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人你看懂了吗(扑朔迷离的线人身份)
2008年美国电影《真相至上》讲述了一位记者在强大的国家公器前不惜以牺牲个人幸福为代价,保护新闻源、捍卫新闻自由与坚持真理的故事。
《首都太阳报》女记者瑞秋·阿姆斯特朗一篇揭露征服袭击他国背后丑闻的报道同时揭发了一名中央情报局(CIA)特工的身份,她认为公众有权知道真相,因而坚持刊发报道。
瑞秋拒绝向政府供出消息来源遂因泄露国家机密被收监。
随着在监狱的时间不断被加长,瑞秋与丈夫关系破裂,与年幼的儿子疏远,家庭、事业全面崩溃。
她内心饱受煎熬,但始终没有披露新闻线人。
影片由美国著名政治惊悚片导演罗德·拉里执导,该片获2008年美国广播电影评论协会最佳女主角、女配角奖,还获得2008年美国妇女电影评论协会最佳性别平等奖。
公众至上、真相至上——记者瑞秋电影通过一系列紧张冲突情节和观察入微的细节描写,层层推进,不断深化拓展瑞秋作为一个记者的形象。
首先,作为一个记者,瑞秋有着极强的专业素养与新闻敏感,干练、敏锐且前程似锦。
她的头发高高的扎成一个马尾辫,随着迈动的步伐轻快的左右甩动;瑞秋工作兢兢业业,不管是深夜在报社值班,还是作为“爱心妈妈”与儿子一同坐在幼儿园班车上,她总是对着电脑不停写稿与修改;对政府丑闻,瑞秋费尽心思进行多方调查,在面对来审问她本人的政府特别检察官时,她手中仍拿着采访本和笔记录着。
甚至在进入监狱时,她对狱警问的第一个问题也还是“在这能否看到晨报”。
最终,瑞秋的报道获得了美国新闻最高奖——普利策奖的提名,这是对她作为一个优秀记者的最大肯定。
随着故事的发展,影片对瑞秋的形象又深挖了一层,刻画了一个不畏强权,服务于公众利益的记者形象。
美国政府借子虚乌有的委内瑞拉要对美国总统遇刺事件负责的罪名对委内瑞拉发动袭击,瑞秋调查到这一丑闻后,凭着自身的正义感,认为公众有权知道真相,要报道揭露此事。
她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坚定做政府‘瞭望哨’,还公众以真相”的新闻理想一直支撑着她。
美国著名影评网站Slant Magazine评价道:
“瑞秋付出巨大代价捍卫的不仅仅是记者的道德准则,还有作为一个自由公民坚持真理超越权威的权利。”
在得知报社将会刊登她这一篇爆炸性的“扒粪”之作时,瑞秋兴奋地说:
“这就像'水门事件'和'伊朗门事件',我们要通过客观报道让政府下不了台。”
影片探讨的中心话题,是瑞秋对于坚持真相和新闻自由这一立身原则的理解与捍卫,也正是这一点使瑞秋的形象得到升华,同时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思考。
在电影中,瑞秋面临的困境是虽然她的报道是真实客观的揭露了政府丑闻,让公众了解了真相,但报道同时揭发了一个中情局特工的身份,这在政府看来是威胁国家安全的,线人违反了法律,因此政府要求瑞秋说出线人的身份。
然而,媒介有权对信息来源进行保密,尤其是事关国家政治丑闻的秘密消息,因为如果记者不对线人进行保密,那么将不会再有人敢于揭发不法行为,媒介的社会监督职能将难以实现。
鉴于此,瑞秋拒不透露消息来源,她认为任何一个真正的记者都要准备好为坚持原则而受牢狱之苦。
这种不妥协摧毁了她的生活,甚至摧毁了她的亲人和那位中情局特工的生活:
瑞秋的丈夫渐渐抵挡不住国家巨大的压力,对瑞秋坚持原则而弃家庭于不顾表示不满,最终两人关系破裂;
瑞秋因坚持原则进监狱无法关爱年幼的儿子,被诟病为不称职的母亲;
暴露身份的中情局女特工遭到了媒体的骚扰,最终惨死在一个右派分子的抢下......
事态变得越来越灰暗,对信息来源保密,坚持新闻自由,瑞秋誓死捍卫着她的原则,但同时每天还要忍受内心的折磨。
在影片中,最高法院最终受理了瑞秋的案件,她的律师在庭上对真相与新闻自由和瑞秋的精神的一段阐述被称为影片“辩题的支柱”:
“阿姆斯特朗女士本可以放弃承诺回家与亲人团聚。但若那样做了,将再也不会有人提供任何消息给她和她的报社。今后,当我们逮捕了其他报社的记者后,也会让这些报社再无消息来源。这样我们就无视了宪法第一修正案的存在,又要如何知道总统是否隐瞒自我罪行,军官是否进行了虐囚行为呢?”
正直坚韧、追求平等——女性瑞秋《真相至上》被美国妇女电影评论协会评为2008年最佳性别平等奖。
影片在塑造了一个记者形象的同时,也成功塑造了一个正直而又坚强,追求男女平等的女性形象。
瑞秋的正直和坚强体现在她对真相的不懈追求,对承诺的严格恪守和对公共利益的坚定维护上。
在影片中,美国政府对委内瑞拉发起袭击是一场阴谋,瑞秋对此展开了调查,政府的权力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瑞秋遇到了很多阻力,诸如白宫发言人拒绝对国家安全问题发表评论等消息封锁。
电影中,像《纽约时报》这样的大报在报道上都遮遮掩掩,没有继续追查下去,而瑞秋却继续追查真相,最终搜集到了确凿的证据并通过报道告知公众真相。
入狱后她接受了电视直播采访,受政府指派的女主播在不断用与丈夫儿子分别刺激瑞秋后要求她说出线人是谁,瑞秋反问道:
“为什么你要让一个记者去背叛自己的正直?”
瑞秋的律师曾劝瑞秋放弃原则说出线人,他认为他维护的是瑞秋本人而不是她的原则,然而当他真正了解瑞秋后,在法庭上说:
“我现在意识到对于真正了不起的人来说,人与原则是没有区别的。”
特别检察官、法官对瑞秋进行了讯问,律师劝她说出线人,最后连支持瑞秋的丈夫都要求她向政府屈服,而瑞秋所受的一切牢狱之苦都起源于她坚定的拒绝说出线人是谁。
影片最具戏剧性也最出乎意料的便是线人的身份。
一系列矛盾冲突情节铺垫之后,观众认为线人一定是身份重要,事关国家安全的大人物才让瑞秋如此的保护他,但影片最后揭示出所谓的“线人”竟是女特工上幼儿园的女儿,瑞秋在与小女孩对话中偶然得知了女特工的身份。
这一个情节设计极大的渲染了瑞秋的正直守信,将美国式的理想主义发挥到了极致。
便随着影片主线的还有“追求男女平等”这样的“副歌”,美国杂志Time Out New York认为“导演试图在影片里展现男女平等,他描写了两位女性(瑞秋和女特工)与他们各自所在的对女性工作能力持有怀疑的体系所做的斗争。”
作为一个女性,瑞秋想在新闻界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她为此付出了比男性更多的努力以在工作与家庭之间取得平衡。
当瑞秋的律师借瑞秋要照顾儿子为由劝说她透露新闻来源离开监狱时,瑞秋的话语极具女权意识:
“一个男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原则,离开家人进了监狱,人们用他的名字作为节日名。现在一个女人做了同样的事情,她便成了一个怪物。如果我做出让步,该怎么说?'不要相信做母亲的记者,因为母亲们最终会放弃原则而妥协'吗?”
导演拉里擅长塑造瑞秋这样的女性角色,她们总是在逆境中为了捍卫原则,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与外界压力和内心矛盾做激烈的斗争,这样的形象塑造强化了女性正直坚韧的形象,证明了女性的伟大与实力,充满着强烈的男女平等意识。
小我大我、痛苦无奈——母亲瑞秋瑞秋对年幼的儿子充满关爱,但记者的工作却常常使她没有足够时间陪伴儿子。
在瑞秋因报道入狱后,母子之间这种潜在的感情隔阂逐渐加深,这给瑞秋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让观众唏嘘不已。
电影刻画了人物在坚持个人原则与家庭关系和谐时面临的巨大困境。
影片中几大细节展示了母子关系的发展。
在影片开始,瑞秋忙着写报道,对儿子的玩闹和大声喊叫显得有些不耐烦,她让儿子安静的和大家一起唱歌,而儿子提米却一脸不高兴,这展现了一幅母亲忙于工作的场景。
第二组镜头中瑞秋深夜在报社赶工报道,提米打来电话问她是否看过他的作文,自己要上床睡觉,瑞秋向儿子保证说第二天早上一定点评。
第二天早上母子在厨房里进行了一段十分温馨的对话,瑞秋有着一种愧疚和弥补提米的情绪。
在送提米上学的路上,瑞秋仍忙于听广播里的新闻,提米希望能到动物园玩,但她敷衍了一下没有答应。
在瑞秋入狱后,提米来探监,瑞秋装作很轻松的安慰提米自己会没事,但提米沉默少语,眼神中充满失落与恐惧。
在影片最后,当瑞秋最终因藐视法庭罪入狱两年时,她唯一的要求就是与儿子再见一面,面对少不经事,有些陌生的儿子,她强压住心里的悲伤和眼中的泪水逗儿子笑,对儿子说:
“你可以假装不爱我,我也可以假装相信这个事实,但是我爱你,我每分每秒都在想你。”
最终,母子俩朝两个方向分开,瑞秋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的离开了儿子。
《偏锋杂志》一针见血的指出:
“贝金赛尔演出了瑞秋的坚定,但同时也传达出了角色的恐惧与绝望,她挣扎着与儿子和外界保持联系。正是这种脆弱与内心的信念赢得了观众对角色塑造的认可。”
通过对瑞秋记者、女性和母亲三个不同角色浓墨重彩的刻画与叠加,影片塑造了一个刚正不阿,坚定不移的捍卫原则并独自默默忍受着这种风险所带来的巨大痛苦与牺牲的女记者形象。
瑞秋身上三重身份的叠加,全面塑造了这一中心人物的性格形象,凸显了她身上伟大的品质与精神,也推动了影片主题的不断深化与拓展。
而在十二年后,正在被病毒肆虐全球的今天,由于疫情的爆发而造成的政治及意识形态上的冲突,美国的个别媒体和记者,是否应该在居家隔离期间再好好回看一遍这部十多年前的美国电影,从瑞秋的身上去学习和感受一下,什么才是真正的客观报道与坚持新闻工作者的真相至上原则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