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问礼的历史(孔子洛阳问礼)

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圣贤,“孔子入周问礼”,到洛阳向老子请教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也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孔子问礼的历史?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孔子问礼的历史(孔子洛阳问礼)

孔子问礼的历史

孔子和老子,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圣贤,“孔子入周问礼”,到洛阳向老子请教历代礼乐制度方面的问题,也是历史上很有名的故事。

洛阳当时是东周的国都,孔子很早就想到洛阳“观先王之制”,考察“礼乐之源”和“道德之归”。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孔子通过鲁国旧贵族南宫敬叔的关系,获得鲁昭公的准许和一车二马的支持,千里迢迢到了洛阳,找到当时的大学问家老子询问礼乐。

孔子问礼老子,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孔子见到老子后,老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老子回答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我奉劝,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见到了老子,告辞时,老子送他们时说,我听说富贵的人是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的人是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的人,只能窃用品德高尚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送您的几句话是:“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就是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要忘掉自己而心想父母,做臣下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老子的这几句话,道理深刻,孔子深受启发。

孔子和老子是同时代人,孔子比老子小二十岁。当时孔子学术造诣及知名度已很高,到处宣扬行仁爱、复周礼、施仁政,但诸侯国群起纷争,个个都想称雄称霸,渴望高人献计献策富国强兵。而孔子却告诉他们不要争斗称霸,要尽力善待百姓,善待其他诸侯国,施行仁政,这很难得到野心勃勃的诸侯们喜欢,以至于孔子周游列国,处处碰壁。孔子是在困惑迷茫之时,慕名特意向老子求教的,问礼本身就体现了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良好品格。从《史记》这几段对话中,可以看出孔子对老子的敬仰,老子对孔子的真诚。孔子不远千里虚心求教,老子直言不讳促膝畅言。《史记》中虽然没有记载孔子怎么问,但孔子拜见老子一定是很虔诚的,一定是说了很多好话的,否则依老子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也不会见他。对话一开始老子就对孔子一味强调仁爱礼乐不以为然,毫不客气地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这无疑给孔子当头一棒,当然老子也很敬重孔子,并没有很怠慢孔子,给了孔子不少有益的忠告。老子的一番话,体现了“道法自然、无为不争”的核心思想,也有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既有交锋,又有交流,传递了对孔子的开导。孔子受益匪浅,便在弟子面前把老子看成“龙”,体现了不一般的敬仰和崇拜。

孔子也把老子的教诲付诸了实践,《史记》记载:“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孔子从洛阳回到鲁国之后,跟从他学习的弟子就渐渐多起来了,为什么弟子多了?是受到了老子的言传身教。从这个意义上看,孔子的儒家学说应该吸收了老子学说的有益营养,两者虽有不同,但又有一定的联系,两者互有借鉴,互有补充,共生共荣,相得益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