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陈氏三姐妹 陈氏三姐妹喜娘

深圳陈氏三姐妹 陈氏三姐妹喜娘(1)

陈夏玉、陈秀珍、陈秀兰(左到右)三姐妹正在对歌。

福州晚报记者 陈木易/文 石美祥/摄

“建设文明新城市,移风易俗首要事。推陈出新实在好,提倡文明新方式。”这是陈氏三姐妹(陈夏玉、陈秀珍和陈秀兰)在最近一个新人婚礼上讲唱的一段串词。

她们正努力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擦亮喜娘金字招牌,传递健康向上的正能量,让喜娘“活”出时代感。

将喜娘文化带出福建

陈氏三姐妹出生于闽侯上街镇的一个“喜娘世家”。她们的母亲、外婆、曾外婆都是职业喜娘,传到她们三姐妹这里已是第四代,长达150多年。

1994年,29岁的陈夏玉在母亲的带领下,步入喜娘文化的大门。在陈夏玉的影响下,妹妹陈秀珍和陈秀兰也成了喜娘习俗的传承人。

陈氏三姐妹的成名,要从2010年福州市举办喜娘大赛说起。三妹陈秀兰告诉记者,那次比赛共吸引400多人参赛,她们三姐妹作为一个整体也受邀参加,并在比赛中脱颖而出,获得“金牌喜娘”第一名。

成名之后的陈氏三姐妹,将喜娘文化带出了福州。她们前往北京、上海、西安、香港等地主持婚礼,甚至走出国门把喜娘文化带到马来西亚等地。她们还登上“中国梦想秀”“梦想合唱团”等电视综艺节目,与董卿、郭德纲等知名艺人过招,展示喜娘文化的独特魅力。

2017年,大姐陈夏玉被评为第四批福建省级非遗“喜娘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

陈氏三姐妹还成立了闽都喜娘文化传习所。她们将家族百年来积累的当地婚礼习俗和喝彩词汇编成册,并制作了婚礼视频,供学员学习。她们还邀请专职喜娘、民俗专家、高校艺术类和历史类教授等,对新入行的学员进行系统培训、授课。学员要经过一系列学习和考核,方可获得喜娘结业证书。

2018年,闽都喜娘文化传习所成为“福州市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福建江夏学院实践教学基地”。

从2011年至今,陈氏三姐妹的培训班已培养近千名合格喜娘,包括来自美国、马来西亚等地的喜娘文化爱好者。

让喜娘习俗融入新风尚

“部分喜娘刻意营造热闹的氛围,在主持婚礼中的‘表现力过度’,丑化了喜娘形象,并且在婚礼上刻意攀比礼金的数额,偏离了‘礼’这一传统文化精髓。”陈秀兰坦言,作为传统习俗的传承者,更应该与时俱进,倡导移风易俗等新思想、新观念。

陈秀兰告诉记者,早在多年前,她们就尝试在婚礼中实践这一想法。比如,针对亲友见面礼中的数额,会用委婉含蓄的祝福语来表达,如一生一世、好事成双、八方来财、十全十美等。

陈氏三姐妹经常根据社会热点,创造出与时俱进的新歌谣、新段子。比如“疫情防控还未了,外出坚持戴口罩。做好通风多洗手,医生交代要遵守。疫情时候别去挤,留在闽侯过春节。”

来源: “文化强国”光明日报协同推广平台福州工作站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