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领土最西端(唐代的疆域西到黑海)

原创 shengminwujiang 生民无疆 2022-03-07 06:30

前面说过,贞观四年,唐朝大军击败突厥后,原臣属于突厥的大小蕃国国君聚集长安,请求唐太宗就任“天可汗”,即天下共主。同时,形成一个共识:今后,凡是各国君主死后,继承者只有得到朝廷册封之后,才能正式即位,才能被“国际社会”所承认。天可汗拥有这几项基本权利:天可汗统治下的各国,必须定期入朝报告工作;各国必须缴纳贡赋,与入朝报告工作一并进行各国的军事权属于天可汗。

那么,唐朝巅峰时期的版图到底有多大呢?

一、唐代疆域概貌

关于唐代极盛时期的疆域图,国内较普遍地采用下面这幅历史地图。

唐代领土最西端(唐代的疆域西到黑海)(1)

我以为, 该地图中的大唐疆界,唯有东边还说得过去,而南、西、北,都是不准确的,与史书记载相违背的

先说说史籍中的唐代人口和区划。《新唐书.地理志》云:

“(唐)太宗元年,始命并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为十道:一曰关内,一曰河南,三曰河东,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陇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剑南,十曰岭南。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县一千五百五十一。......然举唐之盛时,开元、天宝之际,东至安东,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单于府,盖南北如汉之盛,东不及而西过之。开元二十八年户部帐,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县千五百七十三......”

上述,指的仅仅是朝廷直属的州县,即文化意义上的“内地”、行政意义上的直辖的州县。在二三百年的时间里,州县数量,是不断变化的。大致为:州(府)300多个,县1500多个。唐代文献中经常谈到的州县,往往指的是它们。

其实,唐代州县,远不止这些。正如唐玄宗时期的政书《唐六典》所说:“凡天下之州、府三百一十有五,而羁縻之州盖八百焉”,还拥有数量庞大的“羁縻”州县。《新唐书.地理志》云:

“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著于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这是说,唐朝还下辖800多个羁縻州。

所谓羁縻州,大致类似于当今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一般由都护府管辖。羁縻州的刺史,经朝廷批准后,由当地首领世袭。

羁縻州的人财物,由都护府管理。唐朝户部统计的人口、田产的数据,是不包含羁縻州的。某些学者仅仅以文献中户部的数据,论述唐代的人口,是极端错误的。

这数量庞大的羁縻州县,多分布于广袤的“西域”、北边、东北地区。也正因为其广袤,因此,唐人在叙述唐朝极盛时的疆域时,往往比较模糊。唐朝宰相杜佑在《通典》中说:

“东至安东都护府 ,西至安西都护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单于都护府。南北如前汉之盛,东则不及,西则过之。”

唐朝人非常崇拜汉朝,总以“汉人”自居,故习惯于以汉朝为标准进行比对。杜佑将唐朝的疆界与汉朝比较后说,唐朝的疆域,与汉朝相比,南方、北方的边境线差不多,东边的赶不上,在西边则超过了汉朝。杜佑的这段话,是后世史家谈论大唐边界的宝典。比如前引《新唐书•地理志》,论及大唐疆域时,就照抄了这段话。

杜佑的这段话中的四至,都只是一个大的区划名称。也许,当时的人们一听就大致明白,而后世的人们却是不易。

根据历史文献,我以为,唐代巅峰时的四至为(见下图):

东北:朝鲜半岛,北抵北冰洋;(资料多多,无需论述)

正北:抵北冰洋;

正西:黑海一带;

西南:抵印度洋;

东南:苏门答腊岛、爪哇岛。

唐代巅峰时期的疆域(草图)

唐代领土最西端(唐代的疆域西到黑海)(2)

二、唐朝的东南的疆界

南海地区,自古便是中华的疆土。

《南史》说:

“海南诸国,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州上,……汉元鼎中,遣伏波将军路博德开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诸国,自武帝以来皆朝贡。……及宋、齐至梁,其奉正朔、修贡职,航海往往至矣。”

意思是,汉武帝的时候,南海地区的国王们,便来中原朝贡。到了南北朝时期,南海地区的各小王国,正式成为中华的属国,其标志是:行中华的年号、报告工作、缴纳贡赋。

进入唐朝后,自然是更加热闹。

唐代在海洋上,影响力极大。我们知道,至今,凡是通过海路抵达的海外各国,仍然称华人为“唐人”,华人也自称“唐人”,华人聚居处为“唐人街”。《明史•真腊传》:

“唐人者,诸番呼华人之称也,凡海外诸国尽然。”

我们可以根据《新唐书》的三则记载,谈谈东南亚诸国与唐朝中央的关系。

1、真腊,大体在今柬埔寨、泰国一带。

“真腊,一曰吉蔑,……开元、天宝时,王子率其属二十六来朝,拜果毅都尉。大历中,副王婆弥及妻来朝,献驯象十一;擢婆弥试殿中监,赐名宾汉。”

2、、苏门答腊岛,即明人所谓三佛齐国:

“室利佛逝,一曰尸利佛誓。……夏至立八尺表,影在表南二尺五寸。……咸亨至开元间,数遣使者朝,........官使者为折冲,以其王为左威卫大将军,赐紫袍、金细带。后遣子入献,诏宴于曲江,宰相会,册封宾义王,授右金吾卫大将军,还之。”

3、爪哇岛:

“诃陵,亦曰社婆,曰阇婆,……夏至立八尺表,景在表南二尺四寸。贞观中,与堕和罗、堕婆登皆遣使者入贡,太宗以玺诏优答。……宪宗拜内四门府左果毅。使者让其弟,帝嘉美,并官之。”

上述三则,包含以下信息:

1、这几个王国派遣使者,甚至是王子、副王出使,朝廷均封赏他们,包括国王官职。这就是说,他们承认自己是朝廷的官员、大唐的属国。

2、岛国国王送儿子到朝廷,做皇帝的卫士,即当质子。这是典型的向朝廷表忠心的行为,而根本原因在于,朝廷在这里拥有极高的威信。

3、朝廷的兵部、秘书监派遣大批的专业技术官员,登上苏门答腊岛、爪哇岛,长时间开展勘测日影、绘制地图的工作。毫无疑问,唐朝已经完成这里的天文地理的测绘。中国的天文学为什么发达?这就是答案。(顺带一说,某些专家巴掌大的古希腊城邦竟然诞生了发达的天文学,这不只是荒唐)

不难看出,这些地方,都是大唐的属地。

大唐朝廷也确实将他们纳入规范化管辖范畴,并且将相应的管理费用,列入了朝廷的预算。据《唐会要》:

“证圣元年九月五日敕:蕃国使入朝,其粮料各分等第给。……尸利佛誓、真腊、诃陵等国使,给五个月粮;林邑国使,给三个月粮。”

他们的使团进入中国后,便按标准配给五个月的生活费。

三、唐朝的正西、正北的疆界

杜佑说“西至安西都护府”。要想知道大唐西边疆界在哪里,就必须搞清楚安西都护府的西面疆界到底在哪儿。

1

按照正史,安西都护府,是与大唐剿灭西突厥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安西都护府在西边的边界,就是突厥统治区的西边的边界。

我们先看看突厥的地盘。

唐人编撰的《北史·突厥传》说:

“科罗号乙息记可汗,又破叔子于沃野北赖山。且死,舍其子摄图,立其弟俟斤,是为木杆可汗。……俟斤又西破嚈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

唐人编撰的《周书·突厥传》说:

“……俟斤又西破嚈哒,东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诸国。其地,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属焉。”

这是说,木杆可汗时,突厥将西部边界,扩展至了西海。

史籍中的“万里”、“五六千里”,还真不是随口乱说。请看地图。

东自辽海,以西至西海,万里

唐代领土最西端(唐代的疆域西到黑海)(3)

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里

唐代领土最西端(唐代的疆域西到黑海)(4)

何谓“西海”?其实,古代史籍的西海,所指是明确的。

在《后汉书·西域传》中,“西海”显然是指地中海:

“和帝永元……九年,班超遣掾甘英穷临西海而还。……和帝永元九年,都护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条支。临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谓英曰:‘海水广大,往来者逢善风三月乃得度,若遇迟风,亦有二岁者,故入海人皆赍三岁粮。海中善使人思土恋慕,数有死亡者。’英闻之乃止。”

《北史·裴矩传》引地理学家裴矩作品,明确的描述了西海的地理位置:

“发自敦煌,至于西海,凡为三道,各有襟带。北道:从伊吾经蒲类海、铁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国,达于西海。其中道:从高昌、焉耆、龟兹、疏勒,度葱岭,又经䥽汗、苏勒沙那国、康国、曹国、何国、大小安国、穆国,至波斯,达于西海。其南道:从鄯善、于阗、朱俱波、喝盘陀,度葱岭,又经护密、吐火罗、挹怛、忛延、漕国,至北婆罗门,达于西海。其三道诸国,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其东女国、南婆罗门国等,并随其所往,诸处得达。故知伊吾、高昌、鄯善并西域之门户也,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诸蕃既从,突厥可灭。混一戎夏,其在兹乎。”

不难看出,所谓西海,是泛指北起黑海、南至地中海延伸到大西洋。

突厥的西部边界在黑海地区。

2

再看有关西突厥、拂林、波斯的史料。

《北史·突厥传》说:

“俟斤死,复舍其子大逻便而立其弟,是为他钵可汗。他钵以摄图为尔伏可汗,统其东面;又以其弟褥但可汗为步离可汗,居西方。”

《新唐书·突厥传》说:

“初,东突厥木杆可汗死,……当是时,达头为西面可汗,……曷萨那朝隋,国人皆不欲,既被留不遣,乃共立达头孙,号射匮可汗,建廷龟兹北之三弥山,玉门以西诸国多役属,与东突厥亢。射匮死,其弟统叶护嗣,是为统叶护可汗。统叶护可汗勇而有谋,战辄胜,因并铁勒,下波斯、罽宾,控弦数十万,徙廷石国北之千泉,遂霸西域诸国,悉授以颉利发,而命一吐屯监统,以督赋入。……咄陆可汗死,弟同俄设立,是为沙钵罗咥利失可汗,赠三遣使奉方物,遂请昏,帝慰而不俞。可汗分其国为十部......为左、右:右五咄陆部,置五大啜,居碎叶东;右五弩失毕部,置五大俟斤,居碎叶西。其下称一箭曰一部落,号十姓部落云。”

我再引述几段相关内容。

1. 《旧唐书》:

“西突厥本与北突厥同祖。……铁勒、龟兹及西域诸胡国,皆归附之。……射匮可汗者,达头可汗之孙也。既立后,始开土宇,东至金山,西至海,自玉门已西诸国皆役属之。……统叶护可汗,勇而有谋,善攻战。遂北并铁勒,西拒波斯,南接罽宾,悉归之。控弦数十万,霸有西域,据旧乌孙之地。又移庭于石国北之千泉。其西域诸国王悉授颉利发,并遣吐屯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2. 《旧唐书》:

“波斯国,在京师西一万五千三百里,东与吐火罗、康国接,北邻突厥之可萨部,西北拒拂菻,正西及南俱临大海。”

3. 《新唐书》:

“波斯,居达遏水西,距京师万五千里而赢。东与吐火罗、康接,北邻突厥可萨部,西南皆濒海,西北赢四千里,拂菻也。”

4. 《旧唐书》:

“拂菻国,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东南与波斯接,……贞观十七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遂臣属大食焉。乾封二年,遣使献底也伽。大足元年,复遣使来朝。”

5. 《新唐书》:

“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国。去京师四万里,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萨部,西濒海,有迟散城,东南接波斯。……贞观十七年,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瓈、绿金精,下诏答赉。大食稍强,遣大将军摩拽伐之,拂菻约和,遂臣属。”

6. 《通典》引《经行记》曰:

“拂菻国在苫国西,隔山数千里,亦曰大秦。……王城方八十里,四面境土各数千里。胜兵约有百万,常与大食相御。西枕西海,南枕南海,北接可萨突厥。”

7. 所谓“苫国”,地理位置很明确。《通典》引《经行记》曰:

“(大食都城)一名亚俱罗,其大食王号暮门,都此处。……苫国在大食西界,周回数千里。造屋兼瓦,垒石为壁。米穀殊贱,有大川东流入亚俱罗,商客籴此粜彼,往来相继。人多魁梧,衣裳宽大,有似儒服。其苫国有五节度,有兵马一万以上,北接可萨突厥。”

显然,苫国在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上游地区,即今土耳其安纳托利亚高原,与拂菻接壤;在今高加索地区,与突厥可萨部接壤。

无须怀疑,唐人笔下的拂林国,就是“专家们”所说的东罗马帝国。其实,历史上根本不存在“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只存在拂林国,详情参阅《大秦国,不是罗马,而是古代埃塞俄比亚》

3

根据以上,我们就可以知道:大唐西部边界三大特征,一是靠海,二是与拂林国为邻,三是与拂林国相邻处为突厥可萨部。

拂菻之东部疆界何在?

1.《隋书·铁勒传》所言甚明(《北史》、《通典》等记载同):

“铁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种类最多。自西海之东,依据山谷,往往不绝。独洛河北有仆骨、同罗、韦纥、拔也古、覆罗并号俟斤,蒙陈、吐如纥、斯结、浑、斛薛等诸姓,胜兵可二万。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则有契弊、薄落职、乙咥、苏婆、那曷、乌讙、纥骨、也咥、于尼讙等,胜兵可二万。金山西南,有薛延陀、咥勒儿、十槃、达契等,一万余兵。康国北,傍阿得水,则有诃咥、曷昚、拨忽、比干、具海、曷比悉、何嵯苏、拔也未渴达等,有三万许兵。得嶷海东西,有苏路羯、三索咽、蔑促、隆忽等诸姓,八千余。拂菻东则有恩屈、阿兰、北褥九离、伏嗢昏等,近二万人。北海南则都波等。虽姓氏各别,总谓为铁勒。并无君长,分属东、西两突厥。”

2.《周书·异域下》:

“粟特国,在葱岭之西,盖古之奄蔡,一名温那沙。治于大泽,在康居西北。”

3.《后汉书·西域传》:

“奄蔡国改名阿兰聊国,居地城,属康居。土气温和,多桢松、白草。民俗衣服与康居同。”

4.《通典·西戎五》:

“奄蔡,汉时通焉。西与大秦接,东南二千里与康居接,去阳关八千余里。控弦十余万。与康居同俗,而属康居。土气温和,临大泽,无涯岸。多桢松、白草及貂。畜牧逐水草,盖近北海。至后汉改名阿兰聊国。后魏时曰粟特国,一名温那沙。”

5.《魏书·西域传》:

“嚈哒国,……都乌许水南二百余里,去长安一万一百里。其王都拔底延城,盖王舍城也。……其人凶悍,能斗战。西域康居、于阗、沙勒、安息及诸小国三十许皆役属之,号为大国。”

6. 嚈哒,又称为挹怛。《隋书·西域传》:

“挹怛国,都乌浒水南二百余里,大月氏之种类也。胜兵者五六千人。俗善战。先时国乱,突厥遣通设字诘强领其国。都城方十余里。”

7. 《通典·西戎五》:

嚈哒(挹怛同),……西域康居、于阗、沙勒、安息及诸小国三十馀所,皆役属之,号为大国。”

由此,我们可知,拂林与铁勒诸部落,在西海即黑海北部某处接壤。

大致上,黑海以东,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均为“铁勒”,以前皆为匈奴部属。后来,其中康居以西的地区,隶属于大月氏人创立的囐哒国。再后来,突厥灭囐哒,疆域实现了“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即西起黑海一带,与拂林接壤。

而这一带,属于西突厥的地盘。

4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苏定方率兵消灭了西突厥,活捉其首领沙钵罗可汗。

《唐会要》:

“显庆二年正月,遣苏定方等复击沙钵罗。……遂分其地置昆陵、蒙池二都护府。以弥射为兴昔亡可汗,押五咄陆部落;步真为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落。”

《新唐书·突厥传》说:

“……(贺鲁)建牙于千泉,自号沙钵罗可汗,遂统咄陆、弩失毕十姓。咄陆有五啜,曰处木昆律啜、胡禄屋阙啜、摄舍提暾啜、突骑施贺逻施啜、鼠尼施处半啜。弩失毕有五俟斤,曰阿悉结阙俟斤、哥舒阙俟斤、拔塞干暾沙钵俟斤、阿悉结泥孰俟斤、哥舒处半俟斤。……显庆初,擢定方伊丽道行军大总管,率燕然都护任雅相、副都护萧嗣业、左骁卫大将军瀚海都督回纥婆闰等穷讨。

……贺鲁已灭,裂其地为州县,以处诸部。木昆部为匐延都督府,突骑施索葛莫贺部为嗢鹿都督府,突骑施阿利施部为絜山都督府,胡禄屋阙部为盐泊都督府,摄舍提暾部为双河都督府,鼠尼施处半部为鹰娑都督府;又置昆陵、濛池二都护府以统之。其所役属诸国皆置州,西尽波斯,并隶安西都护府。以阿史那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骠骑大将军、昆陵都护,领五咄陆部;阿史那步真为继往绝可汗,兼骠骑大将军、濛池都护,领五弩失毕部,各赐帛十万,以光禄卿卢承庆持册命之。贺鲁死,诏葬颉利冢旁,纪其概于石。”

此战之后,大唐全面接管西突厥的疆土,并设州置县,规范管理。以碎叶河为界,河东为昆陵都护府,管辖咄陆五部;河西为濛池都护府,管辖弩失毕五部。

不久,龙朔元年,大唐重新规划原西突厥领地,在全面调查和绘制地图的基础上,调整了区域划分,重组了政权组织。

《新唐书·地理七下》:

“西域府十六,州七十二。龙朔元年,以陇州南由令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自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以其属部为州县,凡州八十八,县百一十,军、府百二十六。

大汗都督府,以嚈哒部落活路城置。领州十五:附墨州,以弩那城置;奄蔡州,以胡路城置;依耐州,以婆多楞萨达健城置;犁州,以少俱部落置;榆令州,以乌模言城置;安屋州,以遮瑟多城置;罽陵州,以数始城置;碣石州,以迦沙纷遮城置;波知州,以羯劳支城置;乌丹州,以乌捺斯城置;诺色州,以速利城置;迷蜜州,以顺问城置;盻顿州,以乍城置;宿利州,以颂施谷部落置;贺那州,以汗曜部落置。

条支都督府,以诃达罗支国伏宝瑟颠城置。领州九:细柳州,以护闻城置;虞泉州,以赞候瑟颠城置;犁蕲州,以据瑟部落置;崦嵫州,以遏忽部落置;巨雀州,以乌离难城置;遗州,以遗兰部落置;西海州,以郝萨大城置;镇西州,以活恨部落置;乾陀州,以缚狼部落置。”

不难看出,这一次重新划分区域,大致上是以西突厥占领这里之前的各国为单位,来设置都督府的,“凡十六国,以其王都为都督府”。

大汗都督府所辖的范围,是具有深厚的嚈哒背景的。而奄蔡正是原属嚈哒所管辖的范围,说明是以奄蔡部落之地设州。碣石州,是典型的汉地名称,意味着这是一个滨海之地。

最为值得关注的是条支都督府。该都督府的名称,和所领九个州的名称,都非常有意思,如:细柳州显然是一个军事重镇,而“护闻”与邻近拂林的伏嗢昏音近;西海州当然是临近西海的地区;崦嵫州是典型的汉地名称(《山海经·西山经》:"鸟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郭璞注:"日没所入之山也。"),自然是临近西海的地区;镇西州,也是汉地名称,显然是把守西部的要害之地。条支都督府很可能是波斯随着大食不断蚕食,北迁到黑海一带的遗民。大唐通过将他们组织起来,为大唐把守西部边疆。

同时,在边境线上设立界碑。最西边界碑,自然是用于明确与拂林边界的。树立界碑,仅仅大唐说了是不算的,必须双方代表会谈,共同认可了,才算数。

唐高宗时期,在干掉西突厥之后,派遣使臣到拂林,双方会谈、共同认可后,大唐树立了最西边的界碑

请看《大唐故波斯国大酋长右屯卫将军上柱国金城郡开国公波斯君丘之铭》:

“君讳阿罗憾,族望波斯国人也。显庆年中,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绩有称,名闻□□,出使召来至此,即授将军,北门□领侍卫驱驰。又差充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

大意是:大唐派遣到拂林的使臣,名为阿罗憾,祖籍是波斯国人。因为在显庆年间随苏定方作战功劳较大,被调到京城授予禁卫军将领职务。考虑到他是波斯人,比较了解拂林事务,所以,朝廷任命他为“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负责处理与拂林的相关事务。阿罗憾在与拂林沟通交流之后,在两国交界处立上界碑。该墓志作于景云年间(公元710-711年),并宣称阿罗憾树立的界碑“峨峨尚在”。

阿罗憾所立之界碑之处,自然是大唐的西极,应该是在黑海一带、与拂林临界处。

可以肯定,唐代鼎盛时期的边疆的西极,就在黑海一带

《开天传信记》说:

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诸国悉平為郡县。置开远门西行,亙地万余里,入河湟之赋税。

大意是,开元年间,西域安定,安西都护府管辖的西域各国,均为州县建制。这自长安城往西一万多里的广袤大地,源源不断地向内地输入钱粮赋税。

西安至黑海的直线距离:1万余里

唐代领土最西端(唐代的疆域西到黑海)(5)

四、唐朝的西南属地:印度次大陆(南亚)

前面说过,早在唐太宗贞观年间,整个印度次大陆就已经成为中国的附属国了。详情参阅点击:唐朝时,印度次大陆均为中国的附属国

龙朔元年,以陇州南由令王名远为吐火罗道置州县使,将印度地区和大月氏的核心地区阿富汗一带,全部划归安西都护府下属的月氏都督府管辖,《新唐书·地理七下》:

月支都督府(以吐火罗叶护阿缓城置)领州二十五:蓝氏州(以钵勃城置) 、大夏州(以缚叱城置) 、汉楼州(以俱禄犍城置) 、弗敌州(以乌逻毡城置。)、 沙律州(以咄城置)、 妫水州(以羯城置)、 盘越州(以忽婆城置。) 、忸密州(以乌罗浑城置。)、 伽倍州(以摩彦城置。)、 粟特州(以阿捺腊城置) 、钵罗州(以兰城置)、

双泉州(以悉计蜜悉帝城置) 、祀惟州(以昏磨城置)、 迟散州(以悉蜜言城。) 、富楼州(以乞施巘城置)、丁零州(以泥射城置) 、薄知州(以析面城置)、 桃槐州(以阿腊城置)、大檀州(以颊厥伊城具阙达官部落置)、 伏卢州(以播萨城置) 、身毒州(以乞涩职城置) 、西戎州(以突厥施怛駃城置) 、篾颉州(以骑失帝城置) 、叠仗州(以发部落城置) 、苑汤州(以拔特山城置) 。

月氏都督府下设二十五个州。笔者无法确定这每一个州的具体位置,但是,根据有关史料,实现部分还原还是不难的。例如:

大月氏国起家的地区:蓝氏州、大夏州、汉楼州、弗敌州等,位于当今的阿富汗一带,而蓝氏州便是大月氏的核心地区。

北印度:富楼州即犍陀罗地区,是位于当今巴基斯坦的富楼沙;薄知州自然是波知国,属于唐玄奘笔下的迦湿弥罗国;钵罗州即唐玄奘笔下的钵露罗国。

中印度:以悉计蜜悉帝城所置的双泉州,无疑是释迦牟尼诞生地,唐玄奘所谓的劫比罗伐窣堵国。

西印度:身毒州即唐玄奘笔下的信度国。

东印度:盘越州,显然是古盘越国,唐玄奘笔下的迦摩缕波国。

这才真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古印度史不靠谱”系列文章,点击:

“古印度史”不靠谱

古代印度的“大秦国”:中国移民创建的国家

大月氏西迁,使南亚、西亚走出了蛮荒

唐朝时,印度次大陆均为中国的附属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