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管理中遇到过的问题(人在集体决策中更容易冒险)

人在“集体决策”中更容易冒险很多公司都在重复犯错……,今天小编就来聊一聊关于你在管理中遇到过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你在管理中遇到过的问题(人在集体决策中更容易冒险)

你在管理中遇到过的问题

人在“集体决策”中更容易冒险!很多公司都在重复犯错……

1/5、谢林隔离模型

通常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不像自然科学那么严谨,不过,还是会有一些经典的、可以重复实验的理论

比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保持威胁别人的能力,才有真正合作》中介绍过的经济学家谢林,他建立过一个“隔离模型”,这个模型最初是用来研究“种族隔离”的形成机制,但其得出的结论却有揭示了社会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

个体“轻微的歧视”行为,会演变成“群体极端化”行为。

这个理论就有一个可以被计算机程序反复模拟证实的模型

2/5、白人住户是怎么搬走的

谢林的这个模型很好懂。

假设一个社区,我们挑选住得很靠近的9户人家,形成下面的这个九宫格,白格代表白人家,黑格代表黑人家,绿格是可以搬进来的空房子。

那么,住在中间的白人,我们称之为X,他就有7个邻居,其中四个黑人,三个白人邻居,正常人不管嘴上多么“政治正确”,心里总是不希望周围都是其他种族,那么此时,他到底搬还是不搬呢?

谢林引进了一个“人群相似度”的阈值,指X愿意接受的“周围白人邻居比例的最低接受度”:如果周围的白人邻居低于这个阈值,他就会搬家;如果高于这个阈值,他就继续住着。

假如这个比例是33%,也就是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邻居是白人。那么显然他还会继续住着,因为目前白人是3/7,占比43%。

但这个状态是非常脆弱的,假如他周围的某个白人邻居的阈值比较高,搬走了,又搬进来一个黑人,那么,X的白人邻居比例就下降到2/7,低于33%,X就会搬家。

而X的搬家,又降低了剩下的两个白人的白人邻居比例,使得这两个人搬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这个种族混居的社区最终会变成主要是黑人的社区。

我们发现,决定一个这个社区能否稳定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谢林引进的这个“人群相似度”的阈值。这个阈值跟最终的社区隔离程度有没有什么数值上的明确关系呢?

谢林提出了这个模型的设想后,有人用计算机建立了这个模型,并随机产生一系列样本,通过大量重复随机试验得了一个相关性的统计规律。(具体过程懂编程的人并不难,但对于大部分读者就是天书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上网找)

具体的相关性是多少呢?虽然这个结果大家早就想到了,但影响之大,还是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

3/6、为什么自称种族大熔炉的纽约,种族隔离还那么严重

假设一个社区是3000人,一半白人一半黑人,而是混杂居住,计算机模拟结果显示:

如果“人群相似度”的阈值设定为30%,计算机模拟大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搬家后,最终稳定的相似度(种族隔离度)竟然高达72%。

也就是说即使你对周围人群相似度的要求只有30%,搬来搬去的最终结果将会有72%的相似度。

把这个模型继续做下去:

如果“人群相似度”的阈值40%,最终的种族隔离度是80%。

如果“人群相似度”的阈值52%,最终的种族隔离度是95%。

大家一定会想,如果“人群相似度”再高一点,比如说是80%,那最终的种族隔离度会不会是100%?

答案是“不会”,但结果更可怕,本文最后再说。

谢林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解释了人为什么会“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不仅仅是虚伪,而是人在“微观上的动机”并不一定等同于群体在“宏观上的表现”。

你也许觉得自己只是稍微有一点点“歧视外地人”,有一点点想 “跟富人住在一起”,但最终结果,整个社会的“歧视度”将大大超过你的要求。

纽约常常自称“种族大熔炉”,纽约人认为自己和自己的城市有包容精神,世界上所有种族都能像马赛克似的生活在一起,云云,这已经是一个“政治正确”的说法了,但实际情况呢?

图中红点代表中白人聚集地,蓝点代表黑人,黄点代表拉美裔,绿点代表亚裔聚集地。从这幅图可以看到非常明显的种族隔离。

纽约作为一个贫富高度分化的城市,人们也不讳言自己对财富的向往,那么居住的贫富分化情况怎么样呢?

图片红点代表富人的居所,深蓝色代表中产,浅蓝色代表穷人。虽然有一定隔离倾向,但没有种族隔离那么明显,特别是中产和穷人之间,几乎没有什么隔离度。

人不但容易“口是心非”,而且个体的选择演变到了群体中,常常会被放大,陷入“人人平等,但自己比别人更平等”的荒谬中。

“谢林隔离模型”很快被用于解释更多的社会现象,比如“职业性别歧视”。

4/5、为什么男性会从某些职业中撤离?

2015年,新加坡国立大学的经济学家Jessica Pan上发表了《职业中的性别隔离:临界点与社会互动的力量》,用“职业变性”这个特殊的现象,验证了“谢林隔离模型”。

今天的美国,有很多职业都是女性居多,比如文秘、出纳、售票员等等,但实际上,二战前这些职业都是男性比例高达80%。

Jessica Pan研究了20世纪“男性从业比例”下降50个百分点以上的14种职业,发现它们在起初缓缓下降了一段时间后,都经历了“突然跳水”的过程。

用“谢林隔离模型”解释:某个男性占主导的行业,不断有女性加入。大部分阈值正常的男性并不在意这缓缓升高的比例,但另一部分抱有“非常不想跟女人从事同一个工作”的高阈值男性产生不满,继而流出这个行业。其后,周围越来越少的男性比例,让大部分“有些介意跟女人同事”的男人也不得不放弃这个工作,此时,就会出现男性从业比例的“大跳水”。

正如“谢林隔离模型”的演示,尽管只有部分男性“厌恶与女性从事同样的工作”,但结果却造成了70%以上“性别区分度”。

“谢林隔离模型”体现在社会现象中,大部分社会趋势都可以简化成两波影响,第一波缓缓呈现,达到某一个临界点后,趋势就会加速,最终呈现极端化的倾向。

“谢林隔离模型”的另一个价值在于,价值观的单一化—,会造成始料未及的后果。

5/5、如果每一个人都希望与“同阶层的人”为邻……

前面还留下了一个坑没堆,在模型的计算机模拟中,如果“人群相似度”达到80%,那最终的种族隔离度会稳定在多少呢?

答案是“无结果”。

因为如果所有人都希望周围的人群和你有80%的相似,那么结果所有人都在不停地搬家,整个系统永远处于无序的混乱中,永远没有稳定下来的时候。

如果在现实世界里,这意味着什么呢?战争、恐怖、仇杀、逃亡……

卢旺达种族大屠杀中,大量的胡图族的平民,不仅对图西族平民的实施种族灭绝大屠杀,同时对自己同族的温和派也毫不留情。

前一天还是邻居,后一天就可以毫不留情地将枪口对准你;昨天拿着计算器的小店老板,今天拿起屠刀,就是种族绝灭者。

“谢林隔离模型”充分演示了人类历史上的这些因为“价值观极端单一化”造成悲剧的过程: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猜疑会被放大,小小的歧视达到一定浓度就会变成仇恨,少量的仇恨积蓄到一个临界点,再善良的人也会变成恶魔。

就像一句老话:“雪崩发生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首发于“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微信公众号,每周二篇原创,颠覆你对职场的看法。

与“行为研究”相关的文章

为什么下雨天打不到出租车?不仅仅是打车的人多了……

为什么生意最好的甜品店,总是开在减肥中心的隔壁?

为什么大部分人喜欢别人夸自己“聪明”,而不是“努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