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林寺桃花古诗讲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大林寺桃花古诗讲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1)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土,山西太原人,后迁居下邽(陕西渭南东北)。唐德宗(李适)贞元年间,白居易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唐宪宗(李纯)元和年间,白居易任左拾遗和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815),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白居易上书要求急捕凶手,得罪了权贵,被逐出长安,贬为江州司马,过着“终年不闻丝竹声”的凄苦生活。唐穆宗(李恒)长庆初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他在那里治理西湖,蓄水灌田。

西湖上“白堤”之“白”,即指白居易。唐敬宗(李湛)宝历初年,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最后官至刑部尚书。在唐代,韩愈提倡古文运动,反对形式主义的骈文,树立好的文风;白居易提倡新乐府运动,反对诗歌脱离现实的倾向。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并通过自己的创作去实践自己的主张。

大林寺桃花古诗讲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2)

《秦中吟》和《新乐府五十首>就是“为时为事而作的优秀作品他的诗作很多有“《白氏长庆集》他擅长写叙事诗丶《长恨歌》与《琵琶行》这两篇长长的叙事诗脍炙人口,不仅是白居易的代表作,而且是中国诗史上的叙事名篇。《长恨歌》写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情词缠绵,动人肺腑,很值得一读。

《琵琶行》写了一位琵琶女艺人的不幸遭遇,读了令人十分同情。作品里描写弹琵琶的动作和琵琶的声音相当出色,读者仿佛看见了和听见了这位琵琶女的演奏。白居易反映现实生活的作品一般都做到了语言通俗,据说老妇人也听得懂。《大林寺桃花》这首诗的语言也通俗易懂,不必注释。这是一首记游诗,赞美山寺桃花。诗中提到的大林寺在江西庐山香炉峰顶。元和十年,诗人被贬官到江西九江,元和十二年初夏,诗人游庐山,登香炉峰,来到大林寺。这是一次愉快的夏游。

大林寺桃花古诗讲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3)

本来,大林寺的景观甚多,可以入诗的题材也不少,写写山水林木、古寺建筑未尝不好但是,诗人不写别的景观,一眼盯住了盛开的山寺桃花,挥动诗笔为桃花唱赞歌:“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人间”,是指山寺以外的广大天地“四月",是点明时令,江南农历四月,恰逢孟夏季节;“芳菲尽",是说艳丽的春花已经开过了,凋谢了。

开头这一句是下一句的陪衬,用以渲染山寺的春色:这里正是春天,“桃花始盛开”。山下“芳菲尽",山上桃花开;山下春已归,山上春尚在。山上山下大不一样,人间”和“山寺”各有天地。两相刈照,大林寺这个地方是很可爱的呢!诗人象个孩子,他来到大林寺被鲜艳的桃花吸引住了,怀着童心去观花,赏花,又用诗人的笔去赞美花,字里行间,跳动着诗人那颗快乐的心。

大林寺桃花古诗讲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4)

山寺桃花在孟夏季节盛开,这是诗人意想不到的。诗的头两句写出了这意外的感觉,“始盛开”三字就是诗人感到意外的一声惊叹。这意外的景象和意外的感觉在诗人的心上产生了什么感受呢?这感受就是诗的最后两句:“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诗人年年惜春,当春归去之后,总想寻春,可惜,寻春是幻想,“春归无觅处”。这是往年寻春的情况。今年不同了,诗人在春归之后来到大林寺,不意在山寺看见了桃花,寻到了春,这使他非常意外,“不知转入此中来”。在山寺桃花面前,诗人感到春天还没有与自已告别,尚且留在人间,这便是他的一种特殊感受。

诗人在夏天里寻到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我们应该为诗人感到高兴。因为诗人在当时处于逆境,朝廷把他置于冰水之中,得不到人间的温暖,早已失去了春天。但诗人并未悲观绝望,尽管也觉得春天过去了,但他还在寻找春天。值得庆幸的是,他居然在高山上寻着了春天,透过这些诗行,我们看到了诗人的乐观情绪,他相信自己会走出逆境,找到春天。

大林寺桃花古诗讲解(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5)

由此看来,诗人写这首小诗并不单单是为了赞美桃花,而是要写自己的特殊心境:不悲观,不气馁,为自己寻找失去了的春天。诗的前两句是叙述描写,后两句是议论抒情,前后有内在的联系。议论是精彩的,别有深意,含有哲理,可以当作哲理诗来读。“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两句哲理诗给人以光明和希望。

春天并未归去,春天还留在人间,只要你肯于寻找,你就会找到春天。读白居易的这两句诗,我们自然会想起陆游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在告诉我们:不必为眼前的困难发愁前面是一片光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