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什么)

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发声

作者:谭苑苑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是什么)(1)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的研究在国内学界一直有所争论,观点分歧较大。笔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的论争并非无意义的语词之争,而是涉及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根本问题之争,它不仅关系到对马克思经济学、哲学思想的基础性解读,而且关系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发展。

马克思有无哲学本体论思想之争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学术界就马克思是否有哲学本体论思想存在较大争议,形成了观点鲜明的两个派别,分别以俞吾金和俞宣孟为代表。俞吾金一直致力于研究马克思本体论问题,他不仅对本体论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作出了多番探讨,还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的阶段性特征作出了系统概括,认为“马克思有哲学本体论思想”。俞宣孟则在其《本体论研究》中多次明确否认马克思有哲学本体论思想,他认为,马克思倡导的正是对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批判,亦即对本体论的批判,同时本体论问题只属于旧哲学形态的一个领域,任何将马克思学说与本体论学说相联系的做法均不可取。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肯定派”的主要理由包括: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脉络来看,关于哲学本体论的思想都有迹可循,哲学本体论的研究成为任何哲学家都无法回避的问题。虽然“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但是这并不影响本体论研究所处的基础性地位。我们应当正视马克思哲学对于“传统本体论”的批判和扬弃,马克思正是在批判与扬弃的过程中酝酿着“新本体论观”。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否定派”的主要理由包括:马克思著作中出现本体论的次数较少,而且马克思本人一贯对西方哲学特别是德国古典哲学中唯心主义本体论思想采取批判态度,反对这种用概念进行逻辑推导的纯粹思辨哲学。“否定派”认为,本体论是马克思哲学所要批判的对象,因此若再去争辩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具体含义,则是毫无意义之举。

笔者认为,哲学本身应当具备本体论的性质,哲学本体论的内涵包括思维的、主观的、思辨的逻辑推理过程,但是马克思哲学更强调主观与客观、抽象与具体的统一以及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我们不应混淆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界限及适用范围。哲学虽属于形而上的思考,但其思考的来源是形态万千、纷繁复杂的具体事物,它通过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去把握、探寻瞬息万变的现象中相对不变、永恒的规律。虽然马克思立场鲜明地对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过全面清算,更是与“传统本体论”划清界限,但这并不等于马克思否认其哲学思想中本体论的存在,并不等于其一切著作拒绝与本体论问题发生任何关联,并不等于马克思的思想只谈“形而下”不谈“形而上”。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中,并不是只有“形而上”的纯思辨活动,正因为问题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所以马克思强调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是感性的、现实的人和自然界。马克思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的未来图景。

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具体含义之争

学界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具体含义这一问题的探讨也出现较大分歧,持有不同观点的学者提出颇有见地的观点与依据,可分为两大类。

一是将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定义为物质本体论或实践本体论。支持物质本体论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问题应当回归到最根本的起点,即世界应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实在性;实践应被视为行为、属性、功能、中介的范畴,并不涉及宇宙哲学观的本体论含义;不应混淆实践唯物主义和实践本体论,现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重心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哲学本体论的基础地位也可以转变。

支持实践本体论的学者则认为,“实践”强调的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它在马克思哲学思想中既占据本体地位,又与上述物质本体论的内涵区别开来。实践本体论中包含了对于真理的批判性,体现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性质的永恒主题,这与马克思一贯的学术主张和立场一致;“实践”作为一种崭新的世界观,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沟通的中介,以人类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的、具体的、动态的方式来考察和探索当代本体论的问题,体现了当代本体论的现实价值,以此升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内涵。

二是将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进行阶段性划分或者组合而定义。在《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路历程》一文中,俞吾金将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发展历程划分为自我意识本体论、情欲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生产劳动本体论和社会存在本体论五个阶段。他认为,社会存在本体论是基本本体论,而实践本体论和生产本体论是一般本体论。之后,他在《马克思哲学是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一文中,将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定义为“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最后,他在《马克思对物质本体论的扬弃》一文中将其修正为“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有的学者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出发,认为马克思的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有的学者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得出结论,马克思的本体论是感性存在本体论;有的学者从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强调实践在哲学中的作用,指出马克思的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有的学者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强调生产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出发,认为马克思的本体论是生产劳动本体论;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明确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马克思的本体论是社会存在本体论;有的学者则认为马克思的本体论既不是物质本体论,也不是实践本体论,而是实践—物质本体论。上述观点都可以在马克思著作里找到根据,因此也都有一定道理。

《资本论》劳动本体论思想之体现

马克思有哲学本体论思想,这一观点毋庸置疑。与此同时,笔者也赞同俞吾金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进行阶段性划分的做法。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思想发展轨迹是从早期的、不成熟阶段向晚期的、成熟阶段逐步迈进。因此,我们在考察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内涵时,若是仅通过对其某个阶段的、尚不成熟的本体论思想进行解读,就会片面地、草率地将马克思本体论思想固化为类似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或是实践—物质本体论等,这都是不可取的。笔者主张,以凝聚马克思毕生心血与智慧的政治经济学巨著《资本论》为文本参照依据,将《资本论》的劳动本体论立场视作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思想的最终归宿。换言之,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在《资本论》中获得了最集中、最典型、最成熟的体现。

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贯穿于《资本论》创作始终,成为全书活的灵魂。以第一卷为例,马克思始终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上,从五个方面具体展现了其劳动本体论思想。

第一,《资本论》论证了“劳动二重性”与劳动本体论思想。马克思从研究“商品”出发,发现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商品价值”的奥秘,从而进一步考察“劳动二重性”中形成价值唯一源泉的“抽象劳动”,也就是“价值实体”(这里的“实体”含有本体之意)。

第二,《资本论》论证了“货币转化为资本”与劳动本体论思想。马克思认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劳动力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它的使用就是劳动,劳动不仅可以生产“价值”,还可以创造“剩余价值”。

第三,《资本论》论证了“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与劳动本体论思想。在此,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的两种形式进行考察,发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均是为了增加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剥削工人劳动而服务。

第四,《资本论》论证了资本主义“工资”与劳动本体论思想。“工资”作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可分为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这是马克思劳动本体论思想的进一步具体化。“工资”作为包裹着剩余价值秘密的外衣被马克思逐层揭开。

第五,《资本论》论证了“资本的积累”与劳动本体论思想。“资本的积累”也就是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扩大再生产,它以大规模获得工人劳动创造的剩余价值为基础,因此“资本的积累”亦始终未能改变劳动本体论的核心地位。

综上所述,马克思《资本论》哲学本体论思想一再得到彰显,这种以劳动为本体的研究与创作思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发挥着本质作用。马克思的劳动本体论思想既为以获得剩余价值为核心的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循环向前、永不停歇提供先决条件,又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促成资本积累,同时也在资本主义社会繁荣发展的内部孕育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日益激化的矛盾。

(作者单位:中共福建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所)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