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科举放榜图(看了那么多古装剧)

前两天我们说了古代启用人才的方式,隋唐时期科举考试的出现使社会底层的普通人有了进入仕途的机会,那么科举考试究竟是怎么个流程,那些秀才、举人、进士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今天咱就来好好研究一下。

科举制度最早始于隋炀帝大业三年,招天下人,出题试策,根据成绩取士。然而关于其中的详细制度并没有明确的记录,但是可以肯定那时候科举制度的轮廓已经成型。

科举考试形式主要分为制科和常科,武则天时增加了武举。制科又称特科,是由皇帝下令,不定期选拔特殊人才的考试,常科就是正常有周期的科举。

电视剧科举放榜图(看了那么多古装剧)(1)

图片来自网络

科举考试主要分为三级:

州县考试在唐代叫“解试”,明清时期叫“乡试”,考三天,乡试及格的就叫举人,过了乡试,就有资格当官了,“范进中举”就是发生在这一阶段。

过了乡试,就可以入京参加尚书省礼部主持的礼部试,一开始叫“省试”,明清时期叫“会试”,会试及格了就被称为贡士。

再往下走就是由皇帝主持的考试,即“殿试”。殿试开始于唐高宗,宋朝成制。殿试的主要目的是对会试过关的人在进行区别等第根据名次分配工作。殿试及第分三甲,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通进士出身,再根据名次分配工作。

电视剧科举放榜图(看了那么多古装剧)(2)

图片来自网络

唐朝时过了殿试之后还要在吏部进行一次选试,选试后再安排工作,不过后来被废除了。到了明清时期,在乡试之前又加了三项,“县试”“府试”和“院试”,过了府试和院试被称为童生,过了院试被称为生员。

关于名次,乡试的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至十名称“亚元”;会试的第一名为“会元”,第二至第五名为“经元”;殿试的一二三名大家应该很熟悉,即“状元”“榜眼”“探花”。因为第一名都称为“元”所以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均获第一名的被称为“连中三元”。

电视剧科举放榜图(看了那么多古装剧)(3)

图片来自网络

那么经常被人提及的“秀才”在古代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秀才”在不同的时期意义是不一样的。在汉代以前,秀才还是个形容词,说一个人才华横溢。《管子·小匡》曾记:“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

汉晋时期, “秀才”和“孝廉”一样,是举士的科名。《后汉书·左雄周举等传论》中记载:“ 汉初诏举贤良、方正,州郡察孝廉、秀才,斯亦贡士之方也。”

隋唐时期,“秀才”则是科举的科目之一,唐朝时为各科目的最高等级,而且非常难考,好几年才能过一个,也正因此没有多少人敢考,所以后来废除了。唐代《苏氏演义》中这样说:“近代以诸科取士者甚多,武德四年,復置秀才、进士两科,秀才试策,进士试诗赋,其后秀才合为进士一科。”于此同时,也秀才成了读书人的通称。

后来一直到明清时期,秀才成了生员的俗称,即考过了院试的人,在举人之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