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节要禁什么(三月初四寒食节)

寒食节要禁什么(三月初四寒食节)(1)

明天就是源远流长的寒食节,究其源头,与上古时期的火崇拜密不可分。火在诞生之初给当时的人们带去了便利也带去灾难,人们将这神奇的火焰视为神灵并因此进行祭祀朝拜。根据古书记载,人们最初将这个活动称为祀火,部落里每个家庭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祀火,即熄旧火燃新火,而祭祖活动也在此刻同时举行,他们将焚烧谷神稷的象征物,并称之为称为人牺。这个活动一直延续到春秋时期,因为介子推割股啖君的故事而变成了寒食节。成了民间家喻户晓的传统习俗,并延续至今。流传下来的除了介子推的忠孝故事以外,还有许多相关习俗,其中最为出名的就是“禁两样做两样”了。

寒食节要禁什么(三月初四寒食节)(2)

一,禁火

根据《荆楚岁时记》记载,晋文公与介子推等忠臣流亡在外数十年,在晋文公即将饿死的时候介子推割下自己的大腿肉帮其续命,终于度过了最难的一关。后来晋文公复国,介子推作龙蛇之歌后隐退,文公感念其恩,欲求其出山,介子推始终没有出面,文公便下令烧山逼其现身,没想到介子推志坚不出,最后抱木而死。文公悔恨交加,便下令每年的这一天任何人都不准生火。而这一天的时间历来说法不一,有书说是五月初五清明,也有书说是清明前两日、前一日或前三日。

寒食节要禁什么(三月初四寒食节)(3)

不过今人有了新的发现,在《周礼·秋官·司烜氏》中有这样的记载:“……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足以说明禁火的习俗在文公以前便已存在。并以此认为寒食禁火源于纪念介子推被焚乃附会之说。并在《后汉书·周举传》的注解中找到了寒食禁火的真正缘由,郑玄注曰“为季春将出火也”,此处的“火”也就是心宿二,属东方苍龙七宿之一,是一颗能放出火红色光亮的红超巨星,古代星官发现它每年的季春三月黄昏时都会从东方升起,故而说“季春将出火”、“惧火之盛,故为之禁火”。今人认为这也许就是上古在这段时期禁火的缘由。随着介子推故事的流传,禁火便与晋文公的禁令不谋而合并逐渐在民间流传下来。因为这天禁止生火,所以食物大多为冷食,寒食的说法便由此而来。时至今日,有些地区依旧保留着这项传统,有的禁火一天,也有少数地区禁火三天。

寒食节要禁什么(三月初四寒食节)(4)

二,禁热食

最初的寒食节当天禁止生火,所以大多去野外采集野菜充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寒食也发生了变化。从最原始的野菜演变成了不经过加热的冷食,诸如“青团”、“清明馃”等提前做好,即便冷却了依旧不影响健康的食物。随后更演变成了清淡绿色的食物,在《荆楚岁时记》中就有“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此时已经可以生火煮大麦粥了。时至今日,寒食又被赋予绿色时令的意义,诸如水果蔬菜,像苋菜、苦苣、山药、荠菜、菠菜等等。如今的冷食更是丰富多彩,但无论其如何演变,寒食节清淡绿色的主题却始终如一。

寒食节要禁什么(三月初四寒食节)(5)

三,插柳

寒食节既不能生火,又不能吃热食,这多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便。而各种民俗活动正好弥补了这种落差,插柳就是其中之一。作为寒食节的象征物,其由来有两个传说,一说是介子推抱柳而死以示其追求政治清明之意。一说源于“柳”与“留”谐音,可以追溯到《诗经》中那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所以折柳赠别在古代常被用来表达不舍与挽留的深情厚谊。其实插柳的习俗同样源远流长,据说最初是为了纪念神农氏“教民稼穑”的事迹,也有插柳观察天气、插柳避虫驱邪的说法。不过寒食节当天插柳自然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的事迹,传说介子推当年所抱柳树后来死而复生。寒食当天插柳的寓意甚多,所以民间插柳也是多种多样,如“插柳于坟”、“插柳于门”、“插柳于灶”、“戴柳于头”、“系柳于衣”、“瓶贮献佛”等等。

寒食节要禁什么(三月初四寒食节)(6)

四,踏青

古代对踏青历来重视,正月初八、二月初二、正月十六、春分、三月初三等等都是古人集体春游的日子。据说这源于远古时期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到了周朝更成礼制的重中之重,《礼记·月令》中记载:“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至,以迎春东郊。”东周时期,齐、鲁、楚依旧盛行隆重盛大的春游习俗。而寒食节踏青祭祖的习俗更是延续至今,慎终追远的的同时感受春回大地的蓬勃生机,逝去的悲伤将化为生的力量,随天道行健而自强不息。

寒食节要禁什么(三月初四寒食节)(7)

总而言之,有着2600多年历史的寒食节,虽然几经兴废却屡禁屡兴,足见其早已深入民心。唐玄宗更是在《开元礼》中将其定为法定假日,对人们的生活及社会的前进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如今,寒食禁火演变成了护林防火,寒食插柳演变成了植树造林,蹴鞠演变成了足球运动,习俗活动虽然今非昔比,但这初心依旧古今皆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