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鉴定的真实故事(如何通过古陶瓷款识)

瓷器大约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当时的陶器,不管是从釉层还是从胎胚上都比较粗糙,由于烧制的温度达不到,使得当时的瓷器表现出原始性和过渡性,因此称为“原始瓷”。

从古至今,中国历代精品不断,而且还有很多优秀的仿制品,就比如宋代的五大名窑(汝窑、定窑、官窑、哥窑、钧窑)在当时就很多窑口仿制,虽然有精有粗,但也能风行于世。后有元、明、清仿古之风,可以说从古至今仿制不断,所以要识别一件古瓷器的真伪,首先要对我们国家的历代各地陶瓷的生产有了解,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

那么如何通过古瓷器的款式识别呢?这也只是华源上手老师所讲的其中一个点。

目前市面上的古瓷器以明、清两代居多,宋、元古瓷少之又少,这里以明、清古瓷为主,而明、清官窑大部分都是有落款的,比如明、清的落款就有:“永乐款少、宣德款多、成化款肥、弘治款秀、正德款恭、嘉靖款杂”等一说,所以我们在辨别古瓷的时候,要先注意落款,主要是需要注意落款的笔法,如横,竖,撇,捺、勾、挑、点等的特征。

古陶瓷鉴定的真实故事(如何通过古陶瓷款识)(1)

宣德青花花卉纹鸡心碗

官窑落款的字体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都具有一定的水平,而仿制者对于这些落款势必谨慎临摹,生怕有不同的地方,太过谨慎,就难免局促,笔法生硬,这种破绽也是为瓷器识别提供了线索。

如果我们只是去注意这一点还远远得不够,就拿元代以前的瓷器来说,元代以前是没有正式官窑落款,虽然在一些典籍、文献中有记在“景德年款”的瓷器,但现实中却为见到实物。

明、清虽然有落款,但晚清的时候,临摹的字体已经难以识别,这就需要和真品进行比对,上手真品、赝品进行详细比较,比如字体、位置这些关键的点,才不至于走眼。

例如:永乐年款,目前现有实物都是四字篆书,一般都写、刻或印在园器里部的中心,赝品却有四字、六字,楷、篆款,均写在器里或底足、口边。还有“宣德年款遍器身”,这种普遍多在底足中心或园器里心和口边,或琢器的口、肩、腰、足一带。

古陶瓷鉴定的真实故事(如何通过古陶瓷款识)(2)

永乐红釉“永乐年制”款高足杯

古陶瓷鉴定的真实故事(如何通过古陶瓷款识)(3)

永乐红釉“永乐年制”款高足杯落款

另外还有很多瓷器是有规律可寻的,下面大致地介绍几点:

  1. 款式字体

在明代用得最多的就是楷书款,不过到了永乐、宣德、弘治的时候,有少数的例外。清代的时候,顺治,康熙两个朝代楷书盛行(康熙篆书款尚不及百分之一),但到了雍正的时候,楷书多于篆书款,而到了乾隆的时候,篆书款逐渐的多于楷书款,再到嘉庆以后,篆书款逐渐的成为了主流款,一直到清末的时候,又恢复了楷书款为主流款。

  1. 款式款色

明、清瓷器以青花为主,明代青花我们用放大镜、微观设备进行观察,能看到颜色多是深厚下沉,道光以后很多赝品,色多是散涣、浅浅上浮。而宣德款式在色泽上,同一器物呈黑、蓝、灰多种颜色,看似不美观,但后期很难仿制。

从明代正德到清末,其款式增加了很多,如:红、绿、黑、蓝、紫、金等色,同时也使用了刻、雕、印、堆等方法,虽然仿品在款色、刻、雕、印上也有增加,只需认真区分,再结合用料和技术的不同,也能大体分辨出时代真伪和瓷质优劣。

比如:康熙年代青花款中的“康”字多用半水(水)或楷水(水),很少写成泰水(水)。

  1. 用字与结构

成化官窑款的“成”字最后一点,有的点在横线右上方,有的点与横线相平等,有的点在横线右下方,故有“成字一点头肩腰”的说法,另外宣德的“德”字心上,不写一横,还有万历的“万”字也有羊字头与艸字头的不同,此外明代官窑有的落有某某年制,有的是某某年造,而清代的官窑都是用“制”,目前还未发现有用“造”。

总之,观察款式不仅要注意字体、结构、笔法、颜色等多个方面,还有对当时的笔法、款识有一定的了解,包括早中晚期都有不一样的地方,所以辨别古瓷器还要结合多种方式辨别,另外大家还要多看真品,多上手真品,才能更好地与赝品对比,所以在古瓷器有这样的说法“古瓷不上手,收藏准失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