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所有动物都要睡觉吗(所有动物都需要睡眠吗)

睡眠不仅是人类不可缺少的一种生理现象,而且在动物界中也是广泛存在的一种行为现象。不过,因生存条件的优劣和新陈代谢的不同,各种动物的睡眠方式、地点、时间甚至睡姿都是大不相同的。

世界上所有动物都要睡觉吗(所有动物都需要睡眠吗)(1)

一般来说,判断动物是否睡眠有外在和内在的两个标准,外在标准就是动物长时间处于不动状态,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或完全没有反应,而内在标准是能测到睡眠时的脑电波。虽然有些动物的睡眠时间很短,但大多数动物的睡眠都要持续很多小时,而且通常不会离开它们的睡眠地点。

低等动物也需要睡眠吗?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脊椎动物都需要睡眠。其实,无脊椎动物也存在睡眠现象,而且与脊椎动物的睡眠非常相似,这说明动物睡眠现象的发生已经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进化过程了。

当然,对于复杂程度过低的生命形式,谈论睡眠问题似乎没有意义,但像蛞蝓等软体动物就已经存在类似睡眠的休息状态。

章鱼睡眠时并不闭眼,只是把瞳孔缩得很小,呼吸缓慢,皮肤变成黄色或棕灰色。有时担任警戒任务的腕手向上举起并转动着,好像雷达天线一样。

在节肢动物中,特别是果蝇、蟑螂、蜂等很多昆虫以及蝎子等在不活动期均具有明显的睡眠特征。例如,当马蜂活动时,它们的胸部因肌肉运动而发热,而当它们安静时,胸部则会变冷。

许多种类的马蜂在晚上的大部分时间里都很安静,总是低低地悬起身体,垂下触角。在这段时间内,马蜂的呼吸频率和新陈代谢都有所降低,而且这种静止状态是可逆的,也就是说,外界的刺激能够唤醒马蜂,这说明它们并不是处于休眠或昏迷状态。

果蝇以面朝下的姿势匍匐睡眠。每天晚上果蝇会这样静静地呆上7个小时,除了有时抽动一下腿和触角。

当黑夜慢慢过去时,果蝇的动作就越来越多,最后醒来。蝶类和蛾类会选择特定的睡眠地点,那里往往是最好的隐蔽场所。有些种类还采取特定的睡眠姿势,如地中海粉螟的触角在正常情况下是向前伸的,睡眠时则倒向后方紧贴在翅上,两个触角互相交叉,末端隐藏在翅下。它们在睡眠时对外界刺激极不敏感,甚至用一个微型刷把它的一只翅挑起和放回时,也毫无反应。

鱼类睁着眼能睡觉吗?

脊椎动物的睡眠现象更为明显。鱼类睡眠时静静地呆在石上、石下、砂上或钻入砂堆中,有时隐藏在水生植物丛中。有些鱼在睡眠时会改变颜色,这可能与防御有关。但是,由于鱼类没有真正的眼睑,眼睛完全裸露而不能闭合,有人因此认为鱼总是睁着眼睛不睡觉,其实不然,它们只是都睁着眼睛睡觉而已。

睡眠时,黑鱼喜欢将其身体埋于砂砾中,弯腰侧卧;河豚鱼也是将身体弯曲起来睡觉的,它用水草或石子作靠背。

比目鱼类中的鲽鱼、鲆鱼,白天躺在海底,夜里睡眠时反而漂浮起来。有些年幼的鳎鱼,一到傍晚就游到水面,然后将身体弯曲成茶盘状,静止不动,进入睡眠状态。鲻鱼一到晚上就分散开来,每条鱼进入海底自己的睡眠地盘。这时,它们的头朝着不同方向,停止游动,开始入睡,倘若这时它们受到外来骚扰,就会立即纷纷上浮,很快形成头部都朝着同一方向、平行排列游动的鱼群。

最有趣的是生活在大西洋沿岸珊瑚礁里的鹦鹉鱼,睡眠前后要穿上、脱下“睡衣”。它们在入睡前由皮肤分泌大量黏液,织成一件“睡衣”,把身体包裹起来。“睡衣”的前、后端各开一个口,使海水在。“睡衣”里流通,以保证它们在睡眠时能够继续呼吸。黎明时,它们立即脱下“睡衣”,重新开始正常活动。

那些在深海或大洋中做长距离洄游的鱼类,只能浮在水中睡眠,因此被称为鱼类的“睡眠游泳”。这时,它们会适当停止各部器官的活动,或者仅略有一些动作。

睡眠时的脑电波

在两栖动物中,蟾蜍在睡眠时眼睛是闭着的,头位下降;雨蛙在睡眠中受到刺激时懒得跳起。美西螈则喜欢成群悬浮在水中睡觉,下面有水生植物托举着它们,此时它们对刺激的反应非常迟钝,而且鳃的活动频率大大下降。

有趣的是,两栖动物、哺乳动物和鸟类在睡眠时都有特定的脑电活动形式,而爬行动物却没有,因为爬行动物的脑同其他脊椎动物的脑在形态学上有着明显差异。因此,在它们之间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睡眠标志。事实上,爬行动物睡眠时和活动时的脑活动是相似的,而且在很多方面也与哺乳动物非睡眠时的脑活动相似。因此,要想知道爬行动物是不是在睡眠,主要是观察它们的行为。例如,避役每天在太阳落山时都回到一个树枝上,整个夜晚都显示出一种特定的姿态,眼球回收,这是它睡眠的一个明显行为标志。

海豚等海洋哺乳动物的睡眠更奇特,它们大脑的两半球从来不同时进入睡眠状态,而是左右两半球轮流休息。它们通常将一只眼睛闭上,另一只眼睛睁开,侧着身子兜圈子,偶尔浮出水面呼吸。然后它们就转身,闭上另一只眼睛,用另一半大脑睡觉。每隔十几分钟,它们的这种活动状态就会变换一次,很有节奏。

金鸡独立也是睡姿之一

一些鸟类的睡姿颇为有趣。鸵鸟喜欢将身体趴卧下来,长长的脖子伸直放在地上;企鹅常常站立在冰雪上睡觉;信天翁是在飞翔的时候“睡觉”;丹顶鹤在睡觉的时候总是“金鸡独立。四个脚趾都朝前的金丝燕睡觉时用脚爪抠着崖壁,像壁虎似地趴着入睡;猫头鹰睡觉时常常一只眼睁,一只眼闭……

据说,作为一种下意识的肢体动作,人睡觉的姿势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不同的个性。例如像胎儿一样蜷着身体睡,表明睡眠者很害羞,性格敏感;像军人一样双臂置于身体两侧平躺着睡觉的人,一般都性格拘谨,比较安静;侧身睡眠的人一般喜欢交际,性格随和;整个身子趴在床上,双手放在头两侧,像自由落体动作一样的睡姿是最为“与众不同”的,通常性格比较冲动,爱热闹……

人的睡眠姿势可谓五花八门,而其他哺乳动物的睡姿更是千姿百态、各有千秋,总的看来却颇为随意,同它们的身体结构以及所处的环境特点相适应,但是同一种动物的睡眠姿势通常是不变的。食肉动物都在不同程度上蜷曲着身体睡觉,蜷曲的程度常常与环境温度有关。马、象、牛和鹿等食草动物,由于有特殊的骨骼适应性,它们可以站着睡觉。树懒和某些蝙蝠是头朝下挂着睡觉。穿山甲睡眠时将头部和四肢蜷曲在胸腹前,粗大的尾巴覆盖在最外面,用以保护没有粗厚鳞甲的胸腹部不受损害。刺猬睡觉把身子蜷成球状,箭毛直竖,只露出一点点鼻尖呼吸空气,所以睡起来无忧无虑,还不时地会打鼾呢!

动物会在何时入睡?

大多数动物都在一天的某一特定时刻睡眠:要么在晚上睡觉,要么在白天睡觉,还有一些动物白天晚上都睡觉,只是在黎明和黄昏时活动,这使它们能够适应一定的温度范围和光照水

平,并为不活跃的那段时间保存能量。此外,也有一些动物在醒来和睡着这两种状态之间只有很小的行为差异。

一般说来,动物的睡眠时间总是选择在环境最不利和食物最短缺的时候,对陆生动物来说,昼夜交替是影响动物睡眠节律的主要因素。很多爬行动物在夜晚时体温下降,不能有效地进行活动。例如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滑喉蜥,那里白天太阳晒得很热,夜晚却非常寒冷并有冰冻,因此,滑喉蜥夜晚必须躲到地下深洞里去,白天从洞里出来靠太阳把身体晒暖后才能进行各种活动。大多数鸟类在黑暗中是看不见东西的,因此也不能进行正常活动。捕食动物的活动时间则取决于什么时候最容易获得猎物。但是在海洋以及沿岸地带,影响动物睡眠节律的最重要因素很可能是潮汐现象。

利用哺乳动物、鸟类、甲壳动物和昆虫所做的实验均表明:环境变化并不是决定动物睡眠节律的唯一因素,动物的某种内在机制也对睡眠节律有影响,这种内在机制通常被称为生物钟。

动物每天要睡多久?

在人的一生中,睡眠占了近1/3的时间,它的质量好坏与人体健康与否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各种哺乳动物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是很不同的。这种巨大差异很难用这些动物之间的生理差异来解释,而是与各种动物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它们的存活对积极活动期(非睡眠时间)的依赖性有很大的关系。

科学家记录了许多哺乳动物的睡眠时间:大象、长颈鹿为4小时;霍加狱、马、宽吻海豚、巨头鲸为5小时;貘、山羊为6小时;豚鼠、牛、海豚为7小时;鼹鼠与人一样,也为8小时;田鼠、狗为9小时;恒河猴、长尾猴、狒狒、野兔、瞎鼠、刺猬和黑猩猩均为10小时;海狸、狐、美洲豹为11小时;绒鼠、食蚁兽、大猩猩为12小时;猫、猪、袋鼠、浣熊、家鼠均为13小时;仓鼠、松鼠、河狸为14小时;金花鼠、跳鼠均为15小时;狐猴、树鼩为16小时,蝙蝠、犰狳和负鼠为19小时;二趾树懒可谓睡眠的冠军,每天的睡眠可长达20小时。水生哺乳动物,如海豚、鲸等的睡眠时间却非常少,可能是由于它们在海洋中无处藏身的缘故吧。当然,这里所列举的也只是各种动物大致的“作息时间”。它们也跟人类一样,有的个体贪睡,有的却比较活跃,不爱多睡。

在社会生活的蚂蚁中,

工蚁会在任何时间进入梦乡,每天的小睡时间并不固定,但是它们每天小睡的次数多得令人吃惊,平均一只工蚁每天要小睡250次,每次仅持续一分钟多一点,每天的平均总睡眠时间是4小时48分。这种睡眠模式意味着随时都有大约80%的蚂蚁处于清醒状态。与工蚁相比,蚁王的睡眠时间则比较固定。这样,工蚁缺少睡眠似乎有助于确保蚁王更加平静地生活,避免它们遭受遗弃和挨饿之苦,并保护它们不受掠食者攻击。

食肉动物为何贪睡?

食性和环境也是决定动物睡眠需求量的重要因素。在哺乳动物中,睡觉时间最多的是食内动物,而生活在草原的食草动物睡眠时间最短,而且动物体型越大,睡觉越少。大型食草动物每天必须花费大量时间进食,睡眠时间必然减少。长颈鹿每天要吃60千克植物,才能摄取足够的能量和营养,否则一定会“饿得睡不着”。由于随时处于被捕杀的地位,它们还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因此进化出较短的睡眠时间。

而以营养丰富的腐肉、昆虫、果实和谷物为食的负鼠,每天只需花很少的时间取食就能满足能量需要,同时,它们选择的睡眠地点又十分安全,因此一天可以唾19个小时。食肉动物相对来说更可以高枕无忧。例如,狮子猎捕到一只羚羊就能摄取足够一天消耗的能量,没必要再找食物,剩下的时间就可以用来睡觉,消化食物并补充体力,所以睡眠时间很长,常在18个小时以上,而且不是“哈欠”连天就是“伸懒腰”,是极其明显的爱睡懒觉的动物。

有趣的是,科学家发现,在人类身上也存在“吃内多,睡得久”的现象。吃肉多的人,能够一次摄取更多的能量,也需要更多的时间来消化,于是就会睡更长时间。

总之,动物睡眠时间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它对非睡眠时间(积极活动期)的需要,这一原理完全适用于幼小动物。对所有动物来说,幼小动物的睡眠时间都毫无例外地比成年动物多,而且,幼小动物睡眠时间的长短与它们出生时的成熟程度有关。猫、鼠等在出生时发育程度最差,所以它们的幼仔的睡眠时间也最长。相对说来,新生豚鼠的睡眠时间要少得多,因为它们在出生时神经系统已发育得非常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