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贾宝玉是文学艺术形象)

,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复杂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复杂性(贾宝玉是文学艺术形象)

贾宝玉人物形象的复杂性

  • 《红楼梦》是小说,是艺术创作。任何文学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的,但一定又是高于生活的,生活给文学艺术提供了素材,文学艺术是对生活的高度概括。贾宝玉与曹雪芹的思想经历有关,但曹雪芹是生活中人,而贾宝玉的形象则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贾宝玉形象本身的内涵是要远远大于现实中的曹雪芹的。
  • 脂评本《红楼梦》第十九回,有一则这样的批语:“按此书中写一宝玉,其宝玉之为人,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此人,实未曾亲睹者。又见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生性,件件令人可笑。不独于世上亲见这样的人不曾,即阅今古所有之小说传奇中,亦未见这样的文字。于颦儿处更甚。其囫囵不解之中实可解,可解之中又说不出理路,合目思之,却如见一宝玉,真闻此言者,移之第二人万万不可,亦不成文字。”叶朗在《中国小说美学》中认为,“这是一段很精彩,很有价值的批语。”他进而指出,脂砚斋认为贾宝玉“是我辈于书中见而知有其人,实未目曾亲睹者”。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并不能找到贾宝玉这样一个人。贾宝玉是曹雪芹的创造,是曹雪芹的虚构,是活动在小说艺术世界中的人物。这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即小说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并不等于生活中某一个实在的人物。
  • 其实,《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已经完全符合西方文学理论中的典型形象的标准了。别林斯基指出:“每个典型,都是一个熟识的陌生人。”脂砚斋对贾宝玉的形象显然是“熟识”的,他在这个人物形象上看到作者、甚至自己的影子,想起自己的“幼年往事”等等。然而贾宝玉又毕竟是个经过作者高度典型化和理想化处理的艺术形象,作者赋予了他全新的思想观念与性格特征,成为概括了当时社会和时代某类新人的共性的一个典型,这样的艺术形象已经比现实原型变得更高、更集中、更理想,更带有普遍性。所以,脂砚斋对这样的艺术形象又全然感到“陌生”,不仅在“世上”和“小说传奇中”实未曾见过,而且其言行生性亦令人“囫囵不解”。然而在“囫囵不解之中”又似乎“实可解”,在“可解之中”又实在“说不出理路”。这一方面说明了脂砚斋对贾宝玉这类新人形象的隔膜,同时也表明了这个高度共性化了的典型形象的一种模糊效应。因此,我们在探究贾宝玉的形象时,一定要从艺术审美的高度入手,一定要打破自传说的藩篱,要像宋代吴可《学诗诗》所说的那样:“跳出少陵窠臼外,丈夫志气本冲天。”尽管自传说在红学史上有其进步意义和合理因素,但是自传说只是说出了贾宝玉形象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即更重要的艺术方面,自传说很难解释通的。于是,今天我们更应看重曹雪芹艺术的创造,走进艺术殿堂,我们更应该侧重艺术的分析,多做艺术的鉴赏。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