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岛的桥(渔沟的桥)

渔沟的桥

□陈新

古人起地名都是有其含义的,没有一个字是没有来历而凭空造出的。如淮阴,位于淮河南岸(河之南为阴),故为淮阴县。大清河横穿之县,故为清河县。从渔沟字面上看,一看就是水乡,带有水之部。顾名思义鱼多、沟多、水多。读者一定有疑,“鱼”和“渔” 同音义不同,何哉?《咸丰清河县志》古地图载,本为“鱼沟镇”。

现在走在宽阔的渔沟街上连一座桥都没有,怎么也联想不到渔沟是水多、鱼多、沟多之地,的确有点名不符实。然而渔沟在民国之前,却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有诗为证。清朝中后期苏北的著名学者,鲁一同(举人)到渔沟镇吴秀才家游玩,有首诗留存于世,其中有两句“芦荻风千顷,凫鸥水半城。”区区十个字,就把渔沟镇之水乡描写得淋漓尽致,给人留下了多少美丽的遐想。

水多必有桥,渔沟到底有多少桥?

你要问渔沟街的老人,一般他不正面回答你,他们会说“照年(过去)渔沟街有三桥两庙之说”。这比喻就是桥多庙多。我们翻开《咸丰清河县志》就能找到依据,咸丰时期清河(淮阴)三孔桥能正常通行的全县共三座,渔沟就有两座,“一在渔沟泰山宫,一在火星庙”。这两座桥都在渔沟镇圩墙内,是京通大道上的有史记载的两座砖桥。这两座桥,上世纪五十年代随着道路的改变而毁坏。而正史上没有记载的那就太多了,如从大北门进来,映入眼帘的就是趴在圩河上的大北门桥,它是一座单孔砖桥,据老人回忆,有点像赵洲桥,中间大孔近两丈许,两边小孔高可行人。发大水时,水就从小孔流出,这是为减轻洪水对桥体的冲击而设计的。渔沟东南西北四个正圩门都是这种桥,但数大北门桥较为壮观,桥上的石雕和砖雕装饰也最为美丽。可能是代表渔沟镇的门面吧。此桥上世纪六十年代被拆毁。当地老人提到拆毁这座桥,惋惜之声不绝于耳。拆毁旧桥,随后又在原址上建了一座简便的水泥桥,现在还在使用。小北门桥是座吊桥。

桃花岛的桥(渔沟的桥)(1)

在圩墙内的街上各大汪塘联系的都是由单孔砖桥连接。如从东门进西门出,三里多路程,就要过四座桥,两座圩门上的圩河桥。两座单孔桥,东头在史家瓦房附近(上世纪五十年代填了),西在渔沟中学东南角。这座桥就是蒋阶(贡生)道光九年在临川书院教书时记在《苏余日记》中的桥,内容大意是,方上人(此和尚到过印度)延寿庵主持,在桥上观天看水,预测天气之地。桥就在临川书院和延寿庵之东,(上世纪九十年代)扩路拆毁了,出土了两个避水兽(蚣蝮)。从南门入到原渔沟医院北也有一座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填了),据载关帝庙北原也有一座桥,(五十年代被毁)。大北门南一百多米处,连接东西两大汪塘的也有一座桥(上世纪五十年代填了)。

桃花岛的桥(渔沟的桥)(2)

现在唯一还在使用的就是鸡笼巷通小北门的太平桥,原砖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被毁坏,我脑海里还有点印象,现在也修成水泥桥了。河、沟、汪塘之间的木桥那就更是数不胜数了。

以上的桥都是镇子内的桥,造型虽然也算优美,但名气不大。在苏北能叫得响的就是渔沟镇之西的七孔桥了。

渔沟七孔桥是一座砖石桥,全长四五十米。气势恢宏,远看像一条卧龙趴在包家河上。据《咸丰清河县志》载,“七孔桥在包家河上,乾隆八年(1743)建,今存,在渔沟西北七里”。七孔桥是淮阴通往泗阳、宿迁、徐州,也就是通京大道的重要桥梁,据《吴氏宗谱》载,渔沟乡贤吴珍中任淮阴四县联防主任时,在丙寅年(1926)为了淮泗通汽车扩宽的公路,同时又修缮了七孔桥。上世纪三十年代,《淮阴风土记》的作者张煦侯先生游历了此桥,赞曰:“七孔桥,拱门有七,甃以砖石。观桥之长,可籍知旧时包家河之广……当两县交界,淮占四孔,泗占三孔,……吾侪遍历淮阴之土,行马路数矣,若此道者,堪为第一。”(此桥上世纪九十年代左右,徐淮公路扩宽拆毁)七孔桥历史前后二百五十多年,经历了洪水、地震、战争,重型汽车的碾压,直到拆毁都完好无损。此桥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就不再赘述,必定变成了历史。后来,在原址上又建了一座拱桥。

桃花岛的桥(渔沟的桥)(3)

在渔沟圩子东南角圩河和便民河交界处南,有一座三孔砖桥,名为来福桥。据骡马街沈氏后人说,来福桥是他们家的家匠来福领人建造的,渔沟人为了纪念他,故在桥石上雕刻“来福”二字。此桥记载在《吴氏宗谱》中的地图上。便民河向南三四里处,还有一座砖桥是夏氏家族建造名为夏家桥。渔沟镇北四、五里处包家河上,此段河渔沟人俗称“横沟”,上有一座砖桥是蒋氏家族建造,名为蒋家桥。现在两桥都没有了,以夏桥、蒋桥地名的形式保留了下来。

渔沟还有一座钢筋混凝土现代桥,坐落在镇东的便民河上。那是1942年日本鬼子为了打通徐州到淮阴的公路修建的,从此徐淮公路从镇北圩外通过。据说,此桥的主体还在。

纵观渔沟之古桥已全部被毁,现在渔沟的老人住在楼房里,时常怀念“小桥流水人家”的渔沟镇,那种“凫鸥水半城”之美有别于其他地方,那就是特色小镇之美。这也就是民国期间,乡贤不管在外做多大的事业,最后都要落叶归根的原因之一,美不美家乡的水,家乡的桥。

解放后,淮阴大修水利,上世纪五十年扒了淮沭河,在东西片弘修建了两座桥,此桥为徐淮公路而建,东片弘桥现在还在,当地人俗称“龟腰桥”, 可能是淮安市最老的桥梁之一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徐淮公路改道,淮阴县在渔沟的淮沭河上又建了两座大桥,工程师为我的表哥王其香先生,桥建好后,表哥来我们家请我父亲题写“渔沟大桥”四个隶体字,并写了修建的时间。

桃花岛的桥(渔沟的桥)(4)

72年左右表哥王其香留影

此桥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已承担不了徐淮公路的运输能力,于2000年左右道路扩宽,老桥拆毁,后在原址上又建了新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新桥的北,十年前又在淮沭河塘两条大堤之间,修建的四五里长的大桥。。这座桥是渔沟最好的现代化大桥,从此以后,徐淮公路再也不会因淮沭河塘泄洪而中断运输了

2022年4月24日于松梅斋

桃花岛的桥(渔沟的桥)(5)

陈新,淮阴区渔沟镇人,热爱美术和文史,淮阴师院美术专业毕业,现供职于中国银行淮安市分行。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