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人的乡愁记忆(那永不凋零的记忆)

赣南采茶戏源远流长,是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一种表演形式。

赣南采茶戏,源于明末清初,有400余年历史。旧称“灯戏”、“茶篮灯”、“三角班”。流行地区有赣州、赣县、安远、信丰等市县和广东韶关、曲江、五华、新丰等县市。清嘉庆以后,赣粤两省的采茶班社交往频繁。赣南还有不少采茶班社,于清末民初流入福建武平、长汀以及湖南桂南等地。建国后的1956年正式挂牌定名为赣南采茶戏。

赣南人的乡愁记忆(那永不凋零的记忆)(1)

赣南采茶戏有传统剧目约80出。整本大戏有《九龙山摘茶》、《上广东》、《反情》、《卖杂货》、《大劝夫》等。小戏有《睄妹子》、《补皮鞋》、《钓 》、《老少配》、《耍香龙》、《南山耕田》、《九龙宝杯》、《双砍柴》、《唐二试妻》等。

赣南采茶戏行当为“二旦一丑”,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一说。“小旦”塑造农村中勤劳纯朴、聪明伶俐的少女、少妇;“小丑”有正丑、反丑之别,正丑俊扮,反丑丑扮。“正丑”基本上是外丑心善的人物,诙谐幽默,含蓄风趣,鼻梁上仍保留“豆腐块”;“反丑”基本上是外丑灵魂也肮脏的人物,揶揄滑稽,被人讥讽。

赣南采茶戏表演以“矮子步”、“扇子花”、“单水袖”为载体,运用虚拟、模仿、造型等形式表现人物,有包括“梳妆”、“打鞋底”、“绣花”、“钓 ”等身段组合。 “三大表演”程式动作有400多个。其中许多是模拟动物动作特征而成。

赣南人的乡愁记忆(那永不凋零的记忆)(2)

赣南采茶戏音乐以单曲牌反复和多曲牌联缀,属曲牌体结构形式。427首传统曲牌归类为“灯腔”、“茶腔”、“路腔”、“杂调”,通称“三腔一调”。唱腔有河东、河西两种流派,河东派抒情雅致,略带说唱性;河西派开朗激越,旋律性较强。伴奏以“勾筒”为主胡,运用正反弦演奏形式。赣南采茶戏音乐旋律优美,委婉动听,轻松明快,节奏鲜明,为人们耳熟能唱而广为流传。许多流行、传唱的歌曲都借鉴了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如根据[长歌]改编而百唱不厌的红歌《十送红军》,在[小小鲤鱼跳龙门]的乐曲基础上改编的电影《闪闪的红星》插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和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运用的[斑鸠调]等等。

赣南人的乡愁记忆(那永不凋零的记忆)(3)

赣南采茶戏融歌、舞、戏为一体,以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构筑了赣南客家风情独特的表演风格。曾被田汉老先生誉为“戏曲百花园中一朵艳丽的山茶花”。2006年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建国后,赣南采茶戏迎来发展的春天,到目前为止,有几十出大小剧目在国家级各项专业艺术比赛中获得大奖。《山歌情》获中宣部一九九三年度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第四届文化部“文华大奖”和“曹禺戏剧文学”奖。《快乐标兵》荣获中宣部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文化部第十四届“文华优秀剧目奖”、 大型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荣获中宣部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