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卫瓘杀了谁(三国后期文臣不知名文臣)
我们阅尽铅华,只为呈现不一样的历史。
众所周知,汉末三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期。不过相对而言,前期人才济济,后期却总让人感叹人才凋零,经天纬地之才更是几乎一个不剩。从某种程度而言,人才其实就是国运,当一个国家人才不断涌现时,要么是教育优越完备,要么是晋升渠道公平,国家的发展整体都会比较快;若是人才稀少,其实也预示着国家不会长久。比如蜀汉政权,一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就预示着其国运衰竭,魏国大军只用三个月就灭亡其江山。
▲蜀汉将领廖化剧照
曹操当政时,选拔人才不拘一格,采取“人尽其才”的标准,并不断提拔寒门士子,这不仅使其势力得以快速发展,成为统一北方的霸主,同时还提高了曹操在天下士人心中的地位,为曹氏代汉打下基础。曹丕继魏王位并称帝建国之后,为笼络旧臣元勋,对他们加官进爵,此后又采用“九品中正制”维护他们的利益,换得众人效忠,但魏国的人才渠道却渐渐僵化。至于东吴,则是以江东士族为核心,他们把控吴国部门要职,犹如家族式传承,和“九品中正制”类似。相比之下,蜀汉政权更加奇葩,表面上采取“举孝廉”的方式,实际却大量提拔功臣子孙,比如张飞之子张邵为尚书仆射,张飞之孙张遵官至尚书,关羽之子关兴任侍中、中监军,关兴之子关统官至虎贲中郎将等。
▲曹操剧照
不难发现,三国时期各个政权的选官制度都比较僵化,甚至被部分士族及既得利益者牢牢把持,出身贫寒的人才很难真正出人头地。因此随着时间推移,当三国初期的文臣武将去世后,便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景象, 能不能有人才出现,全得看士族中能不能出那么几位天纵之资的英才。相对而言,魏国国土最大、人口最多,士族中产生的英才就比较多。三国后期,钟会和邓艾都是魏国比较厉害的大将,蜀汉基本就只有姜维一人支撑社稷。不过很少有人注意到,三国后期还有一位更厉害的奇才,在蜀汉灭亡之后,先后将姜维、钟会、邓艾接连除掉。
▲卫瓘剧照
此人便是卫瓘。据史料记载,卫瓘是河东郡安邑县(今山西夏县北)人,出生于官宦世家,高祖卫暠在汉明帝时是著名的儒士,父亲卫觊在曹魏官至尚书,封阌乡侯,谥号“敬”。由于家族在曹魏地位显赫,卫瓘因此年仅二十岁就出任尚书郎,此后历任散骑常侍、侍中、廷尉等职。虽然卫瓘靠着家族优势在官场如鱼得水,获得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权位,但是其才情颇有过人之处,不仅是书法大家,还懂得上阵杀敌与运筹帷幄。
▲司马昭剧照
魏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司马昭三路伐蜀之时,卫瓘为监军持符节,监督邓艾、钟会的军事行动,代理镇西将军军司并统兵一千人。正是这一特意安排,为卫瓘除掉姜维、钟会、邓艾这三位名将埋下了伏笔。十一月,刘禅出城投降,蜀汉政权宣布灭亡。姜维在刘禅投降后,率领部将归顺钟会,并为其出谋划策。彼时,姜维、钟会、邓艾这三位名将齐聚成都,其中邓艾因为在消灭蜀汉政权之上立下大功,有些居功自傲。俗话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邓艾的态度使钟会非常不满,于是钟会与卫瓘密奏司马昭,诬陷邓艾有反心,司马昭遂下令将邓艾收押,不久卫瓘派遣武将田续将其杀害。
▲钟会剧照
没有了邓艾的掣肘,钟会在蜀中独揽大权,此时姜维有心扰乱蜀地并趁机复国,他就假意与钟会合谋,割据蜀地自立为王。景元五年(公元264年)正月,在一番处心积虑的谋划之后,钟会、姜维正式在成都举兵谋反。作为司马昭钦命的监军,卫瓘对魏国忠心耿耿,自然不会与钟会姜维等人一同造反。于是卫瓘喝下大量盐水,让自己大吐,装出生病的样子麻痹钟会,表示不能与其共事。钟会见状信以为真,认为卫瓘已然重病,城外的魏军不足为虑,于是更加肆无忌惮起来。
▲姜维剧照
然而卫瓘等到天黑城门关闭后,便悄悄出城,拟好檄文宣告诸军一起讨伐钟会,各军也接受号召,第二天与钟会战于成都。在一番激烈交战中,钟会、姜维相继被杀。就这样,在短短数天时间内,卫瓘这位奇才接连除掉三国后期的三大名将。战事结束之后,司马昭论功行赏,封卫瓘为镇西将军,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泰始七年(公元271年),卫瓘任征北大将军,出镇北境、都督幽州诸军事。西晋建立后,卫瓘历任青州、幽州刺史、征东大将军等职,化解北方边乱后进封菑阳公。此后,卫瓘历任尚书令、侍中及太保。晋惠帝即位后,卫瓘在与贾皇后的政治斗争失败,与子孙九人一同被杀,享年七十二岁,令人唏嘘不已。
参考资料:
《晋书·卷三十六·列传第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