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名将薛仁贵的一生是怎样的(唐朝名将薛仁贵一生唯一一次惨败)

大家好,我是【青木史馆】,点击右上方“关注”,每天历史分享不停。

今天要讲述的是,唐朝与吐蕃之间发动的一场大规模斗争,而在这场战役中,唐朝名将薛仁贵也经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惨败,而这其中,导致这场战役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又给薛仁贵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人物简介

薛仁贵,名礼,字仁贵,唐朝初年名将,出生于河东薛家,虽是高门大户,但到薛仁贵这一代已经是家道中落和庶民没什么区别了。因此薛仁贵自幼家贫,只能以种田为生,然而生活虽然贫困,却消磨不了他那颗建功立业的决心,之后在妻子柳氏的鼓励下毅然从军,在太宗征高句丽期间,横空出世,终得到太宗赏识,此后也是不断升迁。

太宗之后,高宗即位,亦将薛仁贵当作心腹爱将,而薛仁贵也是不负众望,在历次征战中从无败绩,威震四方。原本按照这样的人生剧本,薛仁贵最后绝对会是满载荣誉,在世人的崇拜中,在皇帝大臣的赞扬与肯定中走到他的人生巅峰。

唐朝名将薛仁贵的一生是怎样的(唐朝名将薛仁贵一生唯一一次惨败)(1)

薛仁贵剧照

然而,因为大唐与吐蕃之间的一场战役,不仅让十数万大唐将士身死疆场,亦是打破了薛仁贵在疆场上的不败神话,因为此战,薛仁贵也迎来了人生中的一次严重的滑铁卢,这一战,就是大唐自立国以来遭遇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惨败:大非川之战

唐朝名将薛仁贵的一生是怎样的(唐朝名将薛仁贵一生唯一一次惨败)(2)

大非川之战

事件概括

唐高宗总章三年(咸亨元年,670年)四月至八月,唐朝与吐蕃为争夺龟兹、疏勒、于阗、焉耆(今新疆库车、喀什、和田、焉耆)四镇,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切吉旷原)进行了一番争夺大战,此战,吐蕃军避实就虚,不与唐军精锐直接交锋,而是断其粮草后,集中优势兵力夺取胜利;而唐军远道出征,且兵力不支,供给不畅,尤其军中将领不和,副将郭待封擅违军令,一意孤行,终陷败局。

背景

公元670年四月(唐高宗咸亨元年),吐蕃大举入侵西域,攻陷西域白州等十八个羁縻州,又合于阗联手陷龟兹拨换城(今新疆阿克苏),唐被迫罢安西四镇。二年,吐蕃以噶尔·赞聂多布为大相,由其弟名将噶尔·钦陵统兵驻节吐谷浑,以加强对河源地区(今青海西宁一带)的控制,并寻机东进。

唐朝名将薛仁贵的一生是怎样的(唐朝名将薛仁贵一生唯一一次惨败)(3)

吐谷浑巅峰版图

三年,论钦陵率军号称40万北上,先取于阗,疏勒,再挥戈东进龟兹,而后攻占焉耆以西数镇,使唐朝在西域的地位发生动摇。面对外敌入侵,唐朝作为当时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若是再不出手,面子上也挂不住,毕竟还有那么多小国看着,于是在咸亨三年四月初九,唐高宗以左卫大将军薛仁贵为逻娑道行军大总管,右卫员外大将军阿史那道真、左卫将军郭待封为其副将,领兵5万反击吐蕃军 ,欲以此一战迫使吐蕃再次臣服于大唐。

战役过程

薛仁贵率军经鄯州(治西都,今青海乐都)至青海湖南之大非川。薛仁贵深知吐蕃军兵多将广,且以逸待劳,唐军须速战速决,方能取胜。而乌海(今豆错湖)险远,辎重车马不便往行,又易丧失战机,故留郭待封率2万人守护辎重、粮草,令其于大非岭上凭险置栅,构筑工事,使之成为进可攻退可守的前沿阵地。

唐朝名将薛仁贵的一生是怎样的(唐朝名将薛仁贵一生唯一一次惨败)(4)

大非川之战

随后,薛仁贵即率主力,轻装奔袭。两军于河口(今青海玛多)遭遇。吐蕃军猝不及防,大败,伤亡甚众,损失牛羊万余头。薛仁贵乘胜进占乌海城,以待后援。但郭待封自恃名将郭孝恪之后,不服薛仁贵管制,擅自率后队继续前进,又未能及时与主力会合。

从而被吐蕃军抓住战机,以20余万之众邀击其部,郭待封不能抵敌,辎重、粮草尽失。薛仁贵被迫退保大非川。八月,吐蕃军在名将论钦陵指挥下,以40余万大军逼唐军决战。薛仁贵无险可据,更无粮草供应军需,大败,损失惨重,薛仁贵等“与钦陵约和而还。

唐朝名将薛仁贵的一生是怎样的(唐朝名将薛仁贵一生唯一一次惨败)(5)

唐军进军路线

失败分析

纵观这一战役的过程,其实大概可以分析出,大非川之战的失败原因有三点。

1.地理原因

都知道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地形复杂多变,一般人到了那里之后就会出现高原反应,会感觉头晕,心慌,恶心,而1000多年前唐军的感觉也是一样的,要知道,薛仁贵率军是要从河湟谷地中的鄯州(今青海省乐都县)急行至乌海,河湟谷地区的海拔约2300米,身体稍微好点,出现高原反应几率很小。

唐朝名将薛仁贵的一生是怎样的(唐朝名将薛仁贵一生唯一一次惨败)(6)

中国山脉分布图

而唐朝在高宗时期能达到武功的巅峰,军事实力自然是极强的,士兵的身体素质定然也是比普通人要好很多的,区区2300米,基本不可能有高原反应,但是上到乌海则不一样了,乌海海拔高度4000米以上,即便身体比普通人好很多,此时的唐军也开始不断得有士兵出现高原反应,这也使得整个唐军的战斗力大打折扣。

唐朝名将薛仁贵的一生是怎样的(唐朝名将薛仁贵一生唯一一次惨败)(7)

唐朝骑兵

2.将帅不和

个人觉得这也是导致这场战役失败的最大原因,薛仁贵知道己方远道而来,又经历高原反应,士兵战力大打折扣,而吐蕃兵多将广,以逸待劳,必须要速战速决,拖久了只会对唐军不利,所以薛仁贵命令副将郭待封在大非岭构筑防御工事,守护粮草辎重,这样即便前方战事不利,撤退后也有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阵地,而薛仁贵则率领主力轻装奔袭,刚开始效果也比较显著,直接打了吐蕃一个措手不及,抢夺牲畜无数,进而占乌海城。

原本按照这样的作战方略,唐军是极有可能击退吐蕃的,然而副将郭待封却自恃名将郭孝恪之后,原本与薛仁贵平级,如今却只能做他副将,听他调遣,于是心有不甘,在薛仁贵率领主力离开后并没有听从薛仁贵的命令,而是率军带着粮草辎重尾随主力。

唐朝名将薛仁贵的一生是怎样的(唐朝名将薛仁贵一生唯一一次惨败)(8)

郭孝恪

薛仁贵所率主力是轻装上阵,而郭待封则是带着许多粮草辎重,行进缓慢,又怎么能跟得上,这样一来,就直接与主力脱离,最终在半路被吐蕃发现并且击溃,粮草辎重尽归吐蕃手中,而薛仁贵正在前方和敌人交战,完全脱不开身去营救,拿下乌海城后,薛仁贵所部没有粮草,只能被迫退守大非川,粮草尽失,失败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最终,薛仁贵退无可退,被吐蕃打败,唐军损失惨重。

3.实力悬殊

大非川之战前一年,唐朝才刚刚平定朝鲜半岛的高句丽王国,名将李绩统帅的数十万唐军主力根本来不及回防吐蕃。吐蕃就是趁着唐军东征的机会,吞并土谷浑,入侵安西地区,向唐朝的威严发起了挑战。唐高宗仓促命令薛仁贵为主帅,让他出征吐蕃。出师时,薛仁贵与郭待封的总兵力只有区区5万人。

唐朝名将薛仁贵的一生是怎样的(唐朝名将薛仁贵一生唯一一次惨败)(9)

装备精良的吐蕃士兵

吐蕃轻骑兵曾经攻灭了印度的天竺王国,其活动范围包括新疆、西藏、青海、印度、尼泊尔等地。吐蕃国内兵强马壮,又依赖青藏高原的地理优势,居高临下,不断入侵唐朝的四川地区。防御薛仁贵进攻的吐蕃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论钦陵,论及统军作战,即便是相比于薛仁贵,他也是不遑多让的。此战,他十分重视唐朝的进攻,不仅下令全民皆兵,还组织了西羌、吐谷浑、吐蕃联军,总数达到了40万之多。

唐朝名将薛仁贵的一生是怎样的(唐朝名将薛仁贵一生唯一一次惨败)(10)

名将论钦陵

战役影响

此战是唐朝对外战争中第一次遭遇的巨大的败仗,吐蕃凭此一战一跃成为可以与大唐分庭抗礼的西部大国,吐谷浑成为了吐蕃的别部,唐朝被迫撤销四镇建制,安西都护府迁至西州(高昌,今新疆吐鲁番)。

经此一战,唐军对外征战的不败神话破灭,造成帝国北疆的部分游牧民族开始蠢蠢欲动,意图复国。而吐谷浑的丢失也造成帝国西部的河西、陇右地区直接承受吐蕃的侵略,使得唐朝不得不部署更多军队在西北边疆,这也后来的为中唐时期“外重内轻”的局面奠定了基础,为安史之乱埋下了隐患。

薛仁贵的结局

而薛仁贵回到长安后,唐高宗就治了他的罪,由于他之前战功赫赫,所以并没有把他处死,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最终,薛仁贵被夺官削爵,贬为庶民。

直至公元681年,唐高宗念其之前的功勋,才重新任用他,把薛仁贵派去西边平定高丽叛民。于是,满头华发的薛仁贵再次成为唐将,而那一年的他,已经69岁高龄了,离他70岁寿终正寝也就还差仅仅一年。

唐朝名将薛仁贵的一生是怎样的(唐朝名将薛仁贵一生唯一一次惨败)(11)

唐高宗剧照

此刻的他没有了当年的桀骜,敌军将领问他是何人,他缓慢抬起了头,只是轻吐了三个字:“薛仁贵”,便引得敌军阵营一片唏嘘,敌军的士兵眼睛里充满了惶恐。

这一次,由于年事已高,薛仁贵没有再冲锋前线,而是坐镇后方指挥,在他出色的指挥下,唐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大败敌军,斩杀了上万人,薛仁贵最终赢得了这场人生中的最后一仗:云州之战,云州之战归来,他便被高宗册封为幽州都督,直至寿终正寝。

当年那个战神好像又回来了,也好像从未消失过,薛仁贵一生戎马,为了保家卫国,在战场上厮杀了一生,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年,还在拖着老迈之躯为国征战,我们不该因为一个污点就大肆摸黑嘲笑他,甚至忽略了他以往的辉煌战绩,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他英勇的身姿,是他的丰功伟绩。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