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动物特征(云南生物多样性数字化百科图谱)

云南的动物特征(云南生物多样性数字化百科图谱)(1)

脊椎动物·赤麂

Muntiacus muntjak

赤麂,隶属脊椎动物,哺乳纲,偶蹄目,鹿科,麂属,俗称吠鹿。素食主义者,栖息于3000米以下的的密林之中。国内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照片拍摄于保山。

赤麂是比较典型的热带、亚热带种类,同时也是麂属中体型较大的一种,体长约1米,体重约20至33千克,和前期介绍的毛冠鹿差不多大。同隶属于麂属其他“亲戚”们体积可要比赤麂小很多。

它们大部分毛色为赤红色,腹部为灰白色,臀内侧和尾下纯白色,不过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夏天时毛色偏红棕色,而到了冬天毛色偏暗褐色。

与大家熟悉的一些鹿科动物相比,雄性赤麂长得颇有特色。其脸部狭长,长有一对单叉型的角,如果想象不出,可以伸出大拇指与食指,就是这个造型。此外,这对不长的角尽量向后伸展,两个角尖向内弯并相对,如果忽略分开的单叉,很像水牛的角。从额头处与角相连的是额腺,特殊成束的黑毛成"V"字形,微有突起。

与毛冠鹿一样,雄性赤麂也长有非常发达的犬齿,这对“獠牙”向下后方伸出,齿尖极为锐利。

而照片中的赤麂则是雌性,不长角也没有犬齿,其额顶与雄兽生角相应部位微有突起并且长有成束的黑毛,如同“角茸”。看它鼓起的肚皮,很有可能孕育了新的生命。

怀孕的雌性赤麂要经历210天左右的孕期,通常只生一胎。小赤麂出生后,会被母亲藏在较为隐蔽的植被中,2至3个月后,赤麂宝宝就断奶了,一年左右它们会长大,此时也会被父母赶离领地。

在动物界中,赤麂挺“怂”的,它们一般在黎明前或黄昏后才出来觅食。因为与其他大型鹿科亲戚相比,它们吃了体型小、鹿角不锋利的亏,为了更好的生存,只能夹着尾巴生活。除非是在保护较好,安全系数高的地方,它们才会白天活动。

照片中的赤麂就是在下午4点左右出来觅食的,“因为我蹲着拍鸟,它可能没看到我,跑得声音特别大,我被吓了一跳,以为是只狗。”摄影师郭康说,当赤麂看到他时,只停留了片刻,就悄无声息地离开了,“和来之前很大的跑步声不同,它是跳着离开的,声音特别小。”

大概是没有感受到恶意,这只赤麂没有明显地被惊吓到。

因为,如果它们遇到危险或惊吓时,会发出一种短促宏亮的吠叫声,据说这样的叫声可以提醒同伴危险来临。人们根据这个特性,又把赤麂叫做“吠鹿”。

统筹:赵娟 连惠玲

文字整理:田源

海报设计:郑弼尹

摄影:郭康

打开生物多样性宝库,让云南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云南!我们也热切期待您的参与,如果您在云南拍摄到了精彩的物种照片,欢迎投稿,一旦录用,稿费从优。

投稿方式:

发送照片至邮箱66102017@qq.com,并留下作者联系方式。

云南的动物特征(云南生物多样性数字化百科图谱)(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