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上学要填写父母职业(孩子上学要填父母职务)

又是开学季。

有网友称,在学生入学时,很多学校要求填写家长工作单位和职务等信息……该信息可能造成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不公平现象,建议禁止收集。日前,北京市教委回应称,该信息“只用于学籍管理”,严格保密,不对普通教师公布;正在研究取消父母职务信息的收集。

为什么孩子上学要填写父母职业(孩子上学要填父母职务)(1)

更进一步的深层次问题是,如何让家校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从而有一个正常、平等、清朗的关系。 (人民视觉/图)

看来,搜集父母职务信息存在风险,各方是有共识的。的确,将于2021年11月1日施行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收集个人信息提出了最小必要原则,政府、学校等机构理应作表率,带头遵循。

一方面,学校与老师当然有必要搜集家长的一些基本信息,如住所或居所、联系电话,以便学生在校发生突发状况后能及时联系上家长。事实上,现在普遍有家校微信群、钉钉群,日常各种打卡接龙,反而让“电子学籍”所搜集的传统联系方式成了备用。家长的工作单位是否属于这类“基本信息”,值得商榷。

另一方面,长期存在的一种担心是,搜集父母职务信息可能影响“教育公平”:担心老师与学校对某些孩子特殊对待,而忽视家庭出身一般或差的孩子,或是让“有资源”的家长为学校提供各种便利与服务,而这样的不良风气会毒害孩子的心灵与品性,助长攀比之风、滋养对立情绪。

看起来,搜集家长工作单位信息似乎既无必要又容易引发担心。但学校与老师也有一些需要搜集的正当理由,比如判定哪些学生家庭有困难要进行帮扶,又如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等,又如组建家长委员会也要了解家长的背景。

针对这些具体问题,也许,有需要或有意愿的家长自愿披露,或不失为一个解决之道。

但更进一步的深层次问题是,如何让家校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从而有一个正常、平等、清朗的关系:学校与老师专心于教书育人工作,平等对待所有学生,有好的学习氛围;家长言传身教,给孩子好的榜样,涵养好的家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司其职,谁也不是谁的附庸,但又互相形成支持,共同培养孩子。

这个问题的背景是,现在家校之间已经随着技术进步深陷在某种陷阱之中。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令信息传递互动变得异常便捷,各种微信群、钉钉群让家校之间无缝对接,物理边界与心理边界全无,每日这个接龙,那个打卡,让许多家长苦不堪言,不敢怒亦不敢言,因为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人质”与“杠杆”。但这一切可能也并不是学校与老师情愿的,很多时候是社会压力或者各种非教学任务施于学校与老师,又通过“小手拉大手”传导到家长,最终形成如此局面。

可喜的是,社会各界已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并开始寻求解决之道。寻找家校之间应有的距离或是当务之急。

南方周末评论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