像王戎一样_________。

生:我们要像王戎一样善于思考,冷静推断。

师:你是一个聪慧的孩子!

生:我们要像王戎一样仔细观察。

师:然后——

生:思考和判断。

师:说完整。

生:我们要像王戎一样仔细观察,然后分析思考,最后推理判断。

师:仔细观察,分析思考,推理判断,不盲从,不跟风,那样你就变得和王戎一样聪慧了。王戎当时只有几岁?

生:(齐答)七岁。

师:这个故事选自这本书——展示《世说新语》,书中记载了许多小朋友的故事。比如《杨氏之子》《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陈太丘的儿子也只有七岁,他却能把一个成年人说得无地自容,到底怎么回事呢?请你回家去读——

生:(齐)世说新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