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理解价值投资感悟(品质估值一文读懂价值投资的两大疑难问题)
股市中有一句谚语,叫:不能接下跌中的飞刀。
意思是说,当股价在快速下跌中,投资者不要出手进行买入操作,应该等到股价完全平稳之后,再行买入。
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祖鲁法则》的作者、英国股神史莱特先生曾打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从摩天大楼顶层扔下一只保险箱,你从三楼窗户探出头,想接住保险箱,一定会受到严重的伤害。
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到保险箱落地之后,再去捡拾,这样才能确保安妥无恙。
但是问题来了:物理上的楼底地面一目了然,股市中的底如何判断呢?
判断股市中的底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尤其个股,更是如此。
如果股市底好判断,股市投资就不会那么难了——“一盈二平七负”的现状就会大为改观。
所以下跌中的飞刀不是能不能接的问题,而是如何选择接的时机的问题。
时机是怎么来的呢?
简单地说,就是“品质 估值”。
品质好,估值不高,时机就来了。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问题,先讲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投资案例。
2015年股灾。
中国平安股价一路下挫。
在35元时,我开始买入。
当时可是股灾期间呀,动辄千股跌停之后,市场人心惶惶。
我在买入中国平安的消息后,很多网友表示不解:这个时候买入,理由呢?
其实我的理由很简单:
(1)平安足够优秀,不会因股价下跌而改变经营模式、经营业绩的优秀;
(2)35元的中国平安,静态PEV约为1.1倍,动态PEV则接近于1,市盈率估值则只有10倍上下。估值足够低,与每年20%上下的年化复合盈利增长相比,PEG数值则只有0.5!
因此,彼时彼刻,我判断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建仓、增持的时机。
为此,我在首次建仓后,又制定了一个更为详细、大胆的增持计划:
(1)股价每下跌5元,增持一次;
(2)每次增持,份额相比前次买入股数翻倍。
这样,在30元、25元时,我均以较上一次翻倍股数的方式进行了增持。
这就是我说的“越跌越买”。
事实上,在最后一次买入时,平安的股价还没跌到25元,我就把手中的银子全部投入了。
从35到25,在外界看来,我就是在伸手接下跌中的飞刀啊。
但事实证明,我那时的投资,是正确的。
哪怕是第一笔投资,35元附近买入,经过4年多的分红,每股已得现金股利5.45元。
(中国平安2015年以来的现金分红)
而今股价81元,去掉分红,则持有4年半的年化投资收益率约为24%强。
25元附近买入的最大额度的那一笔,去掉分红,则持有4年半的年化投资收益率高达36.5%!
最重要的是,吃了这么多现金分红,股价又涨了这么多,从估值上看,现在的中国平安跟当年35元首次买入时几乎一模一样。
35元时,PEV大约为1.1倍;现在81元,PEV还是差不多1.1倍。
就连市盈率估值,也惊人的相似!
(中国平安近5年来的市盈率曲线)
看上图,左圈处是我15年股灾期间首次买入平安时的市盈率估值,右圈处是当前平安的市盈率估值。
都在10倍上下。
顺口说一句:用四五年后的眼光看,现价下的中国平安依然极其便宜!
这把飞刀,接得好,接得对。
我是怎么做到的呢?
秘密就是“品质 估值”。
对优秀的企业,只要估值到位,价格不贵,不论趋势如何,都应该大胆买入——估值不高了,就是买入时机!
所以,时机只跟品质和价值有关,跟市场的热度、股价的趋势无关。
可能有朋友会说:你在平安上赚钱了,是因为你在决定买入的时候就制定了高明的“梯级翻倍增持计划”,是“越跌越买”策略确保了你的胜利。
看起来这番话颇有道理。
实际上,它同样是经不起推敲的。
我当时买入平安时,并不知道它会不会跌到30元,更不会知道它会不会跌到25元。
后来虽然如愿买到了,但那并不是我预测的结果。
我的意思是说,我30元、25元买到平安的结果,不是因为我个人预测的高明,而是市场偶然性带来的恩赐。
换言之,是运气的成分使然。
事实上,我当时最真实的想法是:35元买平安,值了;将来有更低的价格买入的话,那就更值了。
平安的股价当时哪怕下滑到35元时止、后边再也不往下滑了,我也是乐于接受的。
后续的下跌,只是市场对我调仓和调动资金能力的一种奖赏罢了。
为了说明这番道理,我再讲一个我自己伸手接飞刀的案例。
2018年贵州茅台的股价一度冲高到每股800元的高价——当时每股800元,那可就是40倍的估值了。
尔后,股价开始萎靡,然后阴跌。
在股价下跌到600多元时,我开始尝试性建仓。
当年10月份,因为一个“糟糕”的三季报,业绩被市场解读为“不及预期”(实际上是上一个年度超高的业绩造成了当年的同比增速下降),股价在三季报公告出来的次日就跌停了。
贵州茅台股价跌停的那天,我正在福建爬五夷山。
看到跌停后,我马上卖出了一部分银行与一部分国投电力、双汇发展、福耀玻璃、上汽集团等,果断大幅买入。
直接把茅台的仓位从略近于无提高到接近3%。
一把增仓近3%,对熟悉我的朋友来说,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操作了——我平时的买入,动辄持有几年、十几年,只有在股灾前后,市场特别疯狂时,我才大幅操作,增减的仓位才可能超过20%、30%。
当时身边跟我一块爬山的同事,很不解地问我:现在股价550来块,一手就得5万多块钱,这么高的股价,买入合适吗?
我答:动态市盈率已经20倍上下了,这个位置不算太低,但放长周期看,比如三五年的时间,只有赚多赚少的问题,而无亏不亏钱的问题。
(贵州茅台近3年市盈率曲线)
同事接着问:明天或明天的明天,股价还再下跌呢?
我答:再跌再买——我希望能有机会让我买到总仓位的20%或更高。
第二天,茅台的股价果然在开盘后再次大跌8%以上。
见状,我清仓国投电力,再减福耀、双汇、上汽等,果断把茅台的持仓量增加到了总仓位的7%上下。
应该说,这一次对茅台的操作,跟前几年对平安的操作有着明显的不同:当年我买平安时,整个建仓、加仓的过程,我手中都持有现金,直到25元上方最后一次加仓才全部打完;而这次买茅台,我是在满仓条件下操作的,买茅台的资金全部来自于调仓换股。
因为我手中持有的股票都是精打细算并持有多年的,所以调仓卖出时,会承受更大的思想压力。
随行的同事实在看不下去了,好心地提醒我:你这样搞,是不是太疯狂了?
我说:不怕,我仓位中还有一些股票可以卖出,如果茅台股价下跌,我还有操作的空间。
事实证明,519元,我基本上买到茅台这轮股价下跌的最低点了。
我持仓20%的计划并没有落实完。
直到一年后,茅台股价翻倍,它占我总仓位的比例也不过15%、16%上下。
当然,中间股价上升时,我手中因为又有了一笔闲钱,亦曾追高增持过。
这一次对贵州茅台的操作,我是在股价跌停和跌停次日后的再次大跌中,一把梭式加仓的。
能有的后续资金调动能力,也就只有调仓换股这一种方式了。
也是一次典型的伸手接飞刀的例子。
跟平安不同,它不是连续多日、甚至数月的下跌,才寻到底的,而是在一两天急剧的暴跌中,即完成了探底的过程。
此后市场再未给我机会。
当然,我亦无所遗憾。
为什么呢?
原因有两点:
一是我在它估值窗口开合的那一刻,已经做到了我当时最大能力的买入;
二是我深知像当年操作平安时那样的运气,不可能永远眷顾我。
对茅台的这番操作,我亦坚持了“品质 估值”的时机把握,在确定品质的前提下,把估值而非股价作为了衡量和决定买入时机的唯一评判标准。
我更没有特别在意当时的股价趋势如何——在机会窗口来临的时候,我做的最大的、唯一的举动,就是奋力出击!
“下跌中的飞刀”这个字眼,本身是带有诱导性的。
因为它设置的前提就是“下跌中”,很容易把你带入对股价趋势的关注中。
所以,“不要接下跌中的飞刀”这句话,是趋势交易者的口头禅。
对价值投资者来说,参考意义不大。
我今天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呢?
两个方面:
(1)此言流传甚广,对股市新手来说,欺骗性极大,很多有志于价值投资的朋友,常受蛊惑而致拘束;
(2)每至股市不振,此言引用率就会攀升,此时写作提醒,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另外,在写作分析完“下跌中飞刀能不能接”这个问题之后,其反向的操作,即“上涨中的股票能不能追高”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剧透一下:上边无论是操作中国平安,还是操作贵州茅台,我都“追高”操作过。
比如平安,我在35、30、25元时买过,后来亦曾在40、50、60、70元买过。
今年2月3日A股开盘后,平安大跌,我又在78元附近加仓过500股。
对茅台的操作,更有戏剧性和教育意义。
当年股灾时,我除了低位买入过很多的中国平安,还曾分档买入过不少的贵州茅台,三档买入价分别是220元、200元、180元。
在茅台后来股价涨到470元附近时,我就全部清仓了。
但是,后来在茅台股价从800元下挫到600、500元间——也就是上文详细讲述的那一部分——我不仅全部买回来了,而且持股数量要比当时第一次卖出时多得多。
从本质上讲,我刚才讲的这一次逢低建仓、加仓,对我整个的对茅台的操作而言,是一次追高买入的动作。
这说明什么?
价值投资,只要死死抓住“品质 估值”这个核心,无论是“下跌中的飞刀”,还是“股价上涨中的追高”,都是可以做的。
只要符合条件,都可以做——坊间流传的“不要接下跌中的飞刀”和“不要追高买股票”,表述是不严谨的。
如果你听到的这类告诫是出自短频交易或趋势交易者之口,那就更应该小心谨慎地予以分析和吸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