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90后小伙在汉正街打拼(夫妻俩卖文具在武汉扎根落户)

扩大店铺后,张春銮售卖的商品种类更加齐全 记者乔驰 摄,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武汉90后小伙在汉正街打拼?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武汉90后小伙在汉正街打拼(夫妻俩卖文具在武汉扎根落户)

武汉90后小伙在汉正街打拼

扩大店铺后,张春銮售卖的商品种类更加齐全。 记者乔驰 摄

1月18日上午,在江汉区满春街,民族路上人来车往、熙熙攘攘。周边分布有服装、布匹、鞋业等大大小小的各类市场和商铺,是许多“汉漂”扎根武汉的“根据地”。

在民族路与大兴路交会口,50岁的老板娘张春銮正在自家的“佳宇文具服装辅料批发”店内招呼着顾客,虽然从老家请来侄儿侄女帮忙,但张春銮还是不能闲着。接待、拿货、结账,张春銮在货架和柜台间来回穿梭,连找时间跟记者坐下聊聊都难。

“18年前开店时,门前的路上就有这么热闹。”提起来在武汉做生意的这些年,原本有些害羞的张春銮变得大方起来。

张春銮的老家在湖北黄梅县,来武汉前,她与丈夫一直在江西九江务工,两人在菜场里卖肉卖菜,每日起早贪黑,生意却平平淡淡。一次,丈夫来武汉看望在武昌做生意的朋友,发现同样是卖菜,朋友的生意却十分红火,“当时觉得在武汉的发展机会更多,我们便下定决心到武汉闯闯”。

“一直记得这份恩情”

陌生邻居拉一把让她感动至今

1997年,张春銮与丈夫带着儿子,怀揣一腔热血和8000元积蓄来到武汉,俩人的第一份事业仍是老本行,丈夫在菜场卖肉,张春銮则挑着菜篮,走街串巷卖菜。“那时候的房租五百一个月,而我们半年才赚了两三千,眼看带来的钱马上见底,心里着急又迷茫。”

临近春节,一家人上街买新衣,在朋友推荐下,他们第一次来到长江对面的汉正街。“街上人山人海,肩抵着肩,走都走不动。”看到这番热闹的景象,夫妻俩脑海中冒出的第一个想法就是——这是做生意的好地方。

1998年3月,夫妻俩带着儿子过江打拼,从挑担子卖菜做起,“凌晨3点出门进货,天亮前赶回来出摊”。为了多挣钱,夫妻俩白天辛苦卖菜,晚上找了份“兼职”——摆地摊。“先是卖鞋,但一种款式要进许多尺码,进货成本太高,2002年又换成了卖文具。”

重新进货需要本钱,可夫妻俩积蓄不够,一筹莫展时,张春銮试着向楼下邻居借钱。“他没有多想,一口就答应借2000元,帮了我们大忙。”

张春銮口中的这位邻居姓陈,做的是大米生意。“说是邻居,当时两家来往少,相互都不熟悉,可他却热心帮我们一把,我心里一直记得这份恩情。”

凑足启动资金,夫妻俩首次尝试“进军”文具用品行业,凭借着勤劳和智慧,他们收获了第一桶金。“进货时专挑印有卡通图案、颜色造型活泼的文具,都是小孩子喜欢的。”与竞争对手不同,张春銮有着清晰的消费群体,生意也逐渐有起色,“最多时一天的毛利润就有两三千元。”

结束15年租房生活

他们第一次把家人照片挂上墙

地摊生意日渐红火,张春銮却并不满足于此,“四处摆摊不是长久之计,想要在武汉扎根,必须要固定下来做生意。”

2002年,夫妻俩在民族路路口租下一间门面专卖办公文具用品,“只有30平方米,地方不大,但心里踏实多了”。张春銮满怀信心开起小店,没想到头一年就被现实泼了盆冷水。“生意没有起色,赚来的钱又投到货里,爸爸来武汉探望时问赚了多少钱,我们都不敢吭声。”

“再坚持5年,一定会有成果!”丈夫的一句话再次点燃张春銮的斗志。小店顾客以周边市场商户为主,夫妻俩把精力集中在挑选货品和服务顾客上,专程前往浙江义乌采购货品,客户一个电话就送货上门,久而久之,积累了不少回头客。

2006年左右,他们又租下隔壁门面,店铺的面积扩大近一倍,商品种类也增加了五金百货、日化用品等。“最忙时店里请了三四人来帮忙,一天的收入能到近7000元。”

生意越做越大,日子越过越好。2013年左右,张春銮买下一套两室的电梯房,结束了在武汉近15年的租房生活,并把户口落在武汉。“租房时搬过四五次家,心里始终没有归属感。”

张春銮说,住进新家后,他们第一次把家人的照片挂在了墙上,“过去租房也不敢随便添置家具,怕搬家时麻烦,如今再也不担心了” 。

记者乔驰

通讯员李勇 李樱丝 邬杨琴

来源: 武汉晚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