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人生哲理作品欣赏(把这些哲理名句写成了书法)
他生于一个书香世家,从小熟读孔孟,常在父亲的监督下临颜真卿的《多宝塔感应碑文》。
青年时代,他就读于西南联大,由经济系转入哲学系,受惠于贺麟、冯文潜、冯友兰、吴宓、汤用彤、金岳霖、闻一多等名师。
1952年起,他开始在北京大学讲授西方哲学,2012年获得北大哲学教育终身成就奖。
十年浩劫之后,已年过花甲的他重新踏上哲学的道路,系统研究黑格尔哲学体系。
而后,他的研究走向中西哲学的汇通和交融,强调把中国的天人合一和西方的主客二分融合在一起,提倡“万物一体”的哲学观。
他就是中国哲学界的泰斗张世英先生。如今,他已走过了98年的人生旅途,再一次像少时那样提起毛笔,从令他一生着迷的中西哲学经典中,挑选出150余条名句,以书法写就。这些句子,来自孔子、孟子、王阳明、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康德……
少时功底仍在,只不过,“没有了父亲的严厉管束,我这才体会到了书法中的自由之境……书法和文章都是一个人的灵魂的直接体现。”此外,北大哲学系教授李超杰,为这些哲理名句逐条注释。最终,一本《中西古典哲理名句:张世英书法集》呈现在我们面前,看似为书法集,实则堪当两部哲学简史。
本期微信,以手机壁纸的形式分享了张世英先生的部分哲学书法。新的一年,愿我们都能和张先生一样在求知、求真、求善、求美的路上,不倦不怠。
张世英先生与美学家叶朗先生在《中西古典哲理名句》新书发布会上
“自知无知”并不仅仅是苏格拉底的“谦词”,而是一切哲学家的“必备素质”: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会去求知;知道自己无智慧的人,才会去“爱智慧”,这样的人就是哲学家。
孔子认为,“为仁之方”在于“能近取譬”,意即谓仁的方法在于,能从近己推及他人:从正面说,就是从近己之所想要的事物,推想到别人也会想要这些事物,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一般把这解释为孔子之“忠”的含义;从反面说,就是从近己所不想要的事物,推想到别人也不会想要这些事物,因而就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孔子称此为“恕”。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即“忠恕”,也就是“仁”。
和古代怀疑论不同,笛卡尔绝不是为怀疑而怀疑。在他那里,怀疑只是一种工具,为的是把沙子和浮土挖掉,从而找出磐石和硬土。所以,笛卡尔的怀疑是“方法论的怀疑”,旨在“让我们排除各种各样的成见,给我们准备好一条非常容易遵循的道路 ,让我们的精神逐渐习惯脱离感官,并且最后让我们对后来发现是真的东西决不可能再有什么怀疑”(《第一哲学沉思集》,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0页)。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慧能提倡的“无念”说,不是教人“百物不思,念尽除却”,而是说,要接触现实之外物,但又不执着粘滞于外物。这样,则人虽处尘世之中,却不为杂事杂念所染,而无有滞碍,精神获得自由,境界达到高远。
黑格尔强调,说“人是自由的”,这还只是就形式方面而言的,就是说,是就人作为理性存在者所具有的“自由”的“潜在性”而言的。真正的“自由”是关于“自由”的“自我意识”,即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部“精神”的觉醒史:从潜在的自由到现实的自由。
古人说:“期之以米,望之以茶。”张世英先生已经过了米寿,正在健康地走向茶寿。学哲学能使人长寿,因为哲学能使人有高远的精神境界,正应了张先生书法集里这两句话:“心游天地外,意在有无间。”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