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山和山东的山(山西的山山以及山)

山西的山多,为山西的山写的文章更多。我们说这一篇,算得上衮衮“山文”中的“扛把子”

——诸君只管先行读去,再来与我讨论是否。

这篇文章字数过万,原拟分几天刊出,又恐折了气势。犹豫过后,还是一笼统来个痛快。

——诸君尽可分几次阅读,不过我怕不可能:当那峰峦如聚、山涛如怒,万山成海、波澜壮阔扑面而来,你会迎风而上,尽享澎湃;会击节赞叹,高咏低佪;会绕屋三匝,留连忘返……中途释卷,怕不可能。

这篇文章是马绍民先生献给山西的战歌。

山西!

用38亿年的基座为这块土地上的子民背书安全,我们怎么能不踏实?用38亿年的基座为这块土地上的子民护佑前程,我们怎么可能不逢凶化吉,母肥儿壮?

感谢马绍民先生出此雄文。值此辞旧迎新,谨借此文,向全球山西老乡拜年——

祝家家幸福,户户安康!!!

——老家编辑部

山西的山、山、以及山

马绍民 | 文

廴 匚

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

恐怕,这两句是山西“省歌”《人说山西好风光》中传唱度最高的。

这很对头哦。

太行、吕梁两道莽莽山脉,把山西最显要也是最紧要的地形骨架勾勒出来了。本省人和外省人若想读懂山西,闹清楚山西脾气个性,对其地域内的山、山以及山的解读,肯定是一把金质钥匙。

1 38亿年的华北地台

太行、吕梁不是玉皇大帝打发天神背来的,是像树一样从地上长出来的。孕育催生山西所有大山的那块儿“地”有个学名,叫“华北地台”。

用地质学家们动不动就超越亿万年的眼光看,华北地台这块“地”包括中国大陆秦岭以北的华北、东北南部和渤海湾等广袤区域,同时把一头扎在海水里也难以冷却的朝鲜半岛也捎带进来。

所以“华北地台”也叫“中朝地台”。

山西的山和山东的山(山西的山山以及山)(1)

华北地台要是放在地球地台大家族中还不可以豪横。因为它的面积比崛起过匈奴、鲜卑、突厥、鞑靼、蒙古及女真等强悍民族的西伯利亚地台,铺着又厚又烫脚的撒哈拉沙漠的阿拉伯地台,以及季风和暴雨来得都很猛烈的印度地台都要小很多。

但华北地台是中国地质板块3大地台中最古老的。

早在距今38亿年前,这个地台就早早凝固成自己坚硬的基底,比隆起天山、昆仑山、阿尔金山的塔里木地台,“基龄”要早5亿年;

比托举着四川、贵州、云南、湖北、湖南诸省的扬子地台,“基龄”要早18亿年;

而比咖喱国呆的那个总爱刮风下雨的印度地台,基底形成更要早23亿年,还多。

因此走在这么老成持重的大地上,是不是每一脚都感到格外踏实?

知道脚下的历史后,对这方覆盖着厚重黄土、铺展着肥美平畴的家园就得有点敬畏心了。要知道,你路边偶尔踢起的一块石头,都有可能是30多亿年前就在这里等候你到来的精灵。

人猿揖别,不过数百万年。乳臭未干、胎毛未褪的人类,只是地球石头缝里蹦出来没几天的“裸猿”,沐猴而冠、穿金戴银,可见过几回日升日落啊。

扯远了。应该思考的是:38亿年(!)这个简直让想象力为之枯竭的数字,对山西人祖祖辈辈生存的这方土地有什么实际意义吗?

这可是个十分十分复杂的问题。

打个比方说吧。

地壳会按自己设定的课程表,做一些地质构造运动方面的自选动作。那些地质结构相对古老的板块,运动形式通常比较简单,可能比划两下就歇着去了。

而地质结构相对年轻的板块,它们肌肉骨头啥的还没完全发育成呢,但是这时候精力却最旺盛,运动形式也挺狂野、挺复杂,会上演各种转体或者前空翻后空翻,翻跟头打把势的频率也比较频繁。

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地质构造的运动形式越是复杂,带来的不可测性和不确定性就越多,表现方式也就越激烈。

这些小后生板块翻腾后的定格造型,轻则是火山喷发、地震海啸,重则山脉隆起、沧海桑田。

尴尬的是,库房里堆满核弹并可以发射火箭探测火星的“裸猿”们,对地壳这些构造运动的周期和模式至今一头雾水也难以预测。

在山崩地裂面前,人类除了自求多福,剩下的,还有掩面哭泣。

写肉麻情诗拍灾难片电影的人类,不过是蜷缩在巨大簸箕缝隙里的小撮砂砾,安静呆着还是上抛下坠、左右翻滚还是四处碰壁,完全取决大簸箕的心情和节奏。

不知道这比喻合适不合适。我们山西一域,坐落在38亿年前就尘埃落定的华北地台上,那我们会不会觉得180万年前的西侯度人选择在这片黄土高坡上钻木取火,十几万年前的丁村人选择在汾河流淌的草岸侧畔掘土成穴,然后在月亮地里烤着野猪肉和赤鹿肉,繁衍出子子孙孙无穷尽的山西人,是一种齐天大福?

再唱起那首《人说山西好风光》,会不会感到一番别样滋味,才下眉头,又上心头?

2 山西是华北地台上的一个隆起

既然是把我们的家园稳稳托举起来并长治久安的坚硬底盘,那还得再稍微往专业里说说地台。

地台还有个名字叫陆台。辞书解释说,它是一种形态浑圆如卵状、地貌起伏平缓、直径可以达到数百至数千千米的地质结构。

还是打比方说吧。地台好像贴在一块儿的两张厚饼,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双层结构特征。下面那层叫基底,像是垫子;上面那层叫盖层,像是被子。

基底,是地球形成时,岩浆在地表下侵入固体岩层的漫长过程中,缓慢冷凝之后形成的结晶岩系。而盖层,是覆盖在基底上面那层结构,以沉积岩为主。

沉积岩,还有过“水成岩”的名字,是地表岩石圈上部经过风化、火山作用形成的东西。

值钱的好东西基本都在盖层里藏着。在地壳厚达60千米至120千米的岩石圈内,尽管沉积岩比例不大,仅仅占5%体量,但地球蕴藏着的3000多种矿产资源,沉积岩里的竟占到了80%!

仁慈慷慨的地球这是安排好了还是咋的,让总是不断折腾它的人类不用太费劲儿,就能获得过上好日子的煤炭、石油,还有一颗永流传的钻石。当然还有毁灭人类自己的铀235,或者钚239。

地台也有老幼之分。根据地台基底形成的年龄,在寒武纪(距今5.42—4.9亿年)之前成形的老圪节,叫古地台;寒武纪之后成形的,叫褶皱带。褶皱带,算是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新兵蛋子地台,还没有进入醇熟老辣的稳定期。

山西的山长在古地台上,母壮儿肥,当然是早熟的,因此天生就具有古老的特点。地质学家们一致认为,山西的山地,基本形成于6700多万年以前的燕山运动和此后的喜马拉雅运动,是中国大地上最古老是山地单元。

就想起山西人为什么那么喜欢盖院子。

南省的人下南洋、去东洋、过西洋,在那边开饭馆挣了钱,就把老婆孩子接过去,不回来了。回来也是捐祠堂,表示洋装在身、没忘祖宗。

山西人不这样。他们出了杀虎口,背着铺盖走西口,把丝绸和茶叶贩到恰克图,就地办票号,一挣够钱就跑回老家,然后左一处院子右一处院子、大院子套小院子,隐秘处挖个地窖,举着蜡烛把银钱藏进去。

为甚?只有老家山西活着踏实呗。这踏实里头,包含着乡愁亲情,同时还有一条他们自己当时都未必意识到:

脚下这方土地太稳当了,盖院子、藏银子,都安全、最保险。

如果这么说显得牵强,那用数字再说一个情况可能说服力更强一些。

山西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谓,现存4万余处古建,是中国数量最多的省;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为唐代所建,仅存4座,全在山西;

中国现存宋辽金之前的木构建筑160座,在山西的120座;中国现存元代之前的木构建筑440座,在山西的350座。

——除了人的因素,敢说没有地质稳定之功?

山西地势,背倚平均海拔1000米上下的莽莽黄土高原、面向平均海拔不足100米的平坦华北平原,它的总姿态,如同华北地台上的一个骤然向上的隆起。

山西,不仅高高在上,俯瞰华北平原、大江南北;稀罕的是,家园四周还有一个轮廓相当板正的四边形围栏。

巍巍太行和滚滚黄河,为山西的东、南、西3面整齐切边;北面敞开的那个空阙,由一道砖石长城及时填补。

山西的山和山东的山(山西的山山以及山)(2)

山西四界,由此闭合得严丝合缝、密不透风。山西版图也因此成为中国大陆版图上几十个政区疆界中最齐楚清晰的,为自己赢得“表里山河”的艳羡美名。

山西人自己都很纳闷儿,家园的整体面目,怎么出落得这么清丽可人呢。

如果站在河北省的邢台市或者河南省的安阳市附近向西眺望,就会直观感受到老天为山西砌筑起来的巍峨边框。

那是一道骤然隆起、连绵无边的摩天石壁啊。

这道恢弘石壁,就是山西东界太行山。

太行山,意思是“很大很长一道山”。

正是这八百里莽莽太行,让山西有了“高山之西”的名字,也确定了他石骨碐磳、不畏浮云的脾气。

西越太行,满目皆山。

山西,东横太行,西亘吕梁,南纵中条,北坐恒山,中峙太岳。

以这些架构成山西粗大骨骼的山脉为基,又繁衍派生出众山无数。如太行之五台山、系舟山,吕梁之芦芽山、云中山,恒山之雁门山、草垛山,中条之历山、王屋山,太岳之绵山、石膏山。

背负青天朝下看,但见山西一域峰峦如聚、山涛如怒,万山成海、波澜壮阔。

3 山西的山有点多

没有山,何所谓山西?

山西最主要的山,是堂堂6道山脉:

恒山山脉。恒山其实是一个山系,主脉位于山西东北部,长约200千米,宽约80千米。最高峰为代县、应县间的馒头山,海拔2426米。狭义的恒山,指其山脉中部的一段,主峰天峰岭位于浑源县,海拔2016米。

山西的山和山东的山(山西的山山以及山)(3)

五台山脉。位于山西北部,由56座大山组成,长约130千米,主峰叶斗峰海拔3061米,是华北最高峰。地理学意义的五台山,属太行山系的北端。

太行山脉。太行山在山西境内长约350千米,绵延山西东部,由232座山组成,宽约40—50千米,海拔1500—1800米。

山西的山和山东的山(山西的山山以及山)(4)

太岳山脉。位于山西中部,由105座山组成,长约200千米,主峰霍山位于霍州市、洪洞县、古县3域间,海拔2348米。

山西的山和山东的山(山西的山山以及山)(5)

吕梁山脉。吕梁山脉其实是山西西部山脉的总称,绵延山西西部400余千米,宽约80—120千米,最高峰为位于方山县交城县间的孝文山,海拔2831米。

山西的山和山东的山(山西的山山以及山)(6)

中条山脉。位于山西南部,由45座山组成,长约150千米,宽约10—20千米,海拔1200—2000米,主峰舜王坪位于翼城、垣曲、沁水3县间,海拔2358米。

山西的山和山东的山(山西的山山以及山)(7)

6道山脉只是山西的脊椎和肋骨,其实山西躯体的70%以上,都覆盖着密密匝匝的山。我们只把拥有五台山、管涔山、芦芽山等著名大山的忻州境内那些称为“山”的山罗列一下,就会有清晰一点的感受了(按汉语拼音声母为序):

b\八龙庙山、白草山、白狐山、白骷髅山、白龙王山、白泥山、白爷庙山、半个山、堡子山、笔架山、薄荷山;

c\菜尖山、菜咀山、草垛山、草山;

d\大凹山、大贝山、大代黄山、大顶山、大圪旦山、大尖山、大梁山、大岭山、大庙山、大垴山、大清山、大寺山、大蒜尖山、单岭山、洞沟山、东梁山、东山、东台山、独担山、独龙山、段家山、对把子山;

e\恶山、峨盂山;

f\繁尖山、梵仙山、风城山、凤凰山、峰坡山;

g\干沟山、高家沟山、高尖山、高峁山、阁雷山、阁楼棚山、姑姑山、谷泉山、孤山、管涔山;

h\憨山、和尚山、核桃山、黑庆山、横山、红门山、猴儿山、后梁山、虎山、虎头山、虎峪山、黄草梁山、黄金山、黄罗山、黄韦山、火焰山;

j\鸡冠山、继阳山、尖山、简子山、将军山、轿顶山、金山、巾字山、九女山、居士山、卷帽山;

l\狼山、老汉山、老龙庙山、老师尖山、老烟洞山、雷公爷山、莲花山、两尖山、领金山、岭墕山、 刘家毛山、刘家山、龙霸山、龙尖山、龙金山、龙山、龙头山、龙湾山、龙爪凹山、楼梯子山、露头山、芦芽山、鹿子山、罗汉山、骡蹄山、骆驼山、落雾山;

m\马鞍山、麻地山、马峰寺山、马圈山、马蹄山、马头山、马营山、马整山、馒头山、猫寨山、庙山、磨脑山、磨盘山、磨石山、木瓜山;

n\南高山、南寺山、南洼山、闹凹山、娘娘脚山、娘娘山、牛头山、牛心山、暖泉山;

p\炮台山、平安山、平顶山;

q\七虎寨山、七郎山、棋盘山、前梁山、前阳山、清水山;

r\人马山;

s\三角山、善护山、圣宝山、石堆口山、石垛山、石鼓山、石人山、石峡山、石窑子南山、石在山、寿土山、寿阳山、双凤山、双尖山、双山、水阴梁山、水峪山、四架山、四郎山、四崚山、四棱山、四门娄山、松林山;

t\台坡山、掏白山、桃坡山、桃子山、天崖山、铁炉沟山、铁帽山、头峰山、秃山、兔掌山、陀罗山,

w\洼沟山、万花山、王帽山、王谢峪山、文昌山、纹山、卧牛山、五峰山、五连山、五台山;

x\西铧尖山、西梁山、西山、西长山、象家洼山、象咀山、小孤山、小凉山、小芦芽山、小蒜尖山、歇山、熊窝山;

y\阳峁洼山、羊圈山、羊头山、窑头山、尧岩山、饮马池山、阴山、阴万山、游梁沟山、莜梁山、油篓山、玉皇峁山、玉龙山、云中山;

z\寨顶山、寨子山、长房山、长梁山、照老山、赵山、抓吉山、抓尖山、抓角山、紫金山、紫荆山、紫罗山。

忻州域内那些叫岭、峰、坡、梁、台、垴、岩、峁、顶、咀、尖、崖、墕、塔、寨、贝、殿、堂、掌、背、弯、凹、疙瘩、圪蛋、圐圙等等等等的山看着眼晕,念着绕嘴,不列了,数字砍掉了五分之二还多。试想,把上面这些山一座一座摆上,忻州2.5万平方千米的市域面积,还留着多少展豁豁的地方?

忻州二十五六种山名,有些古人已作出细致区分和定论。比如北宋大画家韩拙就说:“尖者曰峰,平者曰陵,圆者曰峦,相连者曰岭,有穴曰岫,峻壁曰岩。”

咱们现在是“环滁皆山也”,一个山字一勺烩了。人家古人活在慢节奏里,牛车小径,睇的仔细。如今飞机高铁呼啸而来,窗外风景稀里糊涂就过去了。

忻州人嘴里的“台”“垴”“峁”“顶”意思相同,都指顶部平缓的山;“圪蛋”和“疙瘩”意思接近,都指浑圆或团状的山;“寨”“殿”“堂”“塔”可能与山间建筑有关,“堰”“梁”“背”“掌”“弯”“凹”因各自山形得名。这些名称当中,觉得“圪蛋”和“圐圙”,最富忻州当地趣味。

圪蛋,山西人把小脸儿圆圆的心上人称作“亲圪蛋”。有首民歌,歌名叫《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四川也有内容相同的歌,但对心上人的称呼就像他们的火锅一样热辣而直接——叫《情姐下河洗衣裳》。两首歌的滋味,四川的香且辣,山西的酸而甜。

忻州人把团状的山叫成圪蛋,感觉他们把那山当成知心爱人,搂着抱着那个亲。比如隆起在晋北岢岚、保德两县之间的界山,就叫个“木兰圪蛋”。

说句闲话。晋北的木兰圪蛋,无论从哪方面讲,都比湖北黄陂的木兰山更靠近《木兰辞》讲述的故事,因为这里离黄河、黑山头、胡骑、朔气更近嘛。

晋北的木兰圪蛋,主峰超过1580米,黄陂的木兰山是582米。黄陂的文化人咬定他们那里就是木兰故里,没向长相就是北方女汉子的巾帼英雄征求下意见,黄陂那座山包个头是不是矮了一些。

何况,他们更或许先要考证一下,北魏疆域的边界都覆盖到哪些地方。不能一看见“木兰”两个字,就拉着和花木兰眼泪婆娑认老乡。

这话要较真起来,要正儿八经打一场笔墨官司。

暂把这话按住不表。有趣的是距岢岚县和保德县之间的木兰圪蛋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座圪蛋,叫“山神庙圪蛋”,主峰超过1510米。

在阅尽大山无数的山西人眼中,1500米的高度也不过是个圪蛋,一脚能踢飞似的。

这还不算气魄大的。前面说恒山的主峰海拔2426米,山西人只叫它个馒头山,好像谁家婆姨蒸笼里刚蒸出来的。

温软细腻的南方有座山,主峰1488米,大名“天柱山”。天柱山是安徽三大名山之一。李白、白居易、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陆游、杨万里一干人马见了,我弟乖来,夜不成寐,感叹着写了好些诗文,活像广州人在西行列车上第一次看到祁连山头皑皑白雪一样。

南国天低云细,村头溪畔长着一丛毛竹的土堆,古人看见就能发起“势拔五岳”“身登天梯”的感叹来。

江南稻田侧畔那些水汪汪的翠绿袖珍小馒头,确实宜诗宜画,不过和北方有棱有角的崚嶒大山比,毕竟小可爱了一些。

客观讲,南方的山和北方的山比海拔不公平。再说北方的山普遍光秃秃头上无毛不够妩媚。读到这篇文章的南方人,别拍桌子别激动,幽默心态看这个事儿吧。

“圐圙”(音kulue)就需要多说几句了。

包括忻州在内的晋北方言中,“圐圙”是指四周围起来的地方,因此兴县那座叫“马圐圙”的山,应该也是石壁四面合围的样子,把一群马关进去养着合适。

但“圐圙”发端是蒙古语音译,意为“圈子”或“营”。这个发端于高车毡包的词儿,最初流入谷子地或荞麦田时,被操着不同方言的山西人写成“古列延”“古列”“大库链”“大苦另”,后来慢慢被读书人规范为“库伦”。草原深处有座城市乌兰巴托,原来就叫库伦。

清中期以后,一些不爱将就的文化人感觉“库伦”两个字不能体现汉字表意的特点,于是根据草原文化的特点,再结合仓颉造字方法,创造性地把“四面八方”拆分开,分别安装在两个大“口”中,制造出“圐圙”两个崭新的汉字。

“圐圙”的出现,不仅更贴近蒙古族原词发音,更好地反映了游牧民族胸怀天下的马背精神,也让汉民族比较容易意会这两个字和这个词的含义。圐圙,成为汉蒙民族都乐于接受的文化现象。

必须正式佩服一下我们的先人。

因此,叫“圐圙”地名的,没有局限在山西晋北这样的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交错区,在中原、在大海边,都有一些地方冠以“圐圙”之名。

4 山和山,雕刻着山西的人和人

在距今26亿年的新太古界地质构造运动时期,巨大骇人的力量让炽热的花岗岩浆像潮水一样翻滚涌起,它们冷却下来时,就凝固成山西地面上这些多复式背斜、向斜多同倒转、并且呈北东向构造的强烈褶皱。

山西纵横交错的众多山脉,总体表现为雁行式排列的“多”字型,呈现明显的对称性和等距性。而吕梁山,像“多”字上面那一撇;太行山,像“多”字下面那一撇。

再高耸的大山,也只是地球皮肤上的细浅皱纹,而对人类特别是古人来说,就是难以逾越的耸天屏障。

开门见山、出门爬山、四面环山的地理环境,孕育着山西人,也雕刻着山西人,塑造成山西一方山文化。

不说别的,山西的山和借助山的山西人,创造了很多大名鼎鼎的人间大观。比如太行山内腹的五台清凉胜景,比如吕梁山余脉上的黄河壶口瀑布。

这两处大观一东一西,是山西山水文化的扛把子。五台之静,沁入心田,凝固得万念俱寂;壶口之动,撼人魂魄,喷涌得地动山摇。五台和壶口,该是山西文化脾气的两极。

壶口瀑布,还不仅仅是一处自然景观,它孕育着一种格外倔强的精神。

山西地质学家告诉我们,10万年前的滚滚瀑布并不在壶口,而在今山西河津的禹门口附近。由于瀑布水流巨大的向源侵蚀作用——也即水流不断掏空河流下面的岩石,河床在重力作用下不断发生塌陷,从而导致瀑布下的石床逐渐向上游移动——平均每年移动5厘米。

10万年的时间里,它就凭这种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的狠劲儿,日夜趱行,足足“前进”了120华里!

不知道晋南垣曲县王屋山里那个老愚公,是不是很早就明白蚂蚁完全可以啃掉大象骨头,他子子孙孙挖山不止的誓言,就是壶口瀑布每年啃掉岩石5厘米的另一种表达。

这种山里老倔巴头的执拗劲儿,山西人今古传承。

晋东南陵川县锡崖沟的村民,从1962年开始,30年挖山不止,硬是在太行山坚硬的峭壁上用铁钎啃出一条20多华里长的“壁挂”公路,让世外桃源与繁华世界紧密联系起来。

山西的山和山东的山(山西的山山以及山)(8)

山西人,身处大山,绝不囿于大山。山西人,是山人,不是山汉。

山西人,是地球人类中最早懂得靠山吃山、用山挖山的一族。

唐朝时,有个来中国游历研学的日本僧人圆仁,他从五台去长安,路过太原府时发现“出城西门,向西行三四里到石山,名为晋山,遍山有石炭,近远诸州人尽来取烧,修理饭食,极有火势,见乃岩石为燋化炭。”

唐朝山西人在开采煤矿、使用煤炭方面已经轻车熟路、相当普遍了。但代表日本知识界的圆仁和尚,还处在岩石火烧后形成煤炭的懵懂认识阶段呢。

有一种十分有趣的观点认为,山西人发现煤炭的历史甚至可以上溯到神话时代。持此种认识的研究者指出,源于山西大地的女娲炼石补天传说,是人类使用煤炭的最初历史记忆。

距今四五万年前的母系氏族制群婚时代,每一个氏族都有一个慈祥而威严的老母亲担任氏族长。但女娲,应该特指某一个人口众多、管理很完善、文明程度很高、在某一片区域处于统治地位的强大族群的首领。

不是任何一个母系氏族首领都可以称为女娲,如同不是任何一个父系氏族首领都称为尧舜禹一样。那种认为有千千万万个女娲的说法,一定是大锅饭吃撑了。

女娲,顾名思义,就是“掌锅”管饭的女人。四五万年前,吃饭可是关乎身死存亡的事情。现在也是。

关于女娲到底是哪里人氏,在中国,有好几种说法。山西人肯定支持女娲故里在山西的结论,比如平定县的东浮化山,比如洪洞县的侯村。

侯村女娲陵,不仅有“唐天宝六年(747年)重修”的《平阳府志》记载,有《太平寰宇记》等史籍的记述,陵前还有3株树龄超过3000年的古柏立地存照。

实际上村里老汉记得,他们穿开裆裤的那会儿,古柏的数量是97株。话音刚落,蹒跚走过来一位耄耋老者,他颤巍巍说:古柏数量是108株。

要知道,没有女娲娘娘陵庄严肃穆的护佑,什么样的古树都不可能安安稳稳站立数千年。它们的命运,要么被盖成房子,要么会变成烧柴。

最为关键的是,“抟土造人”、“炼石补天”这两句流传数千年的不朽功勋,早就下了斩钉截铁的定义:

女娲,首先是黄土地的母亲,其次她与某种会燃烧的石头联系紧密。

黄土高原上的洪洞县,是煤炭资源大县,探明的储藏量是44.15亿吨。

地底下连块儿发黑的石头都挖不出来的地方,争什么女娲嘛。心情可以理解,心情可以理解。

与洪洞同属山西临汾市管辖的吉县,处在吕梁山的南端,也有关于女娲故事的丰富流传。

在离著名的壶口瀑布16华里的人祖山南麓,就有一处与女娲娘娘相关的古人类遗址“柿子滩”。很多严谨的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在他们的著述中把在柿子滩发现的岩画称为“女娲岩画”。

柿子滩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是一块面积不到一平方华里的河漫滩。这里向阳避风,取水方便,是远古人类的和谐宜居之处。

在考古人员数次考古发掘发现的大批古人类遗迹中,那两幅被认为作于中石器时代的柿子滩岩画最为罕见,也最为珍贵。

其中一幅画的是裸体女性。这个女人头扎双髻,两臂屈肘向上,右手托举一物。她腰身丰腴,饱满的乳房垂在身体两侧,腿部肥润,与腹部连接处留一透明孔道。令人费解的是,这个用红色颜料绘成的女性立姿像,在头上方画着弧形排列的7个圆点,两腿偏下部也画着6个圆点。

这个头顶七星、腿绕六星的女性,就是黄河流域和黄土高原的母亲——女娲娘娘的最早造像。她身上那个没用红颜色涂抹、保留着岩石原来洁净本色的孔道,就是山西土著的生命来处。

山西两道大山,壁立千仞的太行山,是父亲;挽着黄河水的吕梁山,是母亲。

吕梁山的名称有好几种解释,最靠谱的是析字法。吕字象形,是两节脊骨。吕梁的含义,就是脊梁。

吕梁山,不仅像脊骨一样支撑起山西大地,吕梁山走出来的女娲娘娘,也给山西古人安装好挺直的脊骨,让我们从此渐褪浓密鬃毛,从而人猿揖别,直立行走在天地之间。

5 大山还能为山西奉献什么

山,给山西人物质的精神的恩惠很多很多,随便就可以举出很多。

矿产。

最新的《山西省矿产资源报告》说:“截至2018年底,全省主要矿产累计查明资源储量为:煤炭2998.43亿吨,煤层气6675.36亿立方米,铁矿46.25亿吨,锰矿184.54万吨,金红石426.38万吨,铜矿445.57万吨,铅矿36.08万吨,锌矿55.88万吨,铝土矿16.28亿吨,钼矿19.71万吨,金矿123.53吨,银矿4875.94石棉5.6万吨。”“截止2018年底,我省保有资源储藏量居全国前十位的矿产有30种,其中煤层气、铝土矿、冶镁白云岩、耐火粘土排名第一,冶金用白云岩、金红石、蛭石排名第二,煤炭、珍珠岩、铁矾土排名第三。”

在中国,山西的煤炭储量没有地域辽阔的内蒙古和新疆多,但已经是除美国和俄罗斯之外,世界另5个主要产煤大国澳大利亚(1448亿吨)、印度(610亿吨)、德国(406亿吨)、南非(302亿吨)、乌克兰(168亿吨)储量的总和。

煤炭很长时间都是山西的荣耀。在靠资源吃饭的历史发展阶段,哪里有矿产,哪里就崛起城市。黑色的石头壮大了山西最早的4座城市太原、大同、阳泉、长治,又直接或间接催生了新生城市晋城、朔州、忻州、吕梁、晋中、临汾。

在山西除了运城市,所有地级市都几乎等于或约等于“煤城”。山西117个县(市、区),毕竟91个地下有煤。

因此,煤炭和其他丰富的矿产资源决定着山西的生产,影响着山西人的生活,在旧有生产方式条件下,也带来很大很严重的生态问题。

不昧良心地说,在内蒙、新疆、陕西、贵州等地的煤炭还没有被大规模发现开采时,距离东部最近的崎岖山西,就是国家唯一可以倚重和信赖的化石燃料供货方。

重载铁路上的运煤专列和坑坑洼洼公路上的满载卡车日夜不停地驶出,又随车捎来薄薄的结算支票和厚厚的欠条。

直到大海的经济贡献率压倒大山的经济贡献率,山西在“一盘棋”布局下形成的煤炭开采业成为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围绕挖煤运煤集聚的巨大资源,也成为必须面对“转型发展”的沉重拖累。

山西的大山在以GDP为叙事主题的滚滚红尘中沉默不语,尽管它们付出了山颓水陷这样无可挽回的巨大代价。

从葱茏南方来山西就职的官员动感情地说:从广东,到湖南,再到山西,一路走来,但见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木讷的山西,就像当年根据地木讷的老父亲,脱下身上的老棉袄,默默盖在再没回来的担架上。

但是,在关停、限产、淘汰、污染、过剩这些词儿面前,讨论山西人失去自信还为时过早。

江河十年易道,大山万年岿然。山西人总体上,有着山的定力和坚韧。

因为他们内心雪亮,无论怎样、无论到什么时候,煤炭都是大山怀抱里真正的宝贝,人类对煤炭的认识和利用还远未抵达终点,甚至说不定一开始就偏离了方向。

只要像王屋山老愚公和锡崖沟人那样顽强执拗,不断推动煤炭基础研究向纵深发展,或者另辟蹊径,当代炼石补天的新使命,保不齐会由煤炭承担。

山的故事。

山坳里孕育的故事,比山底下埋藏的矿产资源更深刻、更久远地影响着山西人,成为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

吉县的人祖山藏着女娲的故事,长治的老顶山藏着炎帝的故事,由沁水、垣曲和翼城共享的的历山藏着舜王的故事,阳曲县的系舟山藏着大禹的故事,古交的狐爷山藏着狐突的故事,盂县的藏山藏着赵氏孤儿的故事,介休的绵山藏着介子推的故事,太原的蒙山藏着李世民的故事,五台县的五台山藏着鲁智深和仓央嘉措的故事,代县的勾注山藏着杨家将的故事,永济市的峨嵋塬藏着崔莺莺的故事,太原市的崛围山藏着傅青主的故事……

这些故事的任何一段,都是中国最顶级的历史人文讲述,也为山西的大山接入滚烫跳动的血源。山西的孩子,每夜都枕着这样的故事入睡,这让他们长大成人后不会在大风从坡上刮过时迷失方向,无论走多远,都会记得从哪里出发,为什么出发。

名字叫山的人。

因为山西的山以及山,让山西人偏爱用“山”字和带山字偏旁的字起名字。不知道人口普查时有没有发现,山西叫某山、某某山,和名字中有峰、巍、岭、峻、岗、岫、岩、岳、崐、岱字的人,数量一定不会少。

比如傅山。傅山先生原名傅鼎臣,原字青竹,一定是因为朝代更迭,才让他自行更名,于是傅鼎臣改为傅山,青竹改为青主。

他在《青羊庵三首》中说:“既是为山平不得,我来添尔一峰青。”不甘下跪称臣、视乌纱为粪土的傅山先生,隐居在崛围山读书写字,果然成为中国思想界、文化界的一座峭拔奇峰。

比如山西著名作家群中的两个“石山”。

中条山下与关羽同乡的韩石山先生,原名韩富贵。不敢妄测何种原因令韩先生弃“富贵”而用“石山”,只知道他70岁后常以“中学教员、三流作家”自况,还有他越来越崚嶒的个性和越来越峻峭的言辞以及越来越有山涧溪流韵味的书法。韩先生,无愧石山。

祖居地为太行山区的张石山先生,可能一直就叫石山。张先生当过侦察兵,当过太原一个工厂的工人,但口若悬河的张先生太会讲故事,硬是把自己讲进了作协,据称后来又像石块儿一样自行滚下高台。与张先生十分有限的交往中,感觉他性如顽石,但酷爱山西民歌,酒桌上唱时,嘴里有浓浓的烟草味。

山歌。

山西山多歌也多,山歌和山珍都是大山的特产。山西的山歌大致分3大类,一类是流行于晋西北的“酸曲”,一类是流行于晋中南的“开花调”,一类是流行于晋北的“卷席片”。其中尤以左权民歌最有代表性。

左权“居太行之巅万山深谷之中,迂回曲折,袤延百里,商贾不通,舟车不至。然穷乡僻壤,而比户弦歌,文风颇盛。”在自古苦寒的左权,民歌是左权人自己雕刻出来抚慰自己的菩萨。再苦再难熬的日子,有了民歌相伴,左权人就觉得春日载阳,花开灿烂。

“开花调”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来自左权民歌。这是因为在左权人眼里,只要他们乐意,石头圪蛋、笤帚疙瘩都可以开花。于是左权人就由“玻璃开花”“门搭搭开花”“扁担开花”“锅儿开花”“小椅床开花”“剪刀开花”“门板开花”“窗帘帘开花”“油灯灯开花”还有山药蛋、韭菜菜、豆角角、马莲草、榆树树等等开花生发出他们对“小亲圪蛋”炽热滚烫的爱意。

山西的山歌不唱帝王将相,只唱相恋相思。站在太行山顶举目眺望,万种风情,只在莽莽之间。

大山奉献了这么多,山西,真该确定一个“山之日”。

山西的山和山东的山(山西的山山以及山)(9)

作者简介

马绍民

马绍民,中国儿童电影学会会员。

电影《铜牌小车手》编剧,该片被国家教育部和国家广电总局确定为第27批中小学生优秀电影,获第11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节展映奖;

电影《空火车》编剧,该片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电影奖、美国圣地亚哥家庭电影节展映奖、中国合肥“华夏小戏骨电影榜”最佳故事片奖和最佳公益电影奖;

电影《小号手》编剧,该片由央视《电影频道》出品;

电影《骄傲的少年》联合编剧,电影《大寒》文学剧本策划等。

电视连续剧《大号小兵》编剧,另有话剧剧本《白雪公主》、《金银岛》,其中《白雪公主》由山西戏剧学院搬上太原舞台。

另著电影、电视剧本、中短篇小说多种,并为《山西晚报》“品尝太原”专栏撰写有关文章80余篇。

编辑:942668

投稿方式:

邮箱:laojiashanxi@qq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