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对诸葛亮的评价(伟人对诸葛亮的评价)

毛主席熟读经史,在尚未参加革命之前,一本《三国演义》卷不离手,对诸葛亮这一传奇人物,印象很深刻,不仅对他一生所用计谋如数家珍,还曾深刻点评:诸葛亮身上有5大优点值得学习,但有3个缺点要引以为戒,这是怎么回事呢?

历史对诸葛亮的评价(伟人对诸葛亮的评价)(1)

1930年,蒋介石集结重兵对我革命苏区总部发起突然围剿,在战前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就谈到三国,毫不掩饰对诸葛亮的喜爱之意,并警戒参会的干部们:诸葛亮善于宣传,善于鼓动,这是战争中非常可贵的品质,但我们的战士思想觉悟很高,不需要用激将法,但我们做领导干部,要时刻关注战士们的情绪变化,要善于做宣传鼓动的工作,诸葛亮身上第二个值得学习的品质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1950年,毛主席亲自接见起义将军董其武,就曾特地提到了诸葛亮,有人说我党我军很可怕,那你说说,一个心口如一,表里一致,没有任何私利可图,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党派和国家,为的只是想把新中国建好,让劳苦大众翻身做主,有什么可怕的?我党就是以诸葛亮的方法办事,言忠信,行笃敬,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众益。

1955年,驻防新疆边区的开国上将王震,奉命进京述职,在向毛主席汇报工作的时候,曾提出了建设兵团官兵退役和就业安置的难题,主席就又提到了诸葛亮,可以屯垦戍边嘛,诸葛亮当年在汉中不就搞过吗,在开荒就业中,抚平战争创伤,屯田自给的同时,还能稳固边疆,这不就是个好办法吗?所以,毛主席认为,诸葛亮搞得屯田自给,无论放到何时何地都不会过时,值得学习,毛主席认为诸葛亮身上值得学习的第四个优点是,民族团结。

1953年,时任西南军区参谋长的李达上将,曾给北京递交了一份处决报告,西南贵州地区,抓获了一名罪行累累的女匪首,名字叫程莲珍,是否予以枪决处理,但没想到毛主席却特批指示:不能杀,这是我党第一次抓到了女土匪,还是少数民族,诸葛亮是最会处理少主民族问题的,曾经七擒七纵孟获,得到了少数民族的坚决拥护,确保益州大后方稳固,这是很值得学习的品质,我们今天抓了程莲珍,是不是可以青出于蓝,搞一个八擒八纵,你们现在连两擒两纵的耐心也没有吗?一擒就杀是绝不可行的。

1962年,毛主席接见炮兵司令及炮兵工程技术院长孔从洲中将时,曾积极与他讨论起诸葛亮当年积极搞兵器改革的事情,对诸葛亮的创造性思维赞不绝口,射箭误差大,诸葛亮提出了弩机,后来他又搞出了一发十箭的连弩,蜀国就以这种武器先进性而独步天下,但这重兵器在攻打孟获藤甲兵时,完全失去作用,后来还是诸葛亮亲自到前线考察,确认藤甲用油浸过,所以采用火攻,一把火烧了了事,而通过这个故事,毛主席告诉了孔从洲一个道理,现代战争的兵器改革,不仅要与时俱进,而且还要设身处地的考虑到军事和战略的层次上来,想尽一切办法研究军事和研究兵器,想别人不敢想,虑别人所不能虑,才能圆满的完成国家交代下来的军事作战任务。

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毛主席熟读三国,对诸葛亮的五大可贵品质非常赞赏,可也指出了诸葛亮的三大缺点,需要引以为戒,第一个大错误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最终导致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这是对自身实力的一种直观削弱,怎么可能不败?在毛主席看来,应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而不是贪多盲目分兵,最后导致首尾不能相通,这是必败的结局。

第二个大错误就是诸葛亮用错了人,刘备调诸葛亮从荆州入川,但诸葛亮却留下了性情高傲的关羽坐镇,他看不起东吴,因此不能忠实履行诸葛亮连吴抗曹的战略方针,否定蜀国的战略意图,最终大意失荆州,丢掉根据地的无根浮萍,被迫走麦城,兵败被杀。

第三个大错事就是诸葛亮善谋而不善断,随机应变和处置能力很弱,第一次北伐,街亭要地,诸葛亮派遣志大才疏,只会纸上谈兵的马谡镇守,可在毛主席看来,如此要地,诸葛亮应该亲自临阵,确保初战不失,所以,在主席认为,街亭失守,首次北伐失败,诸葛亮要负最大责任。

历史对诸葛亮的评价(伟人对诸葛亮的评价)(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