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重要特征(罕见且严重的免疫炎性疾病)
来源:风湿界
概念
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PACNS)是局限于脑实质、脊髓和柔脑膜的中小动脉的罕见重度免疫介导的炎症性疾病。
2012年国际教堂山共识会议(CHCC)将大血管定义为主动脉弓及其主要分支,中等大小血管为脏器的主要动脉,小血管包括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根据这一分类,PACNS累及的血管主要为中小血管,造影主要能显示中等血管,活检主要发现小血管病变。
2012年CHCC之血管炎分类
研究历史
1922年Harbitz首次报道了一种原因不明的疑似血管炎。
1959年Cravioto和Feigin将其称为孤立性中枢系统血管炎,并作为一种独立疾病首次被提出。
1988年Calabrese和Mallek首次提出PACNS诊断标准。
2015年美国梅奥诊所的Salvarani和Carlo报道的163例患者为目前最大样本的报道。
NO.2
流行病学
◎ 自然人群的PACNS发病率和患病率尚不明确。
◎ 梅奥研究统计美国白人发病率约为2.4/106。
◎ 好发年龄为40~60岁,也可见于儿童。
◎ 女性稍多,男女比例约为0.8:1。
NO.3
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具有特异性)
相对常见症状:
1. 头痛: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形式及程度多样,常以亚急性或慢性;罕见雷击样头痛。
2. 脑病表现:精神行为异常或认知障碍,常见于小血管病变。
3. 卒中:有脑梗塞或脑出血的局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及体征,多累及不同的血管,常伴脑脊液炎性改变,常见于大血管受累、造影阳性患者。
4.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视野缺损。
5. 癫痫发作。
6. 发热。
少见症状:
1. 视神经炎、脊髓瘤(主要是胸髓受累)。
2. 系统性血管炎症状,如体重下降、靶器官受损等罕见。
NO.4
辅助检查
血清学
主要目的在于排除潜在的结缔组织疾病。急性期反应物如血沉、C反应蛋白(CRP)、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狼疮抗凝物、血清补体、冷沉淀球蛋白等多正常;红细胞沉降率(ESR)和CRP可升高,如升高明显时应怀疑存在累及全身的感染或炎症。
脑脊液
不具有特异性,主要用于排除感染和恶性病变。多表现为无菌性脑膜炎,2/3以上患者脑脊液的淋巴细胞数(平均<20个/ml)和蛋白(平均<120 mg/dl)可见轻中度升高;活检阳性患者升高更明显,偶尔可见寡克隆区带阳性、lgG鞘内合成。
CT
◎ 1/3~2/3患者可显示低密度信号,敏感性较MRI低。
◎ 12.2%患者可见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于女性,较少见认知功能障碍、持续性神经功能缺损),提示坏死性血管炎。
◎ CTA多无特异性,可表现为串珠样改变。
◎ PET/CT有助于颅内大血管炎的诊断并与肿瘤相鉴别,亦可监测疾病的进展变化。
MRI(敏感性高、特异性低)
◎ 90%~100%的PACNS患者头MRI表现异常;
◎ 常见同时累及皮层和皮层下的多发梗死,多发T2、FLAIR、DWI高信号;
◎ 10%~23%患者可有脑膜强化,可见血管源性水肿;
◎ 梯度回旋MRI(SWI)可显示慢性无症状的多发斑点状出血灶;
◎ 脊髓受累可见多发小片状均匀强化,轴位上可见后部及软脊膜小点状均匀强化。
高分辨核磁(HR-MRA)和黑血序列(BB-MRA)
近年来,出现新的针对颅内血管壁的MRI成像技术,简便易行,需强化对比。如高分辨核磁可见血管壁向心性增厚及强化,黑血序列可看清管腔壁的内部结构,有助于PACNS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血管造影(DSA)
敏感性为40%~90%,特异性27%~43%。患者典型表现:双侧大脑半球多发血管节段性狭窄、扩张,可呈串珠样改变;也可表现为向心或偏心性管腔狭窄、边缘锐利的多发性闭塞;受累血管管径<300 μm时,血管造影敏感性显著降低;阳性也可见于放射性血管壁、动脉粥样硬化、感染、血管痉挛等疾病,故特异性不高;重复血管造影可用于排除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
NO.5
病理组织分型及活检术
◎ 脑和脑膜活检是诊断PACNS的金标准。
◎ 明确诊断、排除感染及肿瘤等类似PACNS病。
◎ 造成神经功能缺损的概率仅约1%。
◎ 非优势侧的强化病灶为理想的活检部位,若病灶均为明确的神经功能区,可选择非病灶区。
◎ 25%假阴性,阴性不能完全排除PACNS(PACNS斑片状侵犯脑组织深部取材受限)。
病理组织改变特点及病理分型
◎ 肉芽肿性血管炎:最常见,肉芽肿主要以淋巴细胞、组织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为主,可见朗格汉斯细胞和巨细胞。主要特征:以血管为中心的单核细胞浸润和肉芽肿形成,并伴有血管壁损害。
◎ 淋巴细胞性血管炎:突出表现为血管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及少量浆细胞浸润,后期出现血管壁的扭曲和破坏,而脑实质内炎性反应并不明显。
◎ 坏死性血管炎:该型病情严重,预后较差,主要累及小肌性动脉,表现为血管壁急性炎性反应、透壁样血管坏死和内弹力层破坏,多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
◎ β淀粉样蛋白相关性脑血管炎:常为软脑膜、皮层小血管周围巨细胞、淋巴细胞浸润性炎症、淀粉样蛋白沉积。
NO.6
临床诊断标准
1988年Calabrese和Mallek标准:
(1)临床标准
患者病史或临床检查提示有神经功能缺损,通过多方面评价后仍不能用其他病变解释的。
(2)影像学和组织学标准
由影像和/或病理证实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性。
(3)排除标准
无任何证据显示有系统性血管炎,或没有任何证据显示血管炎为继发性。
2009年Birnbaum J和Hellmann补充临床诊断标准:
(1)确诊的PACNS:活检确诊的PACNS(金标准)。
(2)可能的PACNS:①缺乏活检资料;②血管造影、MRI、脑脊液表现符合PACNS表现的患者,排除其他病因。
(3)排除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
NO.7
临床亚型
Rula A Hajj-Ali于2011年依据临床表现、活检病理、造影及影像特点,提出了实用的临床分型:
◎ 中枢系统肉芽肿性血管炎;
◎ 坏死性PACNS;
◎ 淋巴细胞性PACNS;
◎ 肿块病变样PACNS;
◎ β淀粉样蛋白相关性脑血管炎(ABRA)。
01. 中枢系统肉芽肿性血管炎
◎ 见于58%的PACNS,半数可伴β-4淀粉样物质沉积;
◎ 表现为隐袭起病的头痛,弥漫性或局灶性神经损害;
◎ 典型MRI表现为多发双侧缺血灶,DSA检查阴性;
◎ 90%患者有无菌性脑膜炎,需通过脑活检排除感染、肿瘤继发的血管炎;
◎ 活检有25%~50%的假阴性,可通过MRI异常区域靶向取材、联合脑实质软脑膜取材、开放式活检增加阳性率;
◎ 偶见血管壁破坏导致的多发微小动脉瘤形成,随血管自身修复可自行消失。
02. 坏死性PACNS
◎ 多表现为多发脑梗死;
◎ 脑活检多为血管壁炎症伴脑组织肿胀坏死、脑脊液相关指标异常、造影检查阳性,提示中等大小血管受累;
◎ 可通过脑脊液检查、重复血管造影与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鉴别。
03. 淋巴细胞性PACNS
◎ 主要见于造影阴性的儿童患者;
◎ 与肉芽肿型可有相似的临床、影像及脑脊液表现,不同点在于脑活检可见多克隆炎症细胞浸润血管壁,多以T细胞为主,少数以B细胞为主;
◎ MRI可见脑室周围沿血管走形的线状强化。
04. ABRA
◎ 发病较晚,常见癫痫发作、脑膜强化、颅内出血等症状;
◎ APOEε4/ε4基因型是该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 常伴以血管为中心的炎性浸润,与β淀粉样蛋白的炎症反应有关;
◎ 约29%的ABRA患者表现为颅内团块样病灶,比例高于其他类型的PACNS;
◎ 激素治疗效果欠佳。
05. 肿块病变样PACNS
◎ 见于5%~10%的PACNS;
◎ 发病较早,平均发病年龄为37岁;
◎ 多见癫痫发作;
◎ 累及部位多为小血管,造影通常阴性,仅能由病理证实;
◎ 病理多见淋巴细胞性血管炎,可经免疫组化染色、基因重排检验与淋巴瘤相鉴别;也可表现为肉芽肿型血管炎;
◎ 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联用效果较好,但复发率较高。
NO.8
鉴别诊断
可逆性脑血管收缩综合征(RCVS)
◎ 多见于20~40岁的年轻女性,前驱期可有抑郁、偏头痛,多急性起病,典型表现为雷击样头痛起病、不明原因出血性卒中。
◎ 多有刺激血管痉挛的诱因,如产后、生理刺激、血管收缩药物、含血清素的抗抑郁药及非法药物的使用等。
◎ 无脑出血的RCVS脑脊液白细胞及蛋白水平多正常,这是与PACNS鉴别的关键点。
◎ DSA或CTA可见颅内大小血管相对一致性受累,多为向心性变细,半数可见节段性扩张,6~12周后恢复正常。
◎ 高清核磁多无血管壁强化,MRI多见血管源性水肿及分水岭梗死,FLAIR可见动脉高密度征。
◎ 活检无异常发现。
◎ 多使用血管扩张剂如钙通道阻滞剂治疗,激素可能加重病情,免疫抑制剂无效,临床预后较好。
PCNSV与RCVS的区别
PACNS鉴别诊断
NO.9
治疗
目前没有针对PACNS的随机临床试验,因此,治疗策略来源于其他血管炎、病例报道和队列研究。
急性期诱导治疗 维持治疗:
◎ 单独应用激素,或者激素 环磷酰胺(CYC),81%的患者神经功能得到改善。
◎ 一旦确诊,立刻开始应用激素,如果反应欠佳,加用CYC。
◎ 对于急重症或者快速进展型,建议使用大剂量甲强龙lg/3~5 d CYC。
◎ 维持治疗用低毒性免疫抑制剂。
治疗周期:诱导治疗6~12个月,达到临床稳定后改为维持治疗,多数患者需治疗12~18个月以上,临床和影像监测治疗效果。
原发性中枢系统血管炎治疗流程
NO.10
预后
◎ 预后与具体类型有关。
◎ 常有缓解复发,死亡率为6%~15%,多死于多次脑梗死或并发症。
◎ 坏死性血管炎多快速进展、预后不良,表现为偏瘫或四肢瘫、造影示双侧多发大血管受累、MRI见累及皮层和皮层下的多发梗死。
◎ 肉芽肿性预后中等,表现为认知障碍、造影阴性、MRI脑膜显著强化、活检见皮层及软脑膜小血管受累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好;有癫痫发作或脑膜强化患者更易复发,可能需要更特殊的治疗方案。
◎ 淋巴细胞性血管炎预后也相对较好。
◎ 早期诊断并开始激素、免疫抑制治疗可明显改善预后。
◎ MRI可作为监测疾病活动性手段。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