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吴氏有多少人(广东省茂名市吴氏吴廷瑜支系分述)

吴氏吴廷瑜支系分述

来源:江龙 国学之精粹

广东吴氏吴祭支系分述

湛江吴氏有多少人(广东省茂名市吴氏吴廷瑜支系分述)(1)

吴廷瑜仪像

在泱泱中华,吴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中国姓氏通史·吴姓》、《中国吴氏通书》等书记载:吴氏出自中华民族共同祖先——黄帝。传至商代周人部落长古公亶父,部落强大后建立的诸侯国得到商王朝的认可,国曰周王国,古公亶父称周太王。周太王生三子:长子太伯,是吴氏的开氏始祖;次子仲雍,是吴氏的传世始祖;三子季历,是周文王的父亲。自黄帝传至太伯、仲雍、季历,其直系世系为:

(1)黄帝__(2)玄嚣__(3)蟜极__(4)帝喾__(5)后稷__(6)婺玺__(7)叔望__(8)不窋__(9)鞠陶__(10)公刘__(11)庆节__(12)皇仆__(13)差弗__(14)毁隃__(15)公非__(16)辟芳__(17)高圉__(18)侯牟__(19)亚圉__(20)云都__(21)太公__(22)祖绀__(23)诸盩__(24)公叔祖类__(25)古公亶父__(26)太伯、仲雍、季历。

季历之子名昌,有圣瑞,周太王欲立幼子季历以传昌(后来的周文王)。太伯知父之意,三次让避王位,偕弟仲雍逃往荆蛮。太伯、仲雍迁徙荆蛮之后,把周人的先进生产技术带到南方,对开发中国南方起了很大作用,深受当地人民的拥戴。于是,太伯就在荆蛮建立了“句吴国”,就这样,太伯吴氏诞生了。

太伯是吴国的第一位君主,他去世后,无子,由弟仲雍继位。传18世(19主)至寿梦。自太伯传至寿梦,其直系世系为:

(1)太伯、仲雍__(2)季简__(3)叔达__(4)周章__(5)熊遂__(6)柯相__(7)疆鸠__(8)余桥疑吾__(9)柯庐__(10)周繇__(11)屈羽__(12)夷吾__(13)禽处__(14)吴转__(15)颇高__(16)句卑__(17)去齐__(18)寿梦__(19)诸樊、余祭、余昧、季札。

吴国强大后,寿梦于公元前585年称王,建都江平(今苏州)。寿梦有四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吴王寿梦见四子季札贤,欲立。季札不接受,三以天下让受封延陵,称延陵季子。司马迁在《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中论述了太伯和季札。太史公曰: “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孔子题季札墓十字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墓”。

吴太伯创建的句吴国,传25主至吴王夫差,为越王勾践所灭。

吴国灭亡后,为了纪念吴国,吴国的宗室成员以国为姓。

吴国灭亡后,吴氏分为两大支:一支是夫差后代,一支是延陵季札后代。

据《中国吴氏通书》记载,广东吴氏大部分都是季札之后裔,且以入闽始祖吴祭为主。茂名《吴氏族典》编委会认为,吴祭是由季札之第三子吴重道衍传而来。从吴重道传至吴祭,其直系世系为:

(19)季札__(20)重道__(21)利坚__(22)成铿__(23)若水__(24)吴玉__(25)吴梓__(26)吴烜__(27)吴珪__(28)吴镐(长沙太守)__(29)吴沐__(30)吴霍__(31)吴庄__(32)吴森__(33)吴永__(34)吴敬__(35)吴封__(36)吴筼__(37)吴葳__(38)吴汉(广平侯)__(39)吴成__(40)吴旦__(41)如胜__(42)允承__(43)吴尊__(44)吴弘__(45)吴质__(46)吴应__(47)吴康__(48)吴挺__(49)宗献__(50)吴威__(51)愉之(晋代吏部尚书,居光州固始北隅,名吴墩,开吴墩世系)__(52)吴条__(53) 吴譍__(54)吴亩__(55)象贤__(56)吴伦_(57)吴黔__(58)公傅__(59)吴宁(南齐,中银台学士,入闽六祖之一始居建州)__(60)德芳__(61)邵甫__(62)燕卿__(63)元章__(64)吴冰__(65)泰童__(66)吴铎__(67)吴祭

《中国吴氏通书》记载,吴祭7世(太伯祖之73世)吴保金、吴保玉、吴保琛三兄弟于公元1085年迁入电白莲山开基。从吴祭传至吴保金、吴保玉、吴保琛其直系世系为:

(67)吴祭__(68)吴育__(69)吴从__(70)光绘__(71)吴滔__(72)吴煜__(73)保金、保玉、保琛

吴保金、吴保玉、吴保琛三兄弟均为宋朝进士,吴保金任高凉尉史;吴保玉任命下粤巡按;吴保琛受皇恩辞官归故里,随二兄上任高凉。三载官期满,三人重游电白。观莲山美景秀丽,遂携眷宅居莲山(今爵山莲头山)开基创业。后裔分布湛江、徐闻、海康、钦州、化州、吴川、茂名、阳江、信宜和电白的电城、爵山、岭门、马踏、树仔、博贺、水东、陈村等地。

《中国吴氏通书》载:吴祭9世(太伯祖之75世)吴廷瑜,于宋朝迁入茂名上村开基创业。从吴祭传至吴廷瑜,其直系世系为:

(67)吴祭__(68)吴烈__(69)吴缘__(70)吴绩__(71)吴实__(72)吴寿__(73)至盛__(74)吴恭__(75)廷瑜

吴廷瑜是宋朝宝元间(1038年)之进士,官任枢密使。为失议事,降调交趾四州知政职事。皇佑四年(1052年)广源州(今越南广平省广渊)侬智高反,诸州遭乱,廷瑜休官不归里(闽),卜居今茂名上村开基创业。其后裔分布在海南、广西、湖南、雷州、恩平、阳江和茂名市各县。

据茂名上村《吴氏族谱》1997年版本记载,吴廷瑜后裔迁入电白开基的有:

吴廷瑜长房,吴以仁派下,19世(太伯85世)吴丕,迁霞洞化普大窝村开基。26世(太伯92世)一支吴子珍迁霞洞木底村开基;一支吴子璋迁霞洞荣夏村开基;一支吴子秀迁霞洞官河村开基;一支子吴卿迁旦场担伞岭村开基。29世(太伯95世)吴郁国,迁旦场担伞岭村开基。

吴廷瑜次房吴以定,配林氏,生子道清。道清配张氏,生四子:长子吴稳、次子吴毓、三子吴文、四子吴进。

吴廷瑜4世(太伯78世)吴稳,居鳌头北鉴村,配方氏,生五子:长子吴彬、次子吴珩,字泰章、三子吴琼、四子吴瑶、五子孙吴琳。

吴廷瑜5世(太伯79世)吴稳之次子吴珩,号由灿,居果子山。28世(太伯102世)吴寿尧、吴三尧迁居旦场墟边开基。

吴廷瑜5世,吴稳之五子(太伯79世)吴琳,号玉山,由北鉴村迁居林头亭梓村开基,从廷瑜传至吴琳其直系世系为:

(75)廷瑜__(76)以定__(77)道清__(78)吴稳__(79)吴琳

吴琳后裔分布在林头、观珠、沙瑯、霞洞、羊角等地。

吴廷瑜5世,吴稳之三子吴琼(太伯祖之79世孙),于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177年前后)迁入高州东门开基创业(南宋时高州治今高州长坡旧城)。从吴廷瑜传至吴琼其直系世系为:

(75)廷瑜__(76)以定__(77)道清__(78)吴稳__(79)吴琼

吴琼之后,一连9代祖名失记。吴廷瑜15世,吴琼之10世(太伯89世)吴叔告生三子:长子吴才美、次子吴才德、三子吴才高。长子吴才美,居高州龙头、谢鸡等地;次子吴才德,失考;三子吴才高仍居高州东门。

吴廷瑜16世(太伯89世)吴叔告之三子吴才高,字福基,号三苟,明驰赠武略尉。生

三子:长子吴旺进、次子吴旺通、三子吴旺达。长子吴旺进迁居茂北大坡、曹江大坡等地。 《中国吴氏通书》记载,吴旺进之后裔有迁入电白那霍石湾村、铁炉铳村、深塘村、中树坡村、白石岗村等地开基;次子吴旺通迁居高州曹江白坡村。《中国吴氏通书》记载,吴旺通有一子吴念,由高州曹江白坡村迁电白沙琅大历开基。吴念之孙吴玉铭,由沙琅大历迁那霍东山大窝村开基,越5世一支吴镳,后六世分出一支迁电白霞洞浮山岭丁心塘村开基;一支吴国选,迁电白望夫贝南村开基;一支吴宗根,迁电白霞洞荣夏村开基;吴旺达之三子吴旺达生六子:次子泰二郎迁海康迈港村开基;三子泰三郎、四子泰四郎、五子泰五郎失考。长子吴宗义、六子吴宗亮二兄弟于明朝约成化年间,随母田氏由高州迁入电白望夫;从吴廷瑜传至吴宗义、吴宗亮,其直系世系为:

(75)廷瑜__(76)以定__(77)道清__(78)吴稳__(79)吴琼__(80)考__(81)考__(82)考__(83)考—(84)考__(85)考__(86)考__(87)考__(88)考__(89) 叔告__(90)才高__(91)旺达__(92)宗义、宗亮(凡祖名遗失的,均以“考”字代替)

吴宗义在望夫田面风梢林村(即今东头村)开基,其后裔分布望夫田面、塘肚、芳塘和

阳西县等地。

吴宗亮结发望夫,创业那霍茶山,开居沙琅堂砥。其后裔分布在沙瑯堂砥、观青、大塘、渡头磨刀坑、霞洞下中、下岭、黄岭石陂、水西、那霍茶山、甶子垌、河瑯坝、木头瑯、观珠红光、新华、大榕、严坑、望夫花山、丰垌、罗坑大车田、华兰、窝子、高州云谭平垌、阳春石碧、信宜白石鱼龙滩、乐义、翁源县梨坡村、怀集堂砥村、广西博白县、陆川县等地。

另外,一支原居罗坑水库尾的万坑吴氏,其源流是沙琅堂砥祖吴宗亮之三子万三郎于明朝迁居阳春石碧,其后裔回迁电白罗坑万坑。1958年因建设水库,这支吴氏分散迁居罗坑福地岭村、岭门新丰等地居住。另外一支观珠木师对门塘坳村吴氏,其源流是沙琅堂砥祖吴宗亮之次子万二郎于明朝迁居翁源县梨坡村前二埠。生三个孙:仲斌、仲英迁广西博白县,仲清留居翁源。仲斌生四子,三子吴聪于明朝回迁电白县得善乡对门塘坳村开基创业。吴仲斌晚年由吴聪接来安度晚年,寿终于对门塘坳村,卒后葬电白县得善乡赤竹山右边山塘尾。后来吴仲斌被广西博白立为开基始祖,但吴聪后裔仍在观珠木师的对门、塘坳等村周边繁衍。

吴廷瑜三房,吴以政派下,5世(太伯79世)一支吴桂,迁茂名彭村开基。21世(太伯95世)一支吴登云,于公元1528年由茂名彭村迁电白水东彭村开基,其后裔分布在水东、陈村等地;32世(太伯106世)一支吴亚茂,迁电白望夫圩开基。

茂名吴氏吴廷瑜

茂名市近郊有一个古老的村庄,茂南袂花镇上村,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由吴廷瑜迁入开基,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

吴廷瑜(公元976-1058年),字廉正,号燕山,宋宝元进士,官至枢密使,吴太伯第七十八代孙,祖籍福建福州府闽县西坊二图(今福州市鼓楼区东街口附近)。吴廷瑜在朝为官刚正不阿,遇事敢言,至使朝中政敌、权贵不满。皇佑四年(1052年),朝廷把他调到交趾(今越南北部)任海外四州知政职事,负责平乱。因“祸起萧墙”,被诬告险遭死罪,后得以平反。对此,吴廷瑜直面人生,举家南下,卜居上村,虽处逆境,仍不改本色,组织当地民众治理江河,发展生产,并告诫后人要“上供国税,下诒孙谋”,为当地营造一片民众安居建业的乐土,深受百姓尊崇与爱戴。

在这个近千年的古村,如今还留有两座著名文物,一是村北面的燕山墓,另一座是村东南面的扶提庙。它们见证了茂名地区燕山吴氏迁徙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也给其后人留下了应予承传的家族精神。

上村扶提庙,位于茂南区袂花镇上村,历经5次重修,现为茂名市文物保护单位。据族谱及有关历史文献记载,该庙始建于宋代仁宗后期,为纪念由闽南迁入粤的燕山吴氏始祖吴廷瑜而建。1995年重修序言载:“太祖宋代由闽入粤,落业登楼、卜居上村,四十余传,支分万千。切念祖宗遗存扶提庙一座……溯祖仁宗年间籍此庙古非凡,当享文物保护,贤干善政功于国,良民尊策暖人心。”

重修的扶提庙,庙堂三进,高大庄重,雕梁画柱,其中众多盘龙飞凤,还有麒麟异兽、仙鹤祥云、仙境洞天、鳌鱼江海以及神话传说、历史人物等大批精美图案和雕刻。庙存吴廷瑜遗训“扶持培国脉,提拔保民心”,高悬于庙内一进屏风的上方,又作庙堂正联。这一祖训敦告后人,扶持得以发展富裕,要培育国家运作的血脉;提拔得以功名成就,要关心百姓爱民为民,干出让百姓满意的政绩。

祖训悬庙堂,后人当承传。近千年来,“扶持培国脉,提拔保民心”的祖训一直启迪其后人如何立德,如何做人,如何为官。

1058年,吴廷瑜逝世,享寿82岁,葬于茂名市茂南区上村燕子山,称燕山墓(燕子坟)。墓碑气派宏伟,主碑亭高4.8米,主碑正面石刻“燕山吴氏始祖廷瑜公之墓”,背面石刻“双燕图”及“吴氏标致图”,亭顶为整体石雕件;碑体宽近l4.8米,两侧副碑正面分别石刻“始祖遗嘱”及“始祖颂”,背面分别为“花开富贵”“竹报平安”浮雕。

至今,吴廷瑜的后人已下传至四十多世,后裔遍布粤桂琼各地,还有散迁于北京、上海、西安、南京、香港、东南亚等地,总人口约100万。为缅怀吴廷瑜,当地群众自觉形成传统祭祀日,每年农历二月十六日,粤桂琼各地不约如期前来祭拜的人数以万计。

正如燕山墓碑颂词所述“燕山吴氏数十万之众,唯恃祖德教化,家族精神历久弥光,奇峰罗列力撑半壁。”在吴廷瑜遗训的指引下,燕山吴氏人才辈出,历代仁人志士为国家民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家训点睛

扶提。“扶持培国脉,提拔保民心”是吴廷瑜传下之遗训。“扶持”即是帮助、支持;“培”为培养、培育;“国脉”即国家的命脉、血脉,维系国家生存与发展的经济和政治运作的元素;“提拔”即选拔、提升。吴廷瑜希望吴姓族人培育出更多国家、民族之栋梁,助力维系国家的运作,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儿孙后人得到国家的选拔任用,要干出让百姓满意的政绩,不负为政之德,获得百姓拥戴,确保民众安居乐业。

崇德。“崇德”指崇尚有德之人、推崇高尚的德行。吴氏先祖吴太伯之高风(孔子、司马迁对吴氏始祖太伯谦让开拓的评价为“至德矣”),一是礼让、谦逊之德;二是友善、亲民之德;三是尽责、奉公之德。吴廷瑜的扶提崇德精神,是对吴太伯至德精神的承传与发扬光大,可概括为“爱国、亲民、清廉、仁孝、开拓、重教”十二个字。

清乾隆戍辰版《上村吴氏族谱》吴廷瑜遗书

立书人:吴廷瑜,原籍福建福州府闽县西坊二图,祖讳至盛,进士,任屯田员外郎,父曰恭,叔曰宽曰信曰敏,母谢氏。瑜兄弟三人,瑜居长,弟曰廷宝曰廷珍。瑜由进士出身,官任枢密使,降调交趾海外四州知正职事。元配林氏生长男以仁原名判卿,次以定,三以政。皇佑四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寇陷诸州,遭乱休官,不得归里,但着外地安置。瑜思居官为国为民,岂知祸在萧墙,以至父母兄弟千里睽隔,诚可痛哭流涕而长太息也,不得已携妻子至博铺乡小楼村,见此地广人稀,于是巘陟降原,形势颇具,乃立室家,诒谋耕读,告官陈情,开垦招民承佃。瑜思父母兄弟在籍,经今四十余载不能相见,未卜存亡,瑜诚何心能不悲哉?切维老身同妻已八十之上,风烛不常,合将原籍及父母兄弟并出身缘由与承垦征税各事迹详载,遗书三本一样,遗与三男,永远收执,上供国税,下诒孙谋, 俾厥嗣用绵世泽,是为致嘱。

注:

皇佑四年,北宋仁宗年号,即公元1052年。

交趾,今越南北部。海外四州,宋元时称海南琼州、万安、昌化、朱崖军四郡为海外四州。此处的海外四州应是泛指广南西路边远之地。知正职事,意为“主持正职事务”。

广源州,州名,处南宁西南部,侬智高出生地,宋与交趾之界域,权属有争议。侬智高,举人,壮人首领,交趾杀其父,多次上表要求归宋,宋不依,遂反。攻陷邕州端州等十二州郡,进围广州,朝廷对侬智高的恐惧一度超过元昊。

博铺乡,吴川博铺,唐属潘水县(辖区约在今吴川和茂南电白的部分地区,南宋历史名人电白潘氏一世祖潘惟贤定居三台岭附近,仍属博铺乡),治博铺,宋太祖开宝五年废潘州潘水南巴,入茂名县。上村一带,时为广南西路高州茂名县博铺乡所辖。宋的行政建建制为:府州军——县乡,府、州、军约相当今之地区。

家风传承

上村吴氏,秉承祖训,在历代编纂族谱、修建祠堂庙宇中,必融入祖训的内容,让后人铭记先贤的教诲。近年来更是注重挖掘和弘扬优良家风,初步形成了具有上村特色的“茂名(燕山)扶提崇德文化体系”,修建了“茂名(燕山)扶提崇德文化博览馆”和“茂名(上村)扶提崇德文化中心”,形成千年古村4份《点赞茂名》史料等。

茂南鳌头镇北淦

茂南鳌头镇北淦(包括周边系列30多个村),为吴廷瑜次子吴以定支系具有代表性的播迁地,由吴廷瑜第9世孙吴进文(元朝浔州府太守超升布政)迁入开基。秉承吴廷瑜遗训,吴进文在北淦文昌庙题联“文章原孝友,烈武本忠精”,意为文树德明孝义,友善和睦;练好武功本领精忠报国。其后人将此联作为治家教子,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上村廷瑜墓东面有个将军岭,相传吴廷瑜生前每年底至次年初,参照军例,叫武师安排家人及佃农在此岭进行武艺演练和比赛,说“有道是马上安邦,马下治国,勤练武艺,退可保一方平安,进可为国立功”。北淦后人崇文尚武素有建树,亦得益于祖训的承传。2008年北淦武术队参加广东省武术比赛获13枚金牌、24枚银牌。

吴氏三大彭村

吴氏三大彭村都是承传吴廷瑜祖训的典范。

茂南彭村(包括周边系列彭阳社20多个村庄),吴氏后人铭记祖训,培育忠良,历代频出英才。吴廷瑜16世孙吴光翰,号东川,明代府吏,受后人尊崇,建东川祠以纪念并承传家训;清代吴廷瑜23世孙吴淑芬,号香山,承传祖训,治家有方,其孙吴元亨直隶州州同例授儒林郎,后人建香山祠以纪念承传。民国年间,吴廷瑜27世孙吴乃缵,字伟汉,时任广东省商会副会长,捐资办南洋民声报,声援孙中山革命事业,捐修梅江至坡头段大堤防洪,后人念其德,将该堤命名为伟汉堤。吴廷瑜33世孙吴作型,上世纪三十年代广东国民大学毕业,尊崇祖训,献身教育事业,一生创办3所学校,为培育下一代竭尽心血。吴作型之子吴华毅,新疆自治区供电集团总工程师,退休后回归故里,为家乡建设和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指导、规划彭村新农村建设,创办彭阳奖教奖学基金会等,深受乡邻赞许。优良祖训家风的承传,换来了茂南彭村诸多殊荣,如“广东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茂名市十大美丽村庄”等。

电白彭村,吴氏后人遵照吴廷瑜遗书所述之“立室家,诒谋耕读,开垦招民承佃”,于1586年由茂南迁入该村拓荒建业。解放后,随着国家建设的发展,电白彭村成为电白区政府所在地。村人铭记“培国脉”、“保民心”的祖训,从国家大局着想,平价献出了祖先遗留下来的大部分土地用于国家建设。

高州南塘镇彭村,吴廷瑜后人承传祖训,孕育了一代淳朴仁孝诚信新风尚。村傍有一口观光鱼塘,设有一杆小磅秤,村民或游客到此塘钓了鱼,自己放秤上称,按时价自觉把鱼款投入收费箱内。人们称这杆秤为“良心秤”。澳门法治报曾以《良心秤称出美丽村庄》为题,专题报道高州彭村如何通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圆建设美丽乡村之梦的事迹。“良心秤”还称出了一串串荣誉——“广东省文明村”、“省市廉政教育基地”、“茂名市十大美丽村庄”等。

高州大坡帅堂、南塘安沙村

高州大坡帅堂、南塘安沙村吴氏同属吴廷瑜次子之后裔,翻阅其家谱,或在儒林弟,均显示其后人对祖训的传承,“敦促后人效法先祖为国为民献功立业”,“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是谓八德,勤劳恭俭礼义廉耻国之四为”。

吴川市兰石镇百官山村

在吴川市兰石镇百官山村,吴廷瑜裔孙于清初年间开基建业,其后人承传祖训,培育了不少俊杰贤才。如吴永康随父吴汉豪迁台湾后,赴美留学获物理博士学位,1981年携妻赵玉芬博士回大陆报效祖国,任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院士。历年来,该村外出人员不忘家乡建设,引导帮扶该村建成“湛江市文明村”、“湛江市最美村庄”。

吴川市肖山村

走进吴川市郊吴廷瑜后裔聚居地肖山村,村门楼的对联“谦让修德承祖训,开拓文明启后声”显眼夺目,给人以一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的气息。此外,在电白亭梓、堂砥,茂南乌石,广西潭龙等吴廷瑜后裔聚居的大村庄,亦形成其承传祖训各自的特色。

专家及后人述评

李爵勋(茂名市政协文史专员著名史学家): 燕山墓、扶提庙、至德书院,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底蕴。上村吴廷瑜的扶提文化,属于一种崇德文化,和当代国家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相符的。有关他的家训文化的挖掘和弘扬,对我们今天的社会新文化建设很有借鉴作用,应继续深入挖掘。对当地历史变迁、民俗风情、经济社会发展、文化教育以及廉政官德建设等,都值得研究与借鉴。

姜桂义(茂名市社科联学者、《南方论刊》副总编): 我们纪念吴延瑜和弘扬扶提崇德文化,就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行动,把吴延瑜打造成茂名的文化名人名片,将对茂名人在实践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吴金清(茂南区政协原主席、区关工委主任): 扶提崇德文化是吴廷瑜对至德精神的承传和发展,其遗下的重视文化教育的理念,对于启迪我们重视教育、培养人才,对于建设文明社会等都具有借鉴和现实意义。我们要用这种优秀传统文化去教育青少年树立爱国主义思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去发奋读书。

吴寿炎(茂名市原常务副市长): 吴廷瑜扶提崇德精神概括起来是民族团结、忧国爱民、关注民生。具体体现在扶提庙古联,“扶持培国脉,提拔保民心”。我们要传承与弘扬吴廷瑜精神,启迪后人,为实现伟大中华民族复兴中国梦共同努力。

吴川吴氏

吴川吴氏是太伯之后,系传梅里,姓著吴川。据调查综合,来自两大支派,隶属渤海、延陵两郡。一、诸樊支派:郡属渤海,来自江南,裔出诸樊,支沿居厚。居厚是诸樊的51代孙,因政乱,自江南而迁岭南,从茂名而迁吴川,迄今已533年。二、季札、吴祭支派:郡属延陵,来自梅里,裔出季札,支沿吴祭。吴祭后裔的三个支派(保金、吴谟、廷瑜),从闽入粤,已900多年。吴川吴氏后裔,在“至德”家风的影响下,士、农为本,繁衍生息,枝繁叶茂,瓜瓞绵绵,人才辈出,科甲蝉联,历代名登金榜的进士19名,举人44名,仁宦80多名。现在大学生、处(团)级以上干部500多人,有贡献的工商企业家数十人。总人口四万多,民风勤俭淳朴,以农为主,绝大多数村庄自由灌溉,保种保收,群众生活稍过得去,吃、住、衣着问题基本上解决。交通方便,文化较为发达,多数村庄中、小学楼房化,大体上已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

吴川市吴氏世系源流简介

1、上旺岭支派(诸樊后裔)——居厚(迁广东南雄,继迁广州合同场)——荆庵(迁上旺岭)——吴景仁、吴景圣、吴景祥、吴景武。三子景祥,裔居上旺岭、赤岭、新屋、双塘仪村、东茂坡、大片、文林、传趾、霞山。四子景武裔迁水潭村。

2、上郭支派(季札、吴祭后裔)——吴育——吴从——光绘——吴滔——煜——保金(迁上郭,后与弟保玉、保琛隐居电白莲头)——敏吾(保金7代孙)——长子味淡居上郭,次子静淡居黄坡吴屋,三子顺淡居那郭、七斗。其后裔遍及全市各地,繁衍湛江、徐闻、海康、遂溪、廉江、化州、茂名、信宜、广州、深圳、吉林、广西、香港、海南、英国伦敦、荷兰。

3、那亭支派(季札、吴祭后裔)——保玉(与史隐居电白)——禄秀居化州北,禄静居化州南,祖清部分后裔迁里坡,祖惠迁那亭,部分后裔迁旧店、新店、苏岸、上岭、茶园、覃塘、沙岗尾、蒲涌、吴川城里、然霞浦、白沙、斗门、长屯、化州林尘、竹根园、笪桥、新江边、广西、海南、湛江、茂名、遂溪陈拔。

4、高屋支派(季札、吴祭后裔)——保玉(与兄隐居电白)——学士居化州科尾——仲贤迁黄坡高屋、郑屋一带。

5、塘马支派(季札、吴祭后裔)——文用(保金房侄孙,塘马始祖)——道荣(文用孙)——长房克杰(部分裔孙迁黄坡蛇地)、二房克用(部分裔孙迁梅楼)、三房克端(世居塘马)、四房克勤(部分裔孙迁吴阳芷寮、大冬瓜、梅录头下沥、振文吴屋)、五房克礼(世居塘马)

6、肖山支派(季札、吴祭后裔)——廷瑜(吴祭9代孙)迁广东南雄,后迁茂名登楼上村——吴鉴迁肖山——宗德支迁洪坡、大岭脚、下菜。自达支迁葵根,六龙支迁郑山,会举支迁瓦窑,脉丰支迁坑宜塘、豆坡、梅录。吴鉴还有部分裔远迁广西、海南、湛江、茂名。至今已繁衍34代。

7、新村支派(季札、吴祭、廷瑜后裔)——显明迁茂名官地——朝胜迁覃巴新村,是新村始祖(显明的7代孙)。至今繁衍13代。后裔迁梅六、湛江、武汉。

8.百官山支派(季札、吴祭、廷瑜后裔)——晏川由官地迁兰石百官山,其后裔繁衍梅录、湛江、北京、台湾。

9.稳村支派(季札、吴祭后裔)——吴谟入粤居南雄——吴乐迁新会文楼——吴敞迁湛江南柳——珙迁阳江——吴韬、吴略迁湛江石井(尔后吴韬迁湛江南柳,吴略定居石井,吴略部分裔孙迁里屋)——玄泰迁黄坡稳村,裔迁芷寮、烟楼、南灶、梁村,远迁广州、湛江、珠海、阳江。

10.坡上支派(季札、吴祭、吴乐后裔)一王德迁化州车头——有炎、有通迁黄坡坡上。

------------------------------

吴川市吴阳镇上郭吴氏

广东省吴川市吴阳镇上郭村位于南海沿岸,鉴江下游,325国道入吴阳路口古百米处。

始迁祖保金从福建莆田迁上郭村800多年来,生息繁衍,已发展到36代,现有人口4639人,迁居外地人口统计共有66930多人。上郭村容貌美,鱼米之乡,地灵人杰。村民历来勤劳、勇敢、团结文明。

雄伟壮观的吴氏大宗祠,前面有广场,后有大花园,本村还有宋建的公园式读书楼,古典雅丽。碑林诗画,琳琅满目,使人流连忘返,这是吴氏文化典范。历代人才辈出,古代出了进士三名,举人二十四名,仕宦三十六名,有官至光禄寺正卿、银青光禄大夫、云南御史、两淮运使、夔州知府等一批名宦乡贤。当代出了少将、教授博士硕士大学生和国防科技工作者、党政的处科局级干部、企业家等一大批名人。

上郭人民舍得智育投资,1990年投入320万元兴建粗具规模初级上郭中学,在校学生.1400名,名列吴川乡镇办学一二名;投入60万元修建上郭小学;1988年投入55万元,兴建上郭农贸市场;投入50万元建设村道路;1993年投入130万元重修吴氏大宗祠和文化设施及后花园。

上郭自1988年以来,先后被评为镇、县、湛江市文明村和先进党支部,1990年6月,中共广东省委授予:吴川县吴阳镇上郭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锦旗。被湛江市教委教工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被吴川市政府批准为革命老区。被评为首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单位。上郭人民有光荣革命传统,爱国爱家乡,发扬至德精神,开拓未来,让梅李花遍地烂漫开。

吴川市水潭吴氏

广东省吴川市黄坡镇水谭管区之水潭村,位于鉴江下游之西,三二五国道湛广公路姓黄屯路段北面,村距公路约100米,建有乡村公路与国道连接。村居者约2500人许,均以农业为主,建筑业为副。住宅70%楼房化,水电设备完善,中小学校各一,灯光球场二,村南濒江处建有规模宏伟之吴氏大宗祠。

水潭吴氏家族来源

水潭吴氏家族,郡属渤海,来自江南,裔出诸樊,支沿居厚。自江南而迁岭南,从茂邑而迁吴邑,迄今历时533年矣!

吴居厚,字敦老,号重本,是太伯、仲雍之70代孙,是诸樊之51代孙,宋嘉祐进士,拜尚书右丞,进中书门下侍郎,知开封府迁知枢密院,娶顾氏生5子:鼎、哻、冕、冒、最,副室黎氏生2子:琼、瑶。时因政乱,携眷从江南常州府无锡县梅里村迁广东省南雄县,继迁广州合同场,是水潭吴氏家族人粤之始迁祖。

吴玦字玉球,号荆庵,是吴居厚之6代孙,元末因兵争,元统二年,游学高谅,遂卜居茂名县之高罗上坡,后迁上旺岭,娶林氏,生4子:景仁、景圣、景祥、景武,是水潭吴氏人高州府茂名县的始迁祖。

吴荆庵之第四子景武生子宗佐,宗佐生子文高,文高生子吴林茂(字龙庵),是太伯、仲雍之81代孙,是吴居厚之11代孙,于明成化二年(1466)从茂名县上旺岭村迁梅录三官塘之水口坡,再迁吴川县水潭村奠居。是水潭吴氏开基之第1代始祖。

吴林茂娶薛氏,生2子:长子名乾,字承开,娶李氏,生6子:长传学、次传圣、三传贤、四传进、五传德、六传修;次子名坤,字继开,娶陈氏,生6子:长传业、次传仁、三传义、四传礼、五传智、六传信。嗣后惯称3世祖兄弟12人为12支,或12房。

水潭吴氏自开基以来,枝繁叶茂,瓜瓞绵绵;科第蝉联,人才辈出,计自居厚迄清末,名登金榜的进士12名,举人22名,武举1名,恩赐举人2名,省高等学堂毕业,奏奖举人2名,恩、优、拔、岁、副贡生51名,副榜、庠生、监生等181名。特别是清光绪年间,吴川县录取廪生7名中,水潭就中了6名。清宣统年问,在高州录取的4名拔贡中,水潭考上两名(即一科双拔贡);清最后一科在高州录取秀才19名,恩赐两名,共21名,水潭考中11名,以致誉满江南。仕宦者,州官、知县等,更不乏人。

当代有博士、硕士、教授、专家、高级技术工程师、大学、大专生更是不胜枚举,师级处级干部也不少。

特别是古代神童吴邦泰,才思敏捷,传遍江南,妇孺皆知。近期出现了一位巾帼奇才、喜爱书画之小女孩吴诗妍,她的作品在全国各地之“小星星杯”和“小百花杯”书法大赛中,获得了一等、二等、三等奖多次,特别是应邀到北京参加“庆祝彭德怀100周年活动之书法表演”得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老首长之高度赞扬。1999年8月荣获韩国世界和平青少年书法比赛金奖。

水潭吴氏奠居水潭以来,短短的500多年,不断生息繁衍,已发展到24代,人口迭增,据统计人口发展有10542人。居于水潭村者之传业、传德、传进、传义、传礼、传智、传贤等支后代,共2500人。迁居外地者:传贤支6世邦维,迁居广东省化州市下郭区木班村居住,其后代547人;传仁支8世吴博瑞迁广西省南宁市横县,其后代迄今分居于横县之城司街、石井街、东门和百合镇之大八、泮塘、六村等处,共2767人;传业支9世吴际泰迁住于雷州市,现在其后代住雷城镇和白沙镇石头管区之北界洋村,有538人。又传业支13世吴德芝迁雷州市,后代住雷城镇和调风镇渡仔头村,后代共有392人。迁于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之港口、南港、新市及昌江县之南罗镇新港居住者,是传业、传信、传德、传智四支的后代,现有670人。传业支11世吴溥渊迁吴川市浅水镇新屋管区横塘村居住,其后代有624人。传圣支吴瀚朝迁广东省遂溪县杨柑镇龙眼管区卖差村(又名水流塘村),其后代至今有383人。传进支15世吴翰文、浚文兄弟迁吴川市中山镇三柏管区潭盛村,其后代现有685人。传圣支15世吴维藩迁吴川市吴阳镇沙角旋管区挖儿村,其后代连同传业支一部分后代在该村居住,共有129人。传业支13世吴芳茳迁居水潭村附近之香洲屯居住,其后代现有485人。传仁支后代居住于附近对岸村,现有688人。传圣支13世吴若才迁居附近之那邓村、三柏屯村住者,其后代现有225人。各支后代散居于吴川市之梅录镇者134人,散居于黄坡镇住者143人。侨居美国者有吴斌、吴庆华(女)、吴寿(女)、吴小玲(女),侨居英国者有吴瑞德、吴国芬(女),侨居加拿大者有吴国勋、吴泽龙,居香港者有吴德如,居台湾者有吴金城。

水潭吴氏家族迁出外地迄今不明下落者

传智支8世振玫、振玑子孙居硇州津前村。

11世承学迁津前村,复从津前村迁东海企沙。

传礼支14世文斌子孙居硇州街。

传业支11世吴光秀居硇州北港。

12世懋魁及侄东海居硇州街。

传智支14世熊英、彪英兄弟迁广东省江门市新和里。

传业支10世吴儒悖子孙居徐闻。

传业支13世滋枫子孙居湛江市赤坎区。

传义支15世吴肇球子孙居北海市溷洲。

传礼支9世述曾、述颜子孙居广西合浦县城郊乾体营。

9世敬群子孙居北海市郊勤礼村。

12世友刚由乾体营迁北海市城郊独树根。

传业支11世玉玑、玉珑子孙居雷州市龙门镇。

传仁支11世时蓁之几子于清乾隆年间迁广西合浦。

传德支14世闰富子孙居北海市。昆虞子孙居北海市。

传信支11世士和迁海南省海口市。

传学支明位居海口市。

传贤支13世发鳌、富鳌子孙居海口市北门振龙坊。

传业支14世仲周子孙迁海口市感恩寺北门街。

14世公赐迁居海南省崖州三鸦港。

传礼支12世怡公、怿公子孙居海南省新英白马井。

传贤支13世学敏居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

传贤支宗泰居海南省儋州市。

传贤支光姬居海南省儋州市。

传贤支成姬居海南省儋州市。

传贤支正举居海南省儋州市。

传贤支元有居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

传贤支文鳌居海南省儋州市。

传德支元普、登乾、润德、承周、坤峰居海南省儋州市。

传业支春彦、秀成、滋棠、滋棣迁居海南省儋州市。

传修支承周、承昌迁海南省儋州市。

已查明下落之迂出支派:

传圣支10世翰朝后代,现居住在广东省遂溪县杨柑镇龙眼管区镇武堂村。

传礼支本礼原迁福建省莆田朱玑巷,其子绐虞复迁湛江市东海区硇州赤马村。

传义支9世启贤居雷州市白沙镇白沙村,其子文富从白沙村迁郎武村,其孙耀生复迁回自沙村。

传学支9世思惠迁广东省遂溪县之中间岭和东山园村。

传德支12世朝升迁居北海市西塘镇十二间房村。高州老谱记载水潭吴氏始祖林茂之长子名元,字承诜,迁海南复迁现到湛江市东海区东简镇龙腾村,是龙腾村之始迁祖。

广东省电白县莲山吴氏

地域概况

莲山(莲头)位于电自古城(电城)以南15里南海边沿,近于广东茂名石油公司第三作业区北山油库码头。莲山双峰耸立,镇压海门中流砥柱,三面海国蟠绕,长天一色,极目南舒,烟楼卓立,好一幅色彩绚丽的天然风景胜地。

源流

莲山吴氏开基始祖吴保金、吴保玉、吴保琛兄弟三人。

吴保金,字彬,号丽川,生于1015年8月16日。吴保玉,字中孚,号东川,生于101 8年5月18日。吴保琛,字献迂,号助善,生于1022年6月19日。乃吴氏始祖太伯75代孙,吴氏人闽始祖吴祭7代世孙,吴保金、吴保玉、吴保琛先祖自吴祭以下世系是:吴祭——吴育——吴要(从)——吴光绘——吴滔(球)——吴煜——吴保金、吴保玉、吴保琛。

吴保金、吴保玉、吴保琛兄弟三人原籍福建省兴化府莆田县水南钱坡珠玑巷,吴保金,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己卯科进士,官至朝内太尉,任枢密史,皇诰封银青光禄大夫,配刘氏,皇诰封一品夫人。吴保玉,宋仁宗庆历三年(1043)癸未科进士,官至朝内刺史,任巡检兼金陵督学,妻朱氏诰封一品夫人。吴保琛,宋仁宗皇佑三年(1051)辛卯科赐进士,官至朝内舍人,任通判事,妻董氏诰封二品夫人。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戌(1082),吴保金受皇恩敕任下粤高凉宣尉史,署事参军,吴保玉受皇恩任命下粤巡按,吴保琛受皇准辞官归故里随二兄官游上任高凉,三载官期任满,兄弟三人重游电白,观莲山美景秀丽,遂携眷宅居莲山开基创业。

吴保金,配刘氏,生7子:长子吴克俭,迁居吴川宁川所开基创业,为宁川所开基祖。次子吴克能、三子吴克谐、四子吴克宽、五子吴克象、六子吴克明、七子吴克勤,与父宅居莲山开基创业,为莲吴氏2世祖。吴克俭,配陈氏,生3子:长子吴浩然、次子吴倘然、三子吴汝励。吴克能,配陈氏,生3子:长子吴深、次子吴瑜、三子吴番。吴克谐,配李氏,生l子吴熙。吴克宽,配周氏,生3子:长子吴俊、次子吴瑞、三子吴肇。吴克象,配张氏,生3子:长子吴简然、次子吴圆然、三子吴坦然。吴克明,配李氏,生3子:长子吴瑾,名宣,迁居湛江东海岛龙腾,次子吴灌,三子吴向。,吴克勤,配李氏,生3子:长子吴翼、次子吴精、三子吴骥。

3世吴浩然,配陈氏,生2子:长子吴享思、次子吴纯。吴倘然,配李氏,生2子:长子吴邦常、次子吴闽。吴汝励,配李氏,生1子吴馀。吴深,配陈氏,生1子吴赛。吴瑜,配陈氏,生l子吴授。吴番,配张氏,生1子吴迪。吴熙,配张氏,生1子吴扶。吴俊,配张氏,生2子:长子吴孜、次子吴楚。吴瑞,配李氏,生1子吴遵。吴肇,配李氏,生1子吴文按。吴简然,配蔡氏,生l子吴留。,吴回然,配方氏,生1子吴绍。吴坦然,配方氏,生l子吴看。吴瑾,配周氏,生3子:长子吴实、次子吴掌、三子吴达。吴灌,配张氏,生3子:长子吴推、次子吴黑、三子吴伟。吴向,配张氏,生3子:长子吴震(荐)、次子吴买(贺)、三子吴居。吴翼,配周氏,生1子吴整。吴清,配周氏,生1子吴威。吴骥,配林氏,生1子吴恍。

4世吴享思,配张氏,生1子吴文。吴纯,配张氏,生1子吴邵。吴邦常,配蔡氏,生3子:长子吴舍、次子吴愤、三子吴可。吴馀,配杨氏,生2子:长子吴禄、次子吴爽。吴赛,配李氏,生1子吴钦。吴授,配李氏,生1子吴适。吴迪,配易氏,生1子吴甚。吴扶,配张氏,生1子吴厚。吴孜,配周氏,生l子吴桩。吴楚,配张氏,生1子吴凉。吴遵,配张氏,生1子吴博。吴文接,配李氏,生1子吴刚。吴留,配周氏,生l子吴令。吴绍,配林氏,生1子,吴溃。吴看,配林氏,生2子:长子吴华、次子吴传。吴实,配周氏,生1子吴渔。吴掌,配王氏,生1子吴作。吴达,配王氏,生1子吴冼娘。吴推,配林氏,生1子吴铸。吴黑,配苏氏,生1子吴卓娘。吴伟,配李氏,生1子吴眼。吴震(荐),配李氏,生5子,长子吴俊,留居水东森高,次子吴宁德、三子吴宁安、四子吴守肃、五子吴宁实,随父先迁居森高,后迁居湛江东海岛龙水。吴买(贺),配李氏,生1子吴杰,迁居电白北山。吴居,配李氏,生1子吴庠。吴整,配张氏,生1子吴子高。吴威,配张氏,生1子吴美。吴恍,配林氏,生l子吴揖。

吴保玉,配朱氏,生1子吴克端,是宋朝府拔贡生,特授石龙知县,配李氏,生2子:长子吴孔彰,次子吴孔彬,随父迁居石龙开基创业,为石龙开基祖 。

3世吴孔彰,配杨氏,生1子吴禄秀,迁居杨村开基创业,为杨村开基祖。吴孔彬,配梁氏,生1子吴禄靖。

4世吴禄秀,配卢氏,生3子:长子吴天锡(天辅);次子吴斗生,字文俊,迁居吴川开基创业,为吴川开基祖;三子吴斗玉,字文超,迁居高步开基创业,为高步开基祖。吴禄靖,配黄氏,生1子吴天赐。

吴保琛,配董氏,生1子吴学士,是宋朝岁进士,特授石龙教谕,配赵氏,生4子:长子吴佑齐、次子吴佑贤、三子吴佑熙、四子吴佑惟。后随父移居石龙田蓼开基创业,为田蓼开基祖。

3世吴佑齐,配谢氏,生2子:长子吴一会、次子吴一秀。吴佑贤,配李氏,生2子:长子吴一传、次子吴一兴。吴佑熙,配谢氏,生2子:长子吴一元,次子吴一迪。吴佑惟,配姚氏,生1子吴一荣。

4世吴一会,配谢氏,生3子:长子吴义登、次子吴义芳、三子吴义发。吴一秀,配李氏,生l子吴义盛。吴一传,配梁氏,生1子吴义广。吴一兴,配董氏,生2子:长子吴义行、次子吴义达,迁居廉州开基创业,为廉州开基祖。吴一元,配潘氏,人继弟之次子吴义荣。吴一迪,配李氏,生3子:长子吴义升、次子吴义荣(出继伯父为子)、三子吴义厚。吴一荣,配柯氏,生3子:长子吴义纲、次子吴义常、三子吴义诚。

吴保金、吴保玉、吴保琛兄弟三人创基莲山,至今已915年,下传38代,后裔子孙先后分居各地:吴川宁川所(因建县署移居上郭)黄坡吴屋村、那廓七斗村、官渡秀干村、茂名腾蛟村、里层沙村,同庆达立塘村、丰田村、塘坑冲头村、米稔村、大岭村、麻丁村、黄略西边村、振文老黎村、水潭村、大岭脚村、塘坑步龙村、那瑾江口村、黄坡东盛村、中洞王村、沙江口村、深水垌村、亚柏村、洞儿村、遂溪坡村、下山村、龙头埠头村、马宵村、那廓垌村、坡头三墩村、长岐下巷、肖山村、黄坡圩、沙邱屋村、石堑村、信宜金垌大坡村、南三莫村、新勇吴村、庚耀村、潮到村、南三大辣村、良光青塘村、振文下店村、亚拉村、麻樟三柏洋村、文塔姚村、芷蓼斗门村、苦练木勇村、东边勇村、吴阳圩、塘坑中屋村、秧义村、坡头包城村、上塘村、较场村、勇腰村、东海岛龙水村、龙腾村、水东森高村、电城麻茂村、楼角村、南门头村、白蕉村、茶山村、电城东街、南街、北街、小学巷、爵山北山村、旭岚村、上坎村、坝头村、港头村、田头村、平岚村、山兜仔村、北桥村、排坡村、旦场仔下平山村、岭门竹仔园村、外坡村、大街方田尾村、竹架坡村、儒垌朱宫仔村、博贺街、麻辣村、南海炮头村、流菜村、马踏党村、树仔莘陂村、后男村、徐闻县城、水东县城、湛江市、茂名市、增城县城、阳江后沙头村、文保坦村、阳西蒲牌圩、蒲牌茅元村、沙扒村圩、萘扶村、鸡打村、内蒙古、香港、澳门、石龙城(今化州杨村)、高步村、上塘林、豪村、奉口村、棠美村、杆根村、吴川县城、黄坡圩、梅禄圩、寿林屋村、琼南大米村、志宗屋村、龙才屋村、那亭村、旧店村、上岭林、田屯村、茶园村、潭塘村、灵山岭村、雷州九姜村、调方村、马黄塘村、板桥圩、吴川然霞浦村、塘坑那村、吴阳圩、西门口村、南兴村、新会后劳村、上简车村、长屯村、吴川北门、南兴九儿塘村、杨梅霞岭村、灵井十里堂村、大寨里坡村、竹山村、黄铁村、新屋山村、树华村、监仔村、黄金岭村、大平山村、旺才塘村、列塘村、岭上村、贵友村、江边村、滨江村、那律村、诰村、合涌村、江村、利社村、泊头村、木平村、吴村、石龙田蓼(今科尾),廉州、水东城、雷州城、海康城、钦州城、定安县城、儋州城、信宜吴村、茂名北杏村、河唇镇、郑屋南享里村、旧屋山村、黄坡新盛村、古岭、长岐圩等288个村。上列各村,凡吴姓者,皆系电自莲山吴氏始祖吴保金、吴保玉、吴保琛之后裔。1998 年入谱人数530000人,其中海外人数42000人,外出人数70000人。本地区人数418000人。

---------------------------------

上郭吴族一二五七甲分支各地简介

一甲(保金公十二世祖吴鉴堂)分支:上郭村,中垌王村,黄坡镇,浅水塘北,深水垌村,沙江口村,上郭、坡头垉城,上郭、苦练木 勇,南三包寮、梅录,坡头麻简张屋吴村,石暂村,南门村,黄坡树旗坉,亚柏村,沙角漩挖儿,秧义村,里屋沙村,振文沙畴,黄坡高屋、郑屋(保堔派系)。

二甲(保金公十二世祖吴隐堂)分支:马肖村,那郭洞,上郭村,南门村,亚柏村,吴阳圩,亚拉村,石暂,化州同庆达立塘村、梅录肖山,白沙邱屋,新涌下村,较场村,芷寮斗门,边坡,上塘村。

五甲(保金公十一世祖吴仕元)分支:上郭村,大岭脚,步龙村,步龙,亚柏村,硇州,梅录,那仅江口村,黄坡东盛村,钟屋,麻章三柏洋,黄略西边村。

七甲(保金公十二世祖吴述堂)分支:石堑中间村,信宜金洞村,上郭村,梅录上山村,龙头埠头村,长岐西坡村,吴阳城內,振文新街,南三莫村,文塔坡尾,新勇村,庚耀村,东边勇,塘尾勇腰村,花豆窝村,石堑下村,那郭垌及插口,大垻边江城,潮到村,茂名那田东村,南三大辣村,塘马村,黄坡高屋村,限口村,振文吴屋,吴阳大冬瓜,梅录下历村。

补充:

保金派系

味淡(大经谕支派)

米稔村,龙头绿水大岭村,官渡秀干村,官渡麻丁村,黄略铁路西边村。

静淡支派

三端下达村,南寨村,南三莫村,下达村、南三青粪村,黄坡吴屋村。

顺淡支派

那葛、七斗村,姓蒋坉,那葛、化州青塘,后冲村、那葛,黄坡镇、那葛,马兆高屋村,石头坉,黄坡家惠坉,黄坡村,塘禄村,振文下店,中山丰田村,塘醉埇头村。

保玉派系

长坉村

----------------------------------

吴川塘马吴族

塘马村是吴氏泰伯,系传梅里,派出延陵,宋神宗时期的太先祖选岁进士授建宁府学谕文用公随同长辈北宋高凉参军保金公从闽入粤。《保金公,宋进士,号丽川,原籍福建莆田,生于北宋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文用公始祖定居于吴川塘马宝地,三世并道。荣公生五子(慈长子克杰.,次子克用.,三子克端,.四子克勤,.五子克礼)支分五个派裔。迄今历经九百余年,传裔三十多世,数百多年来各支派的繁衍迁徒生齿日繁,支派绵延,散居聚落各地,除振文吴屋,黄坡,吴阳芷寮曲街,吴阳大东瓜,梅六头下历村,越南,陆川县,化州,广州有据可查.

莆田市吴氏外迁情况

吴祭后裔:

2世:吴凤于唐代迁漳浦。吴攒迁黄石山。吴嗣回河南固始善进乡。

3世:吴扶、吴励兄弟于唐代迁长太县。吴史、吴养兄弟于唐代迁长溪(今霞浦县)。

4世:吴如嵩迁浙江杭州。吴昉迁安徽宁国,支分泾县、肥东。6代吴佩宋代迁沙县大坟里,支分尤溪、闽清、永太、仙游、闽侯、福州等地。保金、保玉、保琛三兄弟迁居广东电白、吴川、化州。

7世:①吴志宁迁湖南平江府。②吴二哥(又名吴二翁)迁德化,有济支分永春桂洋、安徽剑斗。③吴至盛迁福州西方二图,生4子:吴恭、吴信、吴敏、吴宽。传至9代吴廷瑜迁广东茂名。④吴系迁广州。

8世:吴公愿迁广西合浦。吴公述迁温州平阳转乐清。吴公哲迁扬州。

9世:吴师惠迁浙江临海承恩乡。吴廷仁迁惠安东吴。吴盛迁德化县邱村。吴廷享率6子:吴春卿、吴鲁卿、吴卫卿、吴徐卿、吴齐卿、吴邹卿迁海丰(据说白石山)。吴文瑞迁龙岩,后迁海南文昌。吴才瑞迁同安马巷内埯。吴文用迁吴川塘马。

湛江吴氏有多少人(广东省茂名市吴氏吴廷瑜支系分述)(2)

湛江吴氏有多少人(广东省茂名市吴氏吴廷瑜支系分述)(3)

湛江吴氏有多少人(广东省茂名市吴氏吴廷瑜支系分述)(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