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系统观念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学习有理如何持续深化绿色低碳创新)
浙江新闻客户端 整理 周宇晗
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多个地方持续高温,引起人们对气候变暖的高度关注,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8月15日至16日,2022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浙江湖州举办,国内外院士专家和高端智库、龙头企业、金融业界代表,对生态文明建设、能源革命、减污降碳等进行献计献策。
事实上,如何持续推进绿色低碳创新,一直是国内外相关专家孜孜以求的研究课题。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发展理念是发展行动的先导,是管全局、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东西,是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最近,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再次强调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正确认识绿色发展对于实现永续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性、迫切性,是推进绿色低碳创新的前提和基础。过去的发展经验一再证明,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进一步理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洪向华教授主编的《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书中指出,要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发展理念贯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中,坚持生态规律优先、生态保护优先和生态效益优先的基本原则,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从政府或企业的单方面行为到促进全社会共同努力,在改善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氛围。
建立更为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
作为煤炭大国,中国向世界庄严承诺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这既是大国担当,也是艰巨挑战。尤其是在能源紧缺和能耗需求激增的当下,实现“绿色低碳”,更需超前布局、科学谋划、久久为功。
“新的减排目标要求我们必须有更加紧迫的减排措施。”中国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何建坤说。他建议,在国家层面,“十四五”期间需要确立有力度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并把这些目标分解到各个省区市,使其不断强化节能减排责任制,促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在地方层面,“十四五”期间要推进达峰行动,各省区市也要做好行动计划。
从需求侧来看,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副部长仇保兴认为,城市是人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体,要实施以城市为主体的“双碳”战略。如何搭建体系?他提出,要在交通、建筑、工业、农村农业、废弃物处理与市政五个模块,分别采取有效措施。
从供给侧来看,绿色低碳要求能源行业大力实施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加快发展非化石能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华能集团董事长舒印彪表示,实现能源替代的过程中,要处理好发展和减排、整体和局部、长远目标和短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既要实现全面的绿色转型,又要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满足经济社会对能源的需求。他提出,要将化石能源有序减少建立在非化石能源可靠替代基础上,使得总量充裕、结构合理。
去年2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涵盖六大体系、85项重点任务,首次从全局高度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作出了顶层设计和总体部署。对此,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徐华清强调,要使《意见》得到有效落实,有关部门必须明确科学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指标体系,进一步提出具有先进性和可操作性的量化发展目标。
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科技革命
“绿色低碳创新”,技术创新是动力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狠抓绿色低碳技术攻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和推广使用。
专家认为,应特别关注能源利用方面颠覆性技术的进步,如新的核能技术、储能技术、氢能的利用等,加快破解“卡脖子”问题。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院长黄震表示,要通过大力推进电力零碳化和燃料零碳化,进行能源转型。其核心是发展新型电力系统和可再生燃料,从基于自然禀赋的能源开发利用走向基于技术创新的新能源开发利用,构建清洁零碳、安全高效能源体系。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研究员许余洁进一步指出,当前我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安全高效储能、氢能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减污降碳技术加快推广应用。同时,电气化、氢能、生物质能及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关键技术领域创新投入不足。未来推动绿色低碳技术的创新,不仅要加大研发、加快实施技术应用试点和推广示范项目,还要考虑建设和改造相关技术所需的基础设施。在这方面,对内可以推动各方加强合作,稳定市场和投资者预期,吸引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对外则需更加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积极推动构建低碳技术国际合作新格局,在开放合作中提升绿色低碳科技创新能力。
(综合整理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网、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官网、中国理论网、中国小康网、浙江新闻客户端等)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